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砷诱导肝细胞凋亡过程中,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水平对抗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BRL-3A,根据砷处理因素将实验分为两部分,未染砷时分为正常、转染试剂、阴性转染、JMJD3(H3K27me3特异性去甲基化酶)小干扰RNA(siRNA)转染、EZH2(H3K27me3甲基转移酶)siRNA转染组;染砷时分为对照、砷处理、砷+阴性转染、砷+ JMJD3siRNA转染、砷+ EZH2siRNA转染组。未染砷时siRNA和转染试剂按照100 pmol ∶ 7.5 μl比例转染细胞6 h[正常组加入与转染试剂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再换培养基培养,共48 h;染砷时同上述方法转染和培养细胞24 h,染砷各组再加入终浓度为30 μmol/L的亚砷酸钠(NaAsO2)处理24 h(对照组加入与NaAsO2同体积的PBS处理24 h)。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TCA)技术动态观察染砷时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染砷时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未染砷时和染砷时细胞JMJD3、EZH2、H3K27me3、BCL2蛋白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染砷时细胞BCL2基因启动子区H3K27me3的富集水平。结果对照、砷处理、砷+阴性转染、砷+ JMJD3siRNA转染、砷+ EZH2siRNA转染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0.00 ± 10.43)%、(12.19 ± 3.37)%、(31.86 ± 1.95)%、(24.58 ± 3.64)%、(11.53 ± 1.1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5 ± 0.04)%、(13.06 ± 1.33)%、(17.39 ± 0.22)%、(23.90 ± 1.66)%、(15.07 ± 0.8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46.50、194.30,P均< 0.001)。JMJD3siRNA转染组H3K27me3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转染试剂、阴性转染组,EZH2siRNA转染组则相反(P均< 0.05);JMJD3siRNA转染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转染试剂、阴性转染组,EZH2siRNA转染组则相反(P均< 0.05),而在正常、转染试剂、阴性转染组之间,H3K27me3、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未见明显改变(P均> 0.05)。在对照、砷处理、砷+阴性转染、砷+ JMJD3siRNA转染、砷+ EZH2siRNA转染组之间,JMJD3、EZH2、H3K27me3、BCL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26.56、7.82、9.81、31.19,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砷处理组JMJD3、EZH2蛋白表达水平均较低,H3K27me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同时BCL2蛋白表达水平较低(P均< 0.05);与砷+阴性转染组比较,砷+ JMJD3siRNA转染组JMJD3蛋白表达水平较低,砷+ EZH2siRNA转染组EZH2蛋白表达水平较低,砷+ JMJD3siRNA转染组H3K27me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同时BCL2蛋白表达水平较低,而砷+ EZH2siRNA转染组则相反(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砷处理组细胞BCL2基因启动子区(CHIP1、CHIP2)H3K27me3的富集水平均较高(P均< 0.05)。结论砷通过增加BCL2基因启动子区H3K27me3的富集水平,进而抑制BCL2的表达,促进肝细胞凋亡。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早期预警指标,评估可弯曲支气管镜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32例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支气管镜下表现分为塑型性支气管炎组(塑型组)和非塑型性支气管炎组(非塑型组),并收集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影像学特征、支气管镜所见和治疗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2例患儿,其中塑型组98例,非塑型组134例,两组患儿均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要表现,塑型组发病年龄(54.640±37.085)个月,非塑型组发病年龄(14.870±19.813)个月,两组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56,P<0.001);塑型组平均住院天数(16.133±6.227) d,非塑型组平均住院天数(12.690±4.287) d,两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1,P<0.001);塑型组发热天数(10.090±3.473) d,非塑型组发热天数(6.030±4.850) d,两组发热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4,P<0.001);塑型组发病年龄、住院天数、发热天数均大于非塑型组(均P<0.001);塑型组体格检查呼吸音减低40%(39/98)明显高于非塑型组6%(8/134);塑型组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O2)均低于非塑型组(均P<0.01);塑型组中性粒细胞比例(N)、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均高于非塑型组(均P<0.01);塑型组影像学肺实变73%(72/98)、肺不张33%(32/98)、胸腔积液34%(33/98);非塑型组肺实变65%(87/134)、肺不张5%(7/134)、胸腔积液3.7%(5/134);塑型组患儿检出首要病原为肺炎支原体(MP)(46.9%),明显高于非塑型组(11.1%);两组患儿入院均行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塑型组(2.960±1.157)次,非塑型组(1.140±0.371)次;塑型组98例患儿中95例均好转出院,2例转院,1例死亡,非塑型组134例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临床上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发热≥10 d、PCT、CRP、LDH、D二聚体可作为塑型性支气管炎的早期预警信号,MP仍是形成塑型性支气管炎的首要病原,可弯曲支气管镜技术是及时明确诊断、有效治疗的关键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砷诱导内质网应激致肝细胞凋亡过程中微小RNA-153(miR-153)表达变化及调控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H3K4)甲基转移酶(SET7/9)和组蛋白H3K4一甲基化(H3K4me1)水平变化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肝细胞(L-02细胞),根据不同处理方式分为对照、砷处理、砷+阴性转染、砷+ miR-153上调和砷+ miR-153下调组,其中砷+阴性转染、砷+ miR-153上调和砷+ miR-153下调组转染质粒与转染试剂均按照3 μg∶8 μl进行转染。24 h后,砷处理、砷+阴性转染、砷+ miR-153上调和砷+ miR-153下调组再以100 μmol/L亚砷酸钠(NaAsO2)作为终浓度处理24 h;对照组加入与NaAsO2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处理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各组细胞miR-153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和周期情况;实时无标记细胞动态分析(RTCA)仪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内质网标志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SET7/9及H3K4me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各组细胞miR-153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0.73,P < 0.05)。与对照组[(41.10 ± 6.08)%]比较,砷处理组miR-153表达水平[(4.35 ± 0.20)%]明显降低(P < 0.05);与砷+阴性转染组[(10.00 ± 2.40)%]比较,砷+ miR-153上调组miR-153表达水平[(157.70 ± 42.70)%]明显升高(P < 0.05),砷+ miR-153下调组miR-153表达水平[(4.20 ± 0.28)%]明显降低(P < 0.05)。各组细胞总凋亡率、G1期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9.69、104.32,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砷处理、砷+ miR-153上调、砷+ miR-153下调组细胞总凋亡率、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均< 0.05);与砷+阴性转染组比较,砷+ miR-153上调组细胞总凋亡率、G1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均< 0.05),砷+ miR-153下调组细胞总凋亡率、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均< 0.05)。各组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99.35,P < 0.05)。与对照组比较,砷处理、砷+ miR-153上调、砷+ miR-153下调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P均< 0.05);与砷+阴性转染组比较,砷+ miR-153上调组细胞增殖率升高(P < 0.05),砷+ miR-153下调组细胞增殖率下降(P < 0.05)。各组细胞SET7/9、GRP78和H3K4me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8.52、52.13、54.32,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砷处理组SET7/9、GRP78和H3K4me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均< 0.05);与砷+阴性转染组比较,砷+ miR-153上调组SET7/9、GRP78和H3K4me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均< 0.05),砷+ miR-153下调组SET7/9、GRP78和H3K4me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均< 0.05)。结论miR-153在砷诱导内质网应激致肝细胞凋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和调控与SET7/9和H3K4me1水平变化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将细节护理模式应用于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评价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儿科接收的6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参照组,每组30例。为参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为研究组患儿应用细节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模式效果极为显著,不仅能够为患儿提供精细化、规范化的护理服务,还能够加速患儿病情的康复,同时还能够提升护患之间的和谐度。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将细节护理模式应用于小儿高热惊厥临床 护理中 的效果评价分析。 方法 : 选取 2018 年 1 月 -2018年 6月在本院儿科 接收的 6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 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 随机分成研究组、参照组,每组 30例。为参照组患儿 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为研究组患儿应用细节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及家属 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应用细节 护理模式效果极为显著,不仅能够为患儿提供精细化、规范化的护理服务,还能够加速患儿病情的康复,同时还能够提升护患之间的和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