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钙水泥(CPC)支架负载大黄素(EMO)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首先制备水泥支架,将EMO粉末与CPC粉末(1∶9)均匀混合,加入柠檬酸搅拌后,注入聚四氟乙烯模具(EMO-CPC组);将0.36 g CPC粉末加入柠檬酸搅拌后,注入聚四氟乙烯模具(CPC组)。比较两组大体形貌、凝结时间(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可注射率及压缩强度。提取原代成骨细胞,并与两组支架共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两组共培养3 d后的表征;通过细胞活性与毒性检测试剂盒行活/死细胞染色和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MTT)比色法检测两组细胞存活率、毒性及增殖活力,并对两组支架行骨桥蛋白(OPN)免疫荧光染色,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OPN蛋白荧光表达情况;共培养7 d后,通过四唑硝基蓝/5-溴-4-氯-3-吲哚基-磷酸盐(NBT/BCIP)染色法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观察两组成活性;共培养14 d后,采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两组成活性。结果两组支架扫描电镜下均呈现相对光滑平整的形貌结构。EMO-CPC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可注射率及压缩强度与C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扫描电镜显示,共培养3 d后成骨细胞集簇黏附于EMO-CPC支架表面,形态良好;EMO-CPC组细胞存活率达(98.2 ± 0.1)%,CPC组为(90.2 ± 0.1)%(P < 0.05);EMO-CPC组细胞增殖活力较CPC组更强(P < 0.05)。OPN特异性染色显示,EMO-CPC组OPN蛋白荧光表达更强;共培养7 d后,EMO-CPC组ALP表达高于CPC组。共培养14 d后,EMO-CPC组茜素红染色强度更为显著,成活性更强。结论EMO-CPC支架较CPC支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增殖能力及成活性,为成骨细胞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 标签: 大黄素 成骨细胞 细胞增殖 成骨活性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类以微观结构破坏导致脆性增加、易发椎体压缩骨折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慢性疾病。既往文献认为破骨细胞的异常活跃导致的吸收功能亢进与骨质疏松症关系尤为密切。近期研究表明,中药单体淫羊藿苷具有调控破骨细胞信号通路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保护素(RANK/RANKL/OPG)的生物学作用;可参与调控破骨细胞分化的多个阶段。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淫羊藿苷具有调控破骨细胞分化和蚀功能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对淫羊藿苷调控破骨细胞分化的机制进行综述,为以破骨细胞为靶点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压缩性 破骨细胞 淫羊藿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椎体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 53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7例,女1 161例;年龄45~115岁[(71.7±10.8)岁]。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水泥移位组(78例)和水泥非移位组(1 4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骨密度、基础疾病、病变节段、手术方式、手术入路、水泥渗漏(前缘)、水泥黏度、水泥弥散比、水泥交织度、矢状位水泥填充位置、水泥靶向位置、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等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体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骨密度、病变节段、手术方式、水泥渗漏(前缘)、水泥黏度、水泥弥散比、水泥交织度、矢状位水泥填充位置、水泥靶向位置、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手术入路4个因素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骨密度(OR=2.45,95%CI 1.81~7.50,P<0.01)、手术方式(OR=4.56,95%CI 1.86~8.44,P<0.01)、水泥渗漏(前缘)(OR=5.77,95%CI 2.85~9.20,P<0.01)、水泥黏度(OR=7.36,95%CI 1.01~1.77,P<0.01)、水泥弥散比(OR=6.84,95%CI 1.69~13.39,P<0.01)、水泥交织度(OR=8.97,95%CI 2.29~14.97,P<0.01)、矢状位水泥填充位置(OR=6.39,95%CI 1.06~9.47,P<0.01)、水泥靶向位置(OR=7.93,95%CI 1.64~11.84,P<0.01)、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OR=6.78,95%CI 1.84~6.96,P<0.01)及佩戴支具时间(OR=9.55,95%CI 2.26~9.38,P<0.01)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显著相关。结论术前骨密度低、PKP手术、水泥前缘渗漏、水泥黏度低、水泥弥散比小、水泥交织度小、矢状位水泥填充于椎体前1/3和前中2/3、水泥非靶向注射、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大及佩戴支具时间短为OVCF患者椎体强化术后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椎体强化术
  • 简介:摘要随着椎体强化术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水泥渗漏这一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多数水泥渗漏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椎体骨折、肺栓塞、脊髓神经受压等严重并发症。水泥渗漏与患者自身因素、水泥因素及围术期相关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明确水泥渗漏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预防,对提高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笔者对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为降低水泥渗漏发生率提供参考。

  • 标签: 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骨水泥渗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减压或间接减压联合腰髂固定治疗伴骶孔块占位和骶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3月—2017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7例伴块突入骶孔和骶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腰髂固定术。手术时间为伤后3~14 d,平均6 d。26例接受直接减压(直接减压组),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6.2±8.4)岁。21例接受间接减压(间接减压组),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8.7±9.8)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术后Mears影像学评估、末次随访Gibbons评分和Majeed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3个月,平均16.7个月。直接减压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2.3±26.3)min、(512.1±29.4)ml;间接减压组分别为(129.3±25.1)min、(529.7±22.1)ml(P均>0.05)。患者骨折均愈合。根据Mears影像学评估,直接减压组解剖复位17例,复位满意9例;间接减压组解剖复位15例,复位满意6例(P>0.05)。末次随访时,直接减压组Gibbons评分[(1.2±0.3)分]低于间接减压组[(2.2±0.5)分],Majeed功能评分[(87.3±11.4)分]高于间接减压组[(68.5±16.7)分](P均<0.01)。直接减压组1例出现伤口深部感染,间接减压组1例因髂骨螺钉钉尾突出压迫皮肤出现压疮。结论对于伴骶孔块占位和骶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相比于间接减压,直接减压联合腰髂固定能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功能恢复。

  • 标签: 骶骨 减压术,外科 骨折固定术,内 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一种新的下颈椎损伤评分系统,即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分级和严重程度评分(posterior ligament-bone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PLICS),并评估其指导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入路选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39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subaxial cervical fracture dislocations, SCFDs)且行单纯前路手术复位固定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354例纳入研究。PLICS评分由左、右侧柱及后柱三方面评分组成。后柱的损伤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赋予1~3分。侧柱损伤的评估包括韧带结构及结构,韧带损伤评估即侧块关节半脱位计1分,完全脱位或关节突绞锁时计2分;侧柱的骨折分为轻、中、重三度,分别赋予1~3分。对于侧柱的评估取韧带结构或结构损伤的最高得分,与后柱损伤的得分一并纳入PLICS总分的计算。将随访期间出现螺钉松动、钢板移位、颈椎后凸畸形或棘突间隙张开的患者归为失败组,其余患者归为成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PLICS评分,手术前后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Sssociation,ASIA)分级。结果35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4.0)个月。成功组339例,失败组15例。术后12个月随访时,失败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9±0.6)分降至(1.9±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81,P<0.0001);成功组患者由术前(5.6±1.0)分降至(1.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252,P<0.0001);两组患者术前(t=-4.948,P<0.0001)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t=-9.076,P<0.0001)VA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功组患者的NDI明显低于失败组(7.1%±1.2% vs 15.7%±2.7%,t=24.993,P<0.0001)。两组患者术前PLI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77,P<0.0001)。根据PLICS评分绘制单纯前路术后内固定失败的ROC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81,95%可信区间为0.943,1.000,当PLICS评分为6.5分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927,敏感度0.994,特异度0.067。综合考虑PLICS评分的临床实用性及PLICS评分为7分时亚分类不同的临床结局,最终将阈值定为PLICS评分为7分且合并单侧重度侧块骨折。结论PLICS评分系统的建立基于下颈椎后方三柱结构的解剖学基础,既兼顾了双侧侧块、棘突及椎板等性结构及侧块关节囊等韧带结构,又依据对每柱-韧带结构损伤特点赋值,量化地反映下颈椎后方三柱结构的总体损伤程度。通过两组患者术前PLICS评分与临床疗效的比较观察,最终确定PLICS评分≥7分且同时伴有单侧重度侧块骨折,单纯前路手术后内固定失败的风险较高,可考虑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 标签: 颈椎 脊柱骨折 脱位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椎体内真空裂隙(IVC)的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7例伴IVC的SCOV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1例;年龄69~88岁[(75.2±4.9)岁]。均采用新型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PV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水泥注入量、有无水泥渗漏或移位等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椎体指数(VBI)、椎体角(VBA)、双节段Cobb角(BCA)、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Odom标准评估疼痛缓解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6~48个月[(40.2±3.7)个月]。手术时间为30~70 min[(49.6±10.8)min],水泥注入量为3~6 ml[(34.7±0.9)ml]。术中发生水泥渗漏4例(15 %),其中3例为椎体侧方渗漏,1例为病椎上位椎间盘渗漏。术后至末次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水泥移位。患者术前VBI、VBA、BCA、VAS和ODI分别为(43.1±5.9)%、(21.0±2.6)°、(45.0±6.3)°、7.6(7.0,8.0)分和(79.9±7.6)%;术后1 d分别为(78.7±2.6)%、(12.7±2.1)°、(26.1±4.7)°、3.2(3.0,4.0)分和(50.0±9.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8.0±2.3)%、(13.2±2.4)°、(27.1±4.9)°、2.0(2.0,2.0)分和(22.9±5.1)%。与术前比较,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VBI、VBA、BCA、VAS和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后1 d比较,末次随访时VAS、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SF-36评分在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活力和社会功能方面分别为45.2(40.0,50.0)分、28.7(25.0,50.0)分、15.9(10.0,22.0)分、48.3(40.0,60.0)分和29.2(25.0,37.5)分,与末次随访时的78.0(75.0,85.0)分、75.0(75.0,75.0)分、68.1(64.0,74.0)分、62.0(55.0,70.0)分和34.7(25.0,37.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总体健康状况、情绪功能和心理健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Odom标准,优异19例,良好7例,满意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结论新型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PVP治疗伴IVC的SCOVF患者术后无水泥移位发生,固定复位效果满意,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胸椎 腰椎 骨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