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周血管采血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动对其瘀斑血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3月ICU收治的526例患者,并选择同一时期ICU工作的19名护理人员,于2017年1月-3月进行主题为“降低外周血管采血时患者瘀斑血肿发生率”的品管圈活动。并对比品管圈活动实施前与实施后患者瘀斑血肿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活动前患者瘀斑血肿发生率25.86%,高于活动后4.94%(P<0.05);活动前护理满意度76.05%,低于活动后的98.86%(P<0.05)。结论外周血管采血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动后,可使患者瘀斑血肿发生率有效降低,使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
简介:摘要: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对于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及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电网范围不断扩展背景下,电网结构趋于复杂化形式发展,电力调度自动化运行标准也随之提高,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可保障供电环节效率及质量。基于此,本文通过智能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应用优越性,分析变电站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完成对变电站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智能控制。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中心血站采血护理人员与青年献血者沟通技巧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中心血站的60位青年献血者(样本纳入位数:60位;样本纳入时间: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以随机摸球为基础分组方式,分为对照、实验两个小组,观察位数高度一致,每组7位采血护理人员。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沟通技巧。收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青年献血者护理满意度更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采血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更高,(P<0.05)。结论:基于沟通交流的护理可以有效减少青年献血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 摘要:随着电力市场的持续推进,电力调度运行已然成为电力系统中的核心环节。在电力调度运行中,需求响应和智能控制是两大关键要素,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力系统的需求响应技术是保障能源消耗量适应负荷需求的核心策略,通过分析用户的用电模式和行为习惯,为未来的电力需求做出准确预测,并在必要情况下进行需求侧管理。同时,智能控制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实时监测电网的运行状态,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文主要探讨了电力调度运行中的需求响应与智能控制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智能握力球对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9年6—8月置入中等长度导管的59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0—12月置入中等长度导管的5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置管后功能锻炼采用传统握力球,观察组功能锻炼采用智能握力球。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总分[(39.66±2.62)分]高于对照组[(18.58±6.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70,P<0.01)。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2/58),低于对照组的15.3%(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智能握力球可提高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降低置管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6至2016年12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并将其纳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案的不同,将5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2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接受系统护理干预,对2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前,2组的自我效能水平以及SA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的自我效能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后,2组的S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自我效能水平的提高以及焦虑症状的改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