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严重创伤静脉系血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一般信息[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受伤机制、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心房钠尿肽(BNP)、肝功能、肌酐、Caprini评分、手术策略、制动方式、住院床日、治疗费用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179例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其中男性130例(72.6%),年龄(67.6±6.4)岁。老年严重创伤患者的BMI为(22.9±3.4)kg/m2,ISS为(28.4±10.5)分,GCS评分为(10.2±4.6)分;Caprini评分为(11.7±4.0)分。其中,32例(17.9%)发生VTE事件。与VTE阴性组相比,VTE阳性组年龄大(t=-2.214,P=0.028),Caprini评分高(t=-2.684,P=0.008),下肢骨折(P=0.008)和骨盆骨折(P=0.001)发生率高。VTE阴性组与阳性组之间,凝血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心房钠尿肽、肌酐、手术策略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之间,手术治疗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VTE阳性组中无骨折占18.8%;1处骨折占50.0%,2处及以上骨折占31.2%,与VTE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而VTE事件对老年创伤患者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严重创伤中,高龄、高Caprini评分、骨折部位多和骨盆骨折患者容易发生VTE。骨盆骨折是老年创伤患者发生VTE的独立风险因素,应注意防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钙血症在老年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 TIC)早期诊断中的预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ICU中老年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损伤部位、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入院24 h内首次动脉血气分析(Ca2+、K+)、静脉血生化电解质(Ca2+、K+、Na+)、凝血谱[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rinogen, FIB)]、血制品使用、临床预后、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费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评价血钙水平等相关风险因素在老年TIC早期诊断中效能。结果371例老年创伤患者年龄(72.5±6.8)岁,其中男性248例(66.8%)。TIC组ISS评分高于非TIC组[25(20,34)分vs. 21(16,29)分];TIC组中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和四肢损伤发生率均高于非TIC组,而头颈部损伤发生率低于非TI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IC组静脉血生化血钙水平低于非TIC组[(1.97±0.19)mmol/L vs. (2.15±0.16)mmol/L,P<0.001],而动脉血气分析中钙离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C组凝血谱中APTT值[(47.6±21.8)s vs. (33.8±4.1)s]、PT值[(18.0±3.9)s vs. (13.7±0.8)s]明显高于非TIC组,FIB值则明显低于非TIC组[(1.7±0.8)g/L vs. (2.8±0.9)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IC组血制品使用率、总费用高于非TIC组,而预后好转率低于非TIC组(69.8% vs. 86.4%,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低钙血症是老年创伤TIC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30,95%CI: 3.295~10.314)。生化血钙与老年创伤TIC相关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95%CI: 0.728~0.831),最佳截断值为2.06 mmol/L。结论老年严重创伤早期生化血钙水平降低是发生TIC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纠正老年TIC有助于不断改善临床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创伤性凝血病(TIC)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17例老年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2例,女105例;年龄65~96岁[(72.6±6.8)岁]。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为参考标准,分为TIC组(32例)和非TIC组(285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时首次体温及休克指数(SI)、入院时首次血气分析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化验结果、输血及血制品使用比率、住院时间与临床预后。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早期TIC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性别、年龄、面部和胸部及腹部损伤、GCS、体温、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头颈部及四肢损伤、ISS、SI、pH值、剩余碱(BE)、乳酸、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首次、最低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输血及血制品使用比率、临床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头颈部及四肢损伤、ISS、体温、SI、pH值、BE、乳酸、Hb、PLT、APTT、TT、FIB与早期TIC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I(OR=1.54,95%CI 1.10~2.17,P<0.05)、PLT(OR=0.67,95%CI 0.49~0.91,P<0.05)和FIB(OR=0.56,95%CI 0.40~0.78,P<0.01)与TIC显著相关。结论高SI值、低PLT和低FIB水平是早期TI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装配式建筑是目前国家及行业推广的方向,建设装配式变电站既符合国家推广绿色节能建筑的要求,也是国家电网推行智能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源头上创新设计,在结构体系、围护系统等方面突破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变电站设计,实现建设节能型绿色变电站建筑的目标,是本文探讨的初衷。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Braden评分,联合局部皮肤温度和局部组织氧饱和度作为局部微循环指标,构建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预后模型,并开发可视化列线图。方法选取浙江省某三甲医院2020年06月1日至2020年08月31日期间所有进入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创伤患者,采取Braden量表评估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测量患者骶尾部受压部位皮肤温度与血氧饱和度,作为微循环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Braden评分联合微循环评价指标的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预后模型及可视化列线图,并与单纯Braden量表构建的预测模型比较。通过计算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判断预测模型区分度。C指数对最佳模型进行内部验证、H-L拟合优度检验、整体鉴别指数观察预测模型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2例患者,其中33例发生压力性损伤,占21.71%。Braden量表联合局部皮肤温度与局部组织氧饱和度后曲线下面积为0.866,模型内部验证C指数为0.847。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8.37,P=0.051,即模型具有良好区分度与一致性。模型整体鉴别指数=0.144,P=0.023。结论Braden量表联合局部微循环指标构建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预后模型具有良好区分度与一致性,较单纯Braden量表预测效力提高14.4%,据此构建列线图,能够为临床提供快捷、方便可靠的预测工具。
简介:摘要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危重患者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全世界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约10%会发生ARDS。尽管目前有所改善,但仍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死亡率依然高达30%~40%。ALI/ARDS是由炎症细胞浸润导致严重的肺泡上皮和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肺间质/肺泡水肿的急性炎症性过程。ARDS的病理生理学涉及多种机制,包括炎症细胞浸润、氧化应激、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破坏/通透性改变、细胞凋亡和组织纤维化,涉及到MAPK、NF-κB、AMPK/SIRT1、PI3K/Akt、Nrf2/HO-1、Fas/FasL、Wnt/β-catenin、Notch等多种分子信号通路的激活。本文将对ALI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简介:摘要:对于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施工单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并且要强化对整个施工流程的控制工作,通过培训以及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施工技术工作者的综合水平,做好对施工成本的管理,以此来有效确保土建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这样一来,也能够有效确保土建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 ; 土建施工 ; 现场管理 ; 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