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尿酸血症与泌尿系结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为实验时间,回顾性研究该时间段内我院15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选择我院另外150例尿酸正常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泌尿系结石发生率及不同程度的尿酸水平与泌尿系结石发生率的关系,同时分析高尿酸血症患者泌尿系结石发生部位的不同。结果:对照组患者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率为6.0%,观察组患者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率为10.7%(P<0.05);较高尿酸水平组的泌尿系结石发生率为13.3%,较低尿酸水平组的泌尿系结石发生率为5.8%(P<0.05);泌尿系结石中肾结石出现最多,膀胱结石出现最少。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泌尿系结石发生率要高于正常血尿酸水平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血液透析护理工作不安全因素的分析,进一步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提高血液透析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方法:将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住院的120例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分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护理方法,观察组60例采用风险预防护理干预方法,并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①观察组60例,出血1例,感染1例,不安全护理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出血3例,感染2例,凝血1例,溶血1例,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1.67%。观察组不安全护理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P<0.05)。② 护理总满意度观察组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1,P<0.05)。结论:血液透析护理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主要体现在设备、护理人员和患者自身三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加强风险预防护理干预方法的应用,加强人员预防和疾病预防,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预防工作,进一步降低血液透析护理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学习算法和COX列线图在肝细胞癌术后生存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375例肝细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04例,女71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21~79岁。375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8∶2比例分为训练集300例和验证集75例,应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预测模型,筛选性能最优的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构建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预测的COX列线图预测模型;比较最优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和COX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性能。观察指标:(1)训练集与验证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2)训练集与验证集患者随访及生存情况。(3)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4)COX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5)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与COX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性能评价。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或患者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当Tmin≥5,N≥40时,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1≤Tmin≤5,N≥40时,采用校正χ2检验;当Tmin<1或N<40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2的变量纳入Lasso回归分析,根据λ值筛选影响预后的变量,最后将变量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训练集与验证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微血管侵犯(无、有),肝硬化(无、有)分别为292、8例,105、195例和69、6例,37、38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49,5.239,P<0.05)。(2)训练集与验证集患者随访及生存情况:训练集与验证集患者均获得随访。训练集30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1~85.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0.3个月。验证集7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0~8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6.7个月。375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7%、79.5%。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术后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0%、79.7%和90.7%、81.9%。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3,P>0.05)。(3)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①筛选最优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根据变量对预测肝细胞癌术后3年生存的信息增益度,应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5种机器学习算法对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变量综合排名。筛选主要预测因素为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手术方式、肿瘤最大直径、围术期输血、肝被膜侵犯、肝脏Ⅳ段侵犯。将预测因素前3、6、9、12、15、18、21、24、27、29个变量依次引入5种机器学习算法。其结果显示:当引入9个变量时,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趋于稳定。当引入变量>12个时,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AUC波动明显,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AUC稳定性可继续改善,而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AUC接近0.990,说明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为最优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②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优化和验证:将预测因素29个变量依次引入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中,构建训练集最佳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其结果显示:当引入变量=10个时,网格搜索法示最佳决策树结点个数=4,最佳决策树数目=1 000;当引入变量≥10个时,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AUC稳定在0.990左右。其中当引入变量=10个时,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术后3年总体生存AUC为0.992,灵敏度为0.629,特异度为0.996,预测验证集术后3年总体生存AUC为0.723,灵敏度为0.177,特异度为0.948。(4)COX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①训练集患者术后生存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eAg、甲胎蛋白、围术期输血、肿瘤最大直径、肝被膜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958,1.878,2.170,1.188,2.052,0.222,95%可信区间为1.185~3.235,1.147~3.076,1.389~3.393,1.092~1.291,1.240~3.395,0.070~0.703,P<0.05)。将P<0.2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Lasso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性别,HBeAg,甲胎蛋白,手术方式,围术期输血,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位置在肝脏Ⅴ段和肝脏Ⅷ段,肝被膜侵犯,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中高分化、中分化、中低分化)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将上述临床病理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HBeAg、手术方式、肿瘤最大直径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770,8.799,1.142,95%可信区间为1.049~2.987,1.203~64.342,1.051~1.242,P<0.05)。②COX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将训练集COX多因素分析结果中P≤0.1的临床病理因素引入Rstudio软件及其rms软件包,构建训练集COX列线图预测模型。COX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术后总体生存的C-index为0.723(se=0.028),预测训练集术后3年总体生存AUC为0.760,预测验证集术后3年总体生存AUC为0.795。训练集校准图验证显示COX列线图预测模型对术后生存有较好预测效果。COX列线图回归函数=0.627 06×HBeAg(正常=0,异常=1)+0.134 34×肿瘤最大直径(cm)+2.107 58×手术方式(腹腔镜=0,开腹手术=1)+0.545 58×围术期输血(无输血=0,输血=1)-1.421 33×高分化(非高分化=0,高分化=1)。计算所有患者COX列线图风险评分,应用Xtile软件寻找COX列线图风险评分最佳阈值,风险评分≥2.9分为高危组,风险评分<2.9分为低危组。Kaplan-Meier总体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训练集低危组和高危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065,P<0.05)。验证集低危组和高危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5,P<0.05)。进一步采用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HBeAg、手术方式、围术期输血、肿瘤最大直径和肿瘤分化程度因素的COX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性能优于单一因素的预测性能。(5)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和COX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性能评价:通过对2种模型中共同含有的重要变量(肿瘤最大直径)进行分析,并将2种模型通过预测误差曲线进行比较,观察2种模型的预测差异。其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为2.2 cm时,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和COX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77.17%和74.77%(χ2=0.182,P>0.05);肿瘤最大直径为6.3 cm时,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和COX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57.51%和61.65%(χ2=0.394,P>0.05);肿瘤最大直径为14.2 cm时,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和COX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51.03%和27.52%(χ2=12.762,P<0.05)。随着肿瘤最大直径增加,2种模型预测患者生存率差异增大。验证集中,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预测患者术后3年总体生存AUC为0.723,COX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患者术后3年总体生存AUC为0.79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3,P<0.05)。采用Bootstrap交叉验证结果显示: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和COX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3年生存的整合Brier得分分别为0.139、0.134,COX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误差低于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结论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比较,COX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肝细胞癌术后3年生存性能更佳,且其变量少,易于临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溃疡骨外露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DF溃疡合并骨外露19例,面积4.0 cm×6.0 cm~9.0 cm×15.0 cm,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7.0 cm~10.0 cm×16.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定期随访皮瓣有无溃疡、颜色、质地、臃肿程度及皮瓣供区情况。结果19例DF溃疡合并骨外露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8例皮瓣完全成活,其中5例皮瓣水肿,经拆线、补充蛋白、二期缝合、更换抗生素后愈合;1例皮瓣大部分坏死,经扩创二期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1.6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满意,无新发溃疡,功能恢复满意。结论积极控制和预防并发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密切观察皮瓣变化,及时对症处理,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DF溃疡,皮瓣成活率较高,可挽救患者肢体,降低致残率,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思维导图结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 在呼吸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PCCM呼吸二病区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8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名。实验组采取思维导图联合CBL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教学模式。两组出科时都参加理论知识考核和 Mini-CEX(迷你临床演练评估表)及问卷调查来进行教学评价。结果:实验组的理论知识考核、Mini-CEX 考核及总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临床判断、卫教咨询、组织效能及整体综合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医师人文关怀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科问卷调查中,实验组医师在知识掌握、临床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团队合作及总体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思维导图联合CBL的教学模式在呼吸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的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507例肝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进行评估,≥ 3分为有营养风险,并统计营养支持情况。结果507例患者中有营养风险82例(16.2%)。男性和女性有营养风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3%(58/379)比18.8%(24/128),χ2 = 0.838,P = 0.405];原发性肝癌患者和继发性肝癌患者有营养风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63/350)比12.1%(19/157),χ2 = 2.781,P = 0.117];≥60岁患者有营养风险率明显高于<60岁患者[25.9%(62/239)比7.5%(20/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819,P<0.01)。有营养风险患者年龄、营养不良发生率和术前营养支持率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患者[(65.3 ± 12.7)岁比(55.9 ± 8.9)岁、13.4%(11/82)比0和24.4%(20/82)比2.6% (1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营养风险患者和无营养风险患者性别构成、肿瘤来源、术后营养支持率及手术前后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1例营养支持患者中,肠外营养(PN)1例,肠内营养(EN)30例;术后453例营养支持患者中,PN 297例,EN 27例,PN + EN 129例。结论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应注意营养支持。NRS 2002是进行营养评估的有效工具,适用于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筛查,可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507例肝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进行评估,≥ 3分为有营养风险,并统计营养支持情况。结果507例患者中有营养风险82例(16.2%)。男性和女性有营养风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3%(58/379)比18.8%(24/128),χ2 = 0.838,P = 0.405];原发性肝癌患者和继发性肝癌患者有营养风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63/350)比12.1%(19/157),χ2 = 2.781,P = 0.117];≥60岁患者有营养风险率明显高于<60岁患者[25.9%(62/239)比7.5%(20/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819,P<0.01)。有营养风险患者年龄、营养不良发生率和术前营养支持率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患者[(65.3 ± 12.7)岁比(55.9 ± 8.9)岁、13.4%(11/82)比0和24.4%(20/82)比2.6% (1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营养风险患者和无营养风险患者性别构成、肿瘤来源、术后营养支持率及手术前后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1例营养支持患者中,肠外营养(PN)1例,肠内营养(EN)30例;术后453例营养支持患者中,PN 297例,EN 27例,PN + EN 129例。结论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应注意营养支持。NRS 2002是进行营养评估的有效工具,适用于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筛查,可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sCRLM)术后早期复发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sCRL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限制性立方条分析,探索复发出现的早晚与远期预后的关系,依次行单因素Cox、多因素Cox分析验证6个月作为早期复发定义界点的可行性。随后应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及XGBoost机器学习的特征变量选择算法,综合排名临床病理变量对6个月内早期复发的重要度,并按综合排名顺序依次将变量引入逻辑回归模型,观察逻辑回归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根据ROC下面积、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筛选最佳变量组合,将其纳入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进而筛选出早期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随后对独立危险因素中的治疗性因素行逆概率加权(IPTW)方法分析,在降低协变量的标准化均数差的条件下进一步确认治疗性因素对sCRLM患者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结果共纳入228例sCRLM患者,随访2.10~108.57个月,男性142例,女性86例,年龄(55.89±0.67)岁。在170例(74.6%)复发患者中,限制性立方条分析确定无病生存期(DFS)与总生存期(OS)的风险比(HR)满足线性关系(P<0.05),且在所有患者中,Cox分析发现6个月作为早期复发的时间界点具有显著的可行性(HR=3.405, 95%CI: 2.098~5.526, P<0.05)。所有患者中93例(40.79%)出现早期复发,早期复发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早期复发患者(HR=3.405, 95%CI: 2.098~5.526, P<0.05,5年生存率分别为14.0%、52.0%)。六种机器学习算法联合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淋巴结清扫数量>22个(OR=0.258,95%CI: 0.132~0.506, P<0.05)是早期复发的保护性因素,而肝转移癌数量>3个(OR=4.715, 95%CI:2.467~9.011, P<0.05)和术后出现并发症(OR=2.334, 95%CI: 1.269~4.291, P<0.05)是早期复发的独立性风险因素。IPTW分析法在充分降低协变量混杂影响的条件下经因果推论证实淋巴结清扫数量>22个是DFS的保护性因素(IPTW HR=0.4887, P<0.05),且也是术后早期复发的保护性因素(IPTW OR=0.29, P<0.05),但与OS无关(IPTW HR=0.6951, P>0.05)。结论sCRLM术后6个月作为早期复发定义界点具有显著可行性,早期复发患者的长期生存差,sCRLM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性影响因素是淋巴结清扫数量、肝转移癌数量和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荟萃分析探究结肠癌肝转移瘤(CRLM)局部消融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以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8月22日。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比较微波消融(WMA)和射频消融(RFA)治疗CRLM的文献。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围手术期结局和生存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及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回顾性研究,总样本量648例,其中WMA组316例(48.8%),RFA组332例(51.2%)。荟萃分析结果显示,WMA组的局部复发率低于RF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MA组患者的1、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优于RF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P=0.04,HR=1.77,95%CI:1.04~3.02;2年:P=0.02,HR=1.60,95%CI:1.09~2.35)。结论对于CRLM的治疗,WMA在局部控制率和1、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优于RFA。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脊柱内镜下腰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男19例,女21例;年龄(35±10)岁(范围24~55岁)。责任节段包括L3,4 4例、L4,5 31例、L5S1 5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4.5±0.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49.7%±14.0%。于病变节段双侧椎弓根投影的外侧缘连线与椎间盘投影上缘交点区域各注入质量浓度0.05 g/L的利多卡因0.1~0.3 ml,阻滞试验阳性。通过双侧入路椎间孔镜直视下用射频刀头或神经剥离子毁损窦椎神经起始段。术后1、3、6、12个月随访,观察VAS评分及ODI指数的变化。结果内镜下观察腰窦椎神经呈细丝状,主支紧贴椎间盘向椎管内走行,副支于椎间盘的后外侧缘交叉进入椎间盘或椎体后缘;与脊动脉中央后支伴行的神经为窦椎神经主支,呈紧张状态,随神经根的活动而活动;沿窦椎神经主支向外侧移动工作通道,可观察到窦椎神经在神经节腹侧的起始位置。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窦椎神经毁损术。术后VAS评分降低至1个月(1.7±0.9)分、3个月(1.3±0.9)分、6个月(1.2±0.8)分、12个月(1.3±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7,P=0.00);术后12个月VAS评分改善率为68.9%±17.1%(范围33.3%~100.0%);6例患者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较术后6个月升高,包括L3,4 1例、L4,5 2例、L5S1 3例。40例患者术后ODI指数降低至1个月18.3%±5.2%、3个月14.5%±4.3%、6个月13.6%±3.7%、12个月12.8%±3.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7,P=0.00);术后12个月ODI改善率为72.0%±11.6%(范围33.3%~88.9%)。结论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可明显改善L3,4、L4,5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2个月内的疼痛和功能,对L5S1节段患者6个月内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腿严重创伤致胫前软组织缺损,受区胫前或胫后动、静脉无法吻合时,采用吻合腓肠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移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19年10月,应用吻合腓肠内侧血管的ALTP移植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皮瓣面积为16.0 cm×7.0 cm~28.0 cm×10.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术后定期随访,分析和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17例皮瓣及所有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1.0 cm的坏死,经清创后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5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有弹性,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供区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末次随访时参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对皮瓣感觉进行评定,其中S2 3例, S3 12例,S3+ 3例。结论对小腿严重创伤合并骨外露、胫前或胫后血管无法吻合时,采用吻合腓肠内侧血管的ALTP移植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更是一种安全的补救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削薄多叶连体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一期修复手背合并多指指背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1月至2019年9月,共收治手背合并多指指背软组织缺损9例,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18~50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热压伤4例,绞压伤3例,车祸伤2例。受伤部位:右手7例,左手2例;手背合并第1~4指3例,第2~5指3例,第2~4指2例,第3~5指1例,均伴有骨、关节和肌腱外露。合并有骨折或关节脱位6例,均无明显骨和关节缺损,清创后均采用VSD敷料覆盖。所有皮瓣均根据创面的形状和大小设计成多叶连体ALTP,一期修复手背及指背软组织缺损,同时将皮瓣修薄。皮瓣大小7 cm×13 cm~12 cm×17 cm。术后定期门诊、电话和微信随访,根据皮瓣成活情况、外观形态、色泽弹性、供区瘢痕、感觉恢复、患指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满意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9例皮瓣术后完全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不臃肿,质地柔软,恢复了保护性触觉。供区创面愈合良好,功能无影响。末次随访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5例,良3例,可1例。手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平均6周回归工作和日常生活。结论应用修薄的多叶连体ALTP可以一次性修复手背合并多指指背软组织缺损,皮瓣外形良好,不臃肿,无需再次分指及皮瓣修整,是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紫杉醇(PTX)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AGS细胞株增殖、活性氧水平(ROS)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AGS细胞完成后,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PTX组、HBO组和HBO+PTX组。采用CCK-8法检测HBO和PTX联用对胃癌AGS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ROS水平和细胞周期阻滞情况,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AGS细胞内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HBO+PTX组AGS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HBO组(P<0.01),也低于PTX组(P<0.05);HBO+PTX组AGS细胞内RO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HBO组(P<0.01),也高于PTX组(P<0.05)。PTX将AGS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P<0.05),同时发现HBO+PTX组S期占比略高于PTX组(P>0.05)。HBO+PTX组Cyclin A1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或P<0.01),CDK2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和HBO组(P<0.05),略低于PTX组(P>0.05)。结论HBO能够有效增强PTX对AGS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提高AGS细胞内ROS水平,并阻滞细胞周期,从而抑制AGS细胞的分裂与增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患者经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L)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FURL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157例,分析患者的治疗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并发SIRS将其分为SIRS组(n=31)和非SIRS组(n=126),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通过Nomogram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处理,并对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进行验证评价。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10)、结石平均大小(P<0.05)、术前尿白细胞计数(P<0.05)、手术时间(P<0.05)和术后结石细菌培养(P<0.05)在两组患者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上因素均为患者并发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Nomogram并发SIRS风险预测模型区分度好,与实际观测值的一致性较高。结论女性、结石较大、术前尿白细胞计数高、手术时间较长、术后结石细菌培养为阳性为上尿路结石患者FURL后并发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哌罗匹隆联合无抽搐电休克(MECT)疗法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山东省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65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n=33)、观察组(n=32);对照组以哌罗匹隆治疗,观察组另行MECT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NSS评分基本等同(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PANS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即同期比较观察组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哌罗匹隆联合MECT方案治疗,能明显改善其精神症状,临床价值显著,有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