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眼科疾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以及生存质量的疾病。本文针对眼科疾病智能诊断问题展开研究,在分析国内外眼科疾病智能诊断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眼科疾病智能诊断面临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构建层进式的眼科疾病深度学习多分类模型,通过眼底视网膜图像,对白内障、青光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三种典型眼科疾病进行智能诊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和系统优化,搭建基于深度学习的眼科疾病智能诊断系统研发平台。对基于医学影像的眼科疾病智能系统诊断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伴随智能技术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医学影像的眼科疾病智能诊断系统可为解决国家极度缺乏的眼科资源问题奠定坚实基础,为老百姓眼科疾病的诊治提供便利,为百姓健康谋福利。
简介:摘要:将虚拟现实技术和神经外科医学解剖、手术操作技术相结合,以神经外科医疗技术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实现神经外科医疗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是目前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通过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实验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对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包括三维建模技术、碰撞检测技术等。结合神经外科医疗的实验要点,从用户、模型、场景、功能等方面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并给出虚拟系统开发总体架构。在分析神经外科医疗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设计基础上指出其主要发展趋势,从中可以看出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对促进神经外科医学实验教学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内镜经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3个干性头颅骨性标本和5个新鲜冰冻尸头标本,采用经口入路显露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记录重要解剖标志及显露范围,详细介绍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复发性NPC患者6例,男女比例1∶1,年龄42~69岁,所有患者均使用该入路行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解剖研究显示,内镜经口入路在保留翼内肌和翼外肌的基础上,可显露咽旁段、岩骨段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可处理颈静脉孔区和岩斜区的病变。临床实践显示,6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经口入路NPC切除术,术后增强MRI见肿瘤完整切除,患者无咀嚼功能障碍。结论内镜经口入路用于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具有安全、微创、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氧化应激水平、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临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疗效、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测定骨代谢指标,包括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抗酒石酸性磷酸酶(TRAP)、吡啶啉(PYD);术后1个月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包括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OC、BALP、PI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TX、TRAP、PY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DA降低,TAC、SOD上升,且观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可改善骨代谢,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IPA)术后发生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环湖医院并行手术治疗的IPA患者142例,其中男62例,女80例,年龄38~67岁。收集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者均行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扩大切除漏口周围硬脑膜,去除坏死组织,同时切除残留或复发垂体腺瘤,应用多层材料修补脑脊液漏口;对于术后仍有术腔漏液者,内镜下再次清理术腔坏死组织并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对术后发生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本组14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者64例,非全切者78例,术后随访6~72个月,发生延迟性脑脊液鼻漏者31例,发生率21.83%,发生时间为术后1~5年,平均2.4年。对延迟性脑脊液鼻漏者行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鼻内镜,其中28例患者经1次、2例患者经2次、1例患者经3次内镜手术后修补成功。术后随访6~60个月,未再出现脑脊液鼻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切除程度、复发、大小、质地、术后放疗和术者经验为术后发生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切除程度和复发为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的最高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大小、质地、术后放疗和术者经验为本研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PA术后并发延迟性脑脊液鼻漏与肿瘤切除程度、复发、大小、质地、术后放疗和术者经验有关。对这类患者应于内镜下扩大切除漏口周围硬脑膜及坏死组织,对缺损部位进行多层材料修补,术后密切随访、及时补救。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颞肌瓣在晚期复发性鼻咽癌(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rNPC)挽救性手术中的应用情况,为晚期rNPC广泛颅底缺损的修复提供参考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科收治的晚期rNPC术后使用颞肌瓣修复的患者54例,其中男42例,女12例,年龄29~71岁;rT3患者36例,rT4患者18例。总结颞肌瓣修复术的手术方法,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存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探讨颞肌瓣修复术的优缺点。结果使用颞肌瓣可完全覆盖鼻咽和颅底缺损区域,不需要额外使用其他自体修复材料。随访时间2~28个月,颞肌瓣成活率为98.1%(53/54),患者1年总体生存率为84.5%,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9.0%,未出现面神经损伤的病例。3例(3/54,5.6%)患者颞肌瓣远端的颅骨骨膜出现坏死且需要手术干预,4例(4/54,7.4%)患者因后鼻孔严重狭窄或后鼻孔闭锁需行后鼻孔成形术,11例(11/54,20.4%)患者出现张口受限、咀嚼无力、吞咽困难等进食困难症状。结论颞肌瓣修复术是晚期rNPC术后一种可选的修复方式。颞肌瓣成活率高,覆盖范围广,但术者应了解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