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体素间弥散指标——局部弥散一致性(LDH)值及传统体素内弥散指标探究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FESZ)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异常。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6例FESZ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同期招募6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被试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采用FSL及PANDA软件处理得到LDH值、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系数(MD)、轴向弥散系数(AD)和径向弥散系数(RD)值。通过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TBSS)方法分析比较2组之间脑白质纤维各个弥散指标的差异。对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白质纤维束区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个弥散指标对FESZ的诊断价值,采用Spearman偏相关分析检验各个弥散指标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ESZ组双侧丘脑前辐射部分体素簇的LDH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WE校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ESZ组右侧下纵束及右侧钩束感兴趣束(TOI)的LDH平均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R校正)。在上述纤维束区域,ROC分析显示LDH值均具有诊断效能(P<0.05),且4个纤维束联合时的LDH值诊断效能最大[曲线下面积(AUC)=0.733,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FESZ组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区域的LDH值与PANSS各项评分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在FA、MD、AD和RD指标参数图中未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体素簇或TOI(P>0.05)。结论体素间弥散指标LDH值能够检测到传统体素内弥散指标未能发现的FESZ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代偿性变化。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弥散张量成像 局部弥散一致性 脑白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发早发性抑郁症(EOD)患者脑灰质体积(GMV)异常及不同脑区的协同改变。方法对60例首发未用药EOD患者(病例组)与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64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行3.0 T 3D T1WI高分辨结构像扫描,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的方法得到全脑GMV,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被试GMV是否存在差异,选取差异脑区作为种子点进行结构协变网络(SCN)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病例组差异脑区GMV与病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右侧眶额叶皮质、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双侧楔前叶GMV升高(P<0.05,FDR校正)。以右侧眶额叶皮质、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作为种子点进行SCN分析发现病例组存在异常的协变脑区,主要位于额、顶、颞、枕叶皮层及边缘系统、小脑(P<0.05,FDR校正)。此外,病例组右侧眶额叶皮质(r=-0.314,P=0.015)、左侧楔前叶(r=-0.283,P=0.029)GMV与病程呈负相关,右侧背外侧前额叶GMV与HAMD17评分中焦虑/躯体化因子(r=0.331,P=0.010)、左侧楔前叶GMV与HAMD17评分中体质量因子(r=0.255,P=0.049)呈正相关。结论首发未用药EOD患者前额叶、顶叶部分脑区GMV存在异常改变,并且大脑中存在更广泛的协变脑区和结构连接。另外,部分脑区GMV异常改变与临床特征具有相关性。前额叶及顶叶部分脑区或许可成为客观评价抑郁症患者脑结构受损的生物学标记。

  • 标签: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灰质体积 结构协变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动态功能连接(dFC)分析方法探讨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NPSLE)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动态特征异常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NPSLE女性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并记录患者的补体C3、C4、CH50水平、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用量、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和损害指数(SDI)评分。同期收集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所有被试均行静息态功能MRI(rs-fMRI)检查。使用GIFT软件对MRI数据进行空间组独立成分分析并挑选出29个独立成分(IC)作为内在连接网络;使用滑动时间窗技术进行dFC分析得到5个功能连接状态(state)及dFC指标(时间分数、平均停留时间、转换次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不同状态内功能连接的组间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算dFC指标的组间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NPSLE组的dFC指标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45例NPSLE患者和35名HC,两组在年龄、受教育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27、-0.460,P>0.05)。在state4弱连接中,NPSLE组与HC组相比,时间分数增大,平均停留时间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96、-2.462,P<0.05);在state3强连接中,NPSLE组与HC组相比,小脑后叶脑区(IC39)与基底节脑区(IC10)之间功能连接(FC)增强(t=-5.201,P<0.05),小脑后叶脑区(IC39)与颞叶脑区(IC5)、颞叶脑区(IC7)、顶上小叶脑区(IC65)(t=4.212、5.572、4.415,P<0.05)、中央旁小叶脑区(IC12)与后扣带回脑区(IC15)之间FC减弱(t=3.893,P<0.05)。NPSLE患者的SDI评分与state1、state3强连接状态的时间分数及平均停留时间均呈负相关(P<0.05),SLEDAI评分与state1、state2强连接状态的时间分数、平均停留时间均呈负相关(P<0.05),SDI及SLEDAI分别与state4弱连接状态的时间分数、平均停留时间均呈正相关(P<0.05)。NPSLE患者的血清补体C3、C4、CH50水平分别与转换次数呈正相关(r=0.428、0.354、0.385,P<0.05);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用量与转换次数呈负相关(r=-0.466,P=0.001)。验证分析可有效重复实验结果。结论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dFC方法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有效识别NPSLE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索NPSLE认知障碍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狼疮血管炎,中枢神经系统 磁共振成像 神经网络(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