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c carinii pneumonia,PCP)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胰脾外科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进行肝移植手术且术后并发PCP的受者,纳入PCP组8例;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从同期肝移植受者中,与PCP组按1:4比例选取未并发PCP的受者,纳入对照组32例。收集并统计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移植术后并发PCP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此期间共完成385例次肝移植,受者手术后PCP发病率为2.1%(8/385)。PCP组均为男性;年龄(52.63±12.99)岁(27~69岁);发病时间为肝移植术后(19.88±13.22)周(9~50周);其中良性肝脏疾病2例,肝脏恶性肿瘤6例;所行术式均为改良背驼式肝移植。单因素分析提示,肝移植术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是术后并发PC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会增加PCP的发病风险。针对此类高危受者,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唑可能有效地降低肝移植术后PCP的发病率。
简介:摘要分析淋巴细胞相关指标预测可切除远端胆管癌(DCC)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的价值。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21例可切除DCC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2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64.9岁。统计术前1周内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并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预测术后生存的最佳界值,并根据该界值将患者分为:高淋巴细胞组(≥1.79×109/L,n=34)和低淋巴细胞组(<1.79×109/L,n=87),高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组(≥0.23,n=50)和低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组(<0.23,n=71),高NLR组(≥2.87,n=71)和低NLR组(<2.87,n=50)。比较不同组的预后。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4/121),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为71.4%、35.3%、30.0%,中位生存时间42.5个月。高淋巴细胞组术后累积生存率高于低淋巴细胞组,高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组术后累积生存率高于低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组,高NLR组术后累积生存率低于低NL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低淋巴细胞绝对值、低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与高NLR提示DCC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预后不良。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胆道成形技术在成人肝移植术中的技术操作,探讨其在肝移植胆道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肝移植手术并采用胆道成形技术进行胆道重建的36例受者资料。肝移植术中供肝或受者胆道断端直径小于4 mm或者两者直径差距较大的,行供肝或受者胆道成形后,再行胆道端端吻合。观察胆道吻合口愈合及胆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6例受者应用胆道成形技术,其中11例行供肝胆囊管-胆总管成形,14例行供肝胆囊颈部-胆总管成形,4例行供肝胆囊颈部-胆囊管-胆总管成形,4例行受者胆囊管-肝总管成形,3例同时行供肝胆囊颈部-胆总管成形和受者胆囊管-肝总管成形。术后随访20.8(10~34个月),1例受者围手术期出现胆漏,经手术治疗后痊愈。1例受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胆道吻合口狭窄,但总胆红素仍在正常范围内,行内镜下胆道支架植入后痊愈。结论对于供肝或受者胆道断端直径较细,或两者直径不匹配的情况,采用胆道成形技术重建胆道是安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