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三角韧带深层损伤对PER型踝关节骨折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50例PER Ⅲ度或Ⅳ度骨折患者。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16~68岁,平均30.2岁。根据踝关节内侧损伤类型分为两组:未修复组为内踝三角韧带深层损伤且无内踝骨折患者,未行三角韧带修复手术,共28例;对照组为内踝丘上骨折且三角韧带深层完整患者,行内踝丘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共22例。两组患者均行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下胫腓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以上影像学检查的内踝间隙和下胫腓间隙,以及中期随访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现踝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时的表现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损伤暴力程度、腓骨骨折线高度、是否完全脱位、后踝骨折率、后踝固定率、内固定物取出率、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8例完成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21例未修复组的内踝间隙为3.7 mm,下胫腓间隙为4.5 mm;17例对照组的内踝间隙为3.4 mm;下胫腓间隙为4.4 mm。术后约3年时随访,未修复组和对照组的平均AOFAS评分分别为98.3分和94.6分,平均VAS评分分别为0.4分和1.5分。术后约5年时随访,未修复组和对照组的平均AOFAS评分分别为97.1分和93.6分,平均VAS评分分别为0.5分和1.2分。对于年龄<45岁的患者,术后约3、5年时随访的AOFAS评分、VAS评分与三角韧带完整与否均无相关性(P>0.05)。年龄与术后5年随访时AOFAS评分(P=0.021)相关。结论对于PER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在腓骨骨折及下胫腓螺钉固定后,残留三角韧带深层损伤不会影响45岁以内患者的中期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保留腓骨的前外侧入路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TTCA)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23例采用保留腓骨的前外侧入路行TTCA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8~72岁(平均54.4岁);创伤性关节炎11例,Charcot关节病2例,神经源性马蹄内翻足6例,创伤性马蹄内翻足2例,大骨节病2例。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足部功能指数(FFI)、后足力线角度(HA)、后足力线距离(HD)、后足力线比率(HR),记录末次随访时负重侧位胫足角、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24.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78.2 ± 9.2)分]、VAS评分[2.0(0.5, 2.0)分]、FFI为[19.0(10.5, 35.0)]、HA(2.7° ± 5.8°)、HD[(0.1 ± 0.8) cm]、HR[44.2(36.4, 59.2)%]均较术前[(43.4 ± 12.7)分、4.0(4.0, 6.0)分、98.0(60.0, 127.0)、22.0° ± 14.3°、(2.2 ± 1.6) cm、86.0(66.3, 100.0)%]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负重侧位胫足角为89.0°(87.1°,90.4°)。Likert手术满意度:非常满意17例,满意4例,一般2例,满意率为91.3%(21/23)。发生感染1例,不愈合1例。结论保留腓骨的前外侧入路对需要行TTCA的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中短期疗效,对踝与后足内翻及足马蹄畸形的矫正能力强。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踝上弧形截骨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行踝上弧形截骨治疗的13例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6~65岁,平均47.2岁;采用改良的Takakura分期对关节炎分期:2期3例,3a期4例,3b期6例。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足部功能指数(FF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炎Takakura分期、背伸、跖屈角度及整体活动度(ROM)、胫骨远端关节面正位角(TAS)、胫骨远端关节面侧位角(TLS)及距骨倾斜角(TT)。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9个月(平均17.2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86.5±8.0)分]、FFI(14.5±1.6)、VAS评分[(1.5±1.0)分]、Takakura分期(2.7±1.3)、ROM(39.4°±8.0°)、TAS(92.4°±6.0°)、TT(3.7°±4.4°)较术前[(68.3±14.4)分、43.7±3.0、(4.2±1.4)分、3.2±0.8、43.3°±7.6°、78.2°±8.3°、7.0°±5.1°]显著改善,背伸角度(10.9°±4.4°)较术前(13.6°±5.1°)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跖屈角度(28.5°±5.2°)、TLS(78.1°±5.3°)与术前(29.7°±4.6°、77.8°±4.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上弧形截骨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可显著降低疼痛,纠正畸形,改善关节炎进展和功能,但可能会对背伸功能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