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中硼替佐米相关周围神经病变(BIPN)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应用B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的71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得骨髓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检查、治疗前后常规电生理检查结果。根据是否发生BIPN将71例患者分为周围神经病变(PN)组和非PN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PN的影响因素。总结BIPN患者电生理特点及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的染色体核型情况。结果71例MM患者中,PN 40例(56.3%),非PN 31例(43.7%)。PN组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Ⅲ期患者比例及IgA、IgG、IgM、血肌酐、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均高于非PN组,血红蛋白(Hb)水平均低于非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A升高(OR=1.151,95% CI 1.012~1.309,P=0.033)、IgG升高(OR=1.055,95% CI 1.000~1.112,P=0.049)、IgM升高(OR=1.010,95% CI 1.001~1.018,P=0.022)、血肌酐升高(OR=1.037,95% CI 1.011~1.065,P=0.005)、β2-MG升高(OR=1.564,95% CI 1.039~2.354,P=0.032)为BIPN发生的危险因素。40例BIPN患者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33例(82.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异常23例(57.5%);31例(77.5%)表现为脱髓鞘损害,9例(22.5%)为轴突损害。40例BIPN患者中24例行FISH检测,其中染色体突变19例(79.2%),包括混合型异常12例(50.0%)。结论硼替佐米治疗MM时,β2-MG、IgA、IgG、IgM、血肌酐水平高的患者更易发生PN。BIPN患者电生理主要呈感觉神经脱髓鞘病变特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双克隆M蛋白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收治的1例伴有双克隆M蛋白的LP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为老年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肾脏损害、贫血、骨破坏等,依据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免疫固定电泳、骨髓细胞学、基因突变检测(MYD88 L265P突变阳性)明确诊断。采用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治疗4个周期,达到部分缓解。结论伴有双克隆M蛋白的LPL临床主要表现出一种M蛋白特点,免疫球蛋白IgM及IgA双克隆的LPL罕见,采用硼替佐米为主的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