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A)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临床效果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在我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57例PComA动脉瘤ONP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按其术后恢复程度分为治愈(完全恢复)和非治愈(部分恢复+未恢复),分析比较两患者相关资料。结果57例患者中,42例完全恢复,13例部分恢复,2例未恢复,治愈与非治愈在术前麻痹程度(73.8% vs 26.7%,P=0.002)以及是否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54.8% vs 20%,P=0.033)差别具有统计意义。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促进PComA动脉瘤ONP患者症状恢复,术前麻痹程度较轻以及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ONP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症状更容易恢复。

  • 标签: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栓塞治疗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前循环远端分支血管闭塞支架机械取栓安全及有效。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具有颅内前循环远端分支动脉(A2、M2)闭塞病例纳入分析。根据患者是否静脉溶栓,分为桥接治疗与直接取栓。主要观察指标为机械取栓后90 d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次要观察指标为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或3)、症状颅内出血和术后90 d病死率。结果在接受血管内治疗311例病例中,19例患者被诊断为颅内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其中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14 例、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3例。桥接治疗患者6例,直接取栓13例。支架机械取栓术后闭塞血管整体再通率为18/19,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19,90 d预后良好率为8/19,90 d病死率为5/19。两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桥接治疗与直接取栓组分别为6/6、12/13)、症状出血转化率(0/6、1/13)、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2/6、6/13)及病死率(1/6、4/13)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颅内前循环远端分支血管闭塞4.5 h内桥接治疗及24 h之内经影像筛选后机械取栓治疗可能都是安全有效

  • 标签: 卒中 前循环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远端分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壁碳纳米管(MWCNT)长期慢性染毒对人胸膜间皮细胞毒性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于2016年,使用10 μg/cm2 MWCNT对人胸膜间皮细胞MeT-5A反复持续染毒1年作为染毒,每4周收集1次细胞并观察细胞形态和计数增殖情况。对照细胞同期培养但不进行染毒处理。染毒后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改变;用Transwell小室测量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改变;用Affymetrix clariom D芯片分析染毒后MeT-5A细胞基因表达谱改变。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经实时定量荧光PCR进步验证其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比较,染毒1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增殖速度约为对照2~3倍(F=481.32,P<0.05)。MWCNT染毒1年和6个月MeT-5A细胞均呈现细胞周期阻滞效应,表现为G1期增加,S期、G2期减少(F=14.94,P<0.05)。染毒6个月细胞凋亡率较对照明显增加(F=15.12,P<0.05),染毒1年细胞早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较对照细胞均差异统计意义(F=3.97,P>0.05)。对染毒1年细胞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差异倍数2倍、平均信号值>7差异基因共2 878个,其中上调基因986个,下调基因为1 892个。表达变化基因主要参与Wnt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途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调节等过程。其中与上述细胞表型改变密切相关PIK3R3、WNT2B、VANGL2和ANXA1基因表达改变经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趋势致。结论长期反复染毒后MWCNT对MeT-5A细胞可能存在潜在恶性转化能力。

  • 标签: 细胞迁移分析 基因 多壁碳纳米管 长期染毒 人胸膜间皮细胞 细胞应答
  • 简介:比较了3种丙烯酸酯/丙烯酸共聚物分散,发现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共聚物分散性能最好。探讨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共聚物分散性能影响,并研究了合成共聚物最佳使用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BA与从质量比为0.6:1、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用量(质量分数)均为3%、反应温度70℃条件下合成共聚物具有最佳分散性能。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共聚物在乙醇中分散优于在水中分散,在乙醇和水中质量分数分别为1.0%-1.2%和1.4%时,可获得最佳分散效果。

  • 标签: 分散剂 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共聚物 分散介质 粉体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6 h时间窗内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26例院内和167例院外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机械取栓治疗院内、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根据发病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年龄、性别,院内卒中与院外卒中按1:2进行倾向性配对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患者基线资料及手术情况、术后90 d预后差异。匹配后,26例院内卒中和52例院外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院内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比例低于院外患者(11.54%和46.15%;χ2=9.176,P=0.002)。院内卒中患者更常见合并心功能不全(19.23%和3.85%;χ2=5.022,P=0.038)。院内卒中和院外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成功再灌注比例分别为84.62% (22/26)和75.00%(39/52),差异统计意义(χ2=0.458,P= 0.312)。院内外卒中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30.77%(8/26)和46.15%(24/52),差异统计意义(χ2=2.676 ,P=0.145 )。院内外卒中患者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38%(4/26)和17.31%(9/52),90 d死亡率分别为23.08% (6/26)和19.23%(10/52),差异均无统计意义(χ2=0,P>0.999;χ2=0.157,P= 0.692)。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卒中后6 h时间窗内,院内、外卒中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 标签: 脑缺血 放射学,介入性 血栓切除术 倾向性匹配 院内卒中
  • 简介:摘要:公司注册本制度演进史同时也是部观念史。法律制度背后必定有套思想观念作为正当基础,不检讨制度及其实践背后思想观念,就很难准确解释制度结构、运行和利弊,也无法洞察制度来龙去脉。公司注册资本制度作为具有组织法与债权担保双重功能基本规则,辐射各方利益,贯穿于公司设立与运行全过程。本次新《公司法(2023版)》在认缴资本制基础上,为确保企业资本充实,采取多元化措施,不仅明确了股东出资期限加速到期,更增加了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需在五年内缴足限制,本次公司法修订充分回应了目前实践中部分股东以认缴期限作为“保护伞”问题,体现了立法层面对进步完善公司资本认缴制、强化股东出资责任态度转向。

  • 标签: 新公司法 公司资本制度 出资期限 立法逻辑转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与心源性栓塞(CE)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血管内治疗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自2018年3月至2022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和盱眙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104例ABAO患者为研究对象,其TOAST病因学分型为LAA型或CE型,比较LAA型与CE型患者资料、手术信息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结果104例患者中LAA型51例(49.0%),CE型53例(51.0%);96例(92.3%)闭塞血管成功再通,35例(33.7%)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与CE型患者相比,LAA型患者心房颤动史比例更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低、基底动脉中下段闭塞比例更高、手术时间更长、术中行补救支架成形术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但2患者血管成功再通比例、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术后90 d预后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年龄(OR=0.935,95%CI:0.891~0.981,P=0.006)、基于CTA原始图像基底动脉闭塞半定量评分(OR=1.520,95%CI:1.180~1.959,P=0.001)是ABAO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独立影响因素,而TOAST病因学分型(LAA/CE型)不是预后不良独立影响因素(OR=1.175,95%CI:0.461~2.933,P=0.736)。结论LAA型与CE型ABAO在发病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血管闭塞部位、血管内治疗方式及手术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且脑卒中病因与预后显著关联。

  • 标签: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 心源性栓塞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icroRNA-30d(miR-30d)对人恶性胸膜间皮瘤细胞MSTO-211H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作用。方法于2017年4月,以MSTO-211H细胞为模型,通过转染miR-30d模拟物(miR-30d mimics)建立miR-30d过表达MSTO-211H细胞模型,利用q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miR-30d表达水平,通过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法分析miR-30d对MSTO-211H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表型影响。结果转染miR-30d mimics后,MSTO-211H+miR-30d细胞中miR-30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STO-211H+miR NC细胞(P<0.01)。MSTO-211H+miR-30d细胞活性(105.13%±2.35%)显著低于MSTO-211H+miR NC(115.40%±1.35%),凋亡水平(3.97%±0.36%)显著高于MSTO-211H+miR NC(1.47%±0.10%)(P<0.01)。MSTO-211H+miR-30d细胞在12、24 h相对迁移面积分别为9.35±3.16 μm2和58.19±1.82 μm2,显著低于MSTO-211H+miR NC(54.42±5.26 μm2和88.32±1.96 μm2)(P<0.01)。与MSTO-211H+miR NC比较,MSTO-211H+miR-30d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miR-30d能通过抑制MSTO-211H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进而调控恶性胸膜间皮瘤进展。

  • 标签: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迁移 侵袭 恶性胸膜间皮瘤 miR-3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