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阿托品是一种在临床上应用甚广的经典药物,在眼科方面,阿托品可用于验光前的散瞳以及治疗弱视、虹膜睫状体炎、恶性青光眼等。近年来,阿托品用于近视眼防控这一“老药新用”的现象成为热点,其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认可,但在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前,阿托品的安全性同样应受到关注。本文回顾了有关阿托品用于近视眼防控的不良反应情况,因瞳孔扩大引起的畏光最为常见,其次是视物模糊、过敏及炎症反应、局部刺激症状,其他报道的不良反应还有停药反弹、干眼、眼压升高、全身反应、光损伤及毒性作用等。其中,一些不良反应仅为理论推测,还有一些长期效应未明确,待进一步研究探索。目前,阿托品防控近视眼作为临床研究性探索应用是有益的,但应重视其安全性与疗效的评估。(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99-304)
简介:摘要病理性近视(PM)主要病变为后巩膜葡萄肿(PS)和近视相关性黄斑病变(MM)。MM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病变(MAM)、视网膜牵拉病变(MTM)、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MNM)等。PM相关眼底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其分型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各分型的提出显示临床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各有其优势但也有不尽完善之处。对于MM建议以萎缩、牵拉和新生血管分型(即ATN分型)为基础,细化MTM分级,并根据MAM和MNM的内部关联性对其进行调整。现代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会推动PM分型的不断更新,其进一步完善也有助于了解PM的起源及发展规律,对预防其发生及进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预测不同干预效果下我国6~18岁学生未来10年近视眼患病率。方法将近视眼的发生简化为非近视眼和近视眼2个离散状态的转换,并将6~18岁儿童青少年根据年龄对应到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初中(初一至初三)及高中(高一至高三),构建多状态马尔可夫(Markov)模型。模型参数主要来自2018年全国近视眼调查数据和已发表的文献,其中干预效果通过调整状态转换概率来模拟,同时对预测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根据模型预测结果,我国6~18岁学生在不同学段毕业时的累积近视眼风险不断上升,到高中毕业时累积近视眼发病风险为91.3%(83.7%~96.7%)。如果未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我国6~18岁学生至2030年近视眼患病率将为61.8%(55.4%~69.5%),其中小学45.6%(40.2%~54.3%),初中81.3%(72.6%~91.0%),高中90.5%(82.4%~96.7%)。当干预效果达到70%或以上,各学段预测的近视眼患病率最大值可低于我国2030年近视眼防控目标。结论若无有效干预措施,未来10年我国近视眼患病率将持续上升;为实现我国2030年近视眼防控目标,目前干预措施需取得理想效果,并且亟待探索且推广效果更优的近视眼干预措施。(中华眼科杂志,2021, 57:26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