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海拔地区不同暴露时间下大鼠肝脏糖代谢过程中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将6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低海拔对照组(海拔400米,C组,10只)与中海拔组(海拔2 260米,M组,50只),再将M组按暴露时间分为1 d(M1)组、3 d(M3)组、7 d(M7)组、15 d(M15)组、30 d(M30)组,每组各10只。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葡萄糖、丙氨酸转氨酶(ALT)、血乳酸、肝乳酸、肝三磷酸腺苷(ATP)和肝糖原的含量。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肝脏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脏ICDH、G6Pase、AMPK和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与C组相比,M1、M3、M7、M15和M30组大鼠血浆中ALT、血糖、血乳酸及肝乳酸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1、M3、M7组肝糖原含量及ICDH、G6Pase的mRNA表达量高于C组(P<0.05)。M3组肝ATP及ICDH蛋白含量高于C组(P<0.05)。M3、M7组的G6Pase蛋白表达量高于C组(P<0.05),M15、M30组均恢复至C组水平。中海拔各暴露时间组AMPK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低于C组水平(P<0.05)。M1、M3、M7、M15组HIF-1α mRNA表达量高于C组(P<0.05),M30组降至C组水平。M1、M3组HIF-1α蛋白表达量高于C组(P<0.05),M15、M30组降低至C组水平。结论中海拔急性缺氧期(1~7 d),SD大鼠的糖代谢指标发生迅速变化,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这些变化趋于平稳并逐渐接近对照组水平。

  • 标签: 大鼠 中海拔 糖异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心脏磁共振(CMR)定量T1 mapping成像用于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危险分层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PAH、明确危险分层并接受CMR检查的59例患者,男12例,女47例,年龄4~77(31±13)岁。根据危险分层情况将患者分为低危组(30例)和中高危组(29例)。纳入2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男6名,女19名,年龄20~56(35±8)岁。测量所有患者及对照组CMR短轴位心肌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下室间隔右心室插入部(IRVIP)平扫T1 值。分别对PAH患者与对照组、低危组与中高危组PAH患者间各项平扫T1 值进行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在PAH患者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结果PAH患者CMR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IRVIP平扫T1值均较对照组增高[基底段:(1 439.31±129.96)比(1 282.36±37.18)ms;中间段:(1 450.32±111.55)比(1 287.56±53.16)ms;心尖段:(1 444.12±109.15)比(1 266.36±75.31)ms](均P<0.001)。中高危组PAH患者CMR中间段IRVIP的平扫T1值较低危组增高[(1 493.24±126.32)比(1 428.50±85.73)ms,P=0.026]。CMR中间段IRVIP的平扫T1值用于鉴别中高危和低危组患者的AUC为0.741。中高危组PAH患者CMR基底段和心尖段IRVIP的T1值也较低危组增高[分别为(1 458.21±134.96)比(1 421.03±104.75)ms、(1 465.90±125.36)比(1 423.07±87.87)m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间段IRVIP的CMR平扫T1 mapping成像用于辅助评估PAH 患者的危险分层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放射学 心脏磁共振 T1 mapping成像 肺动脉高压 危险分层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缺血性卒中通常被认为是神经专科疾病,但心源性脑栓塞事实上为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可明确病因之一。本文根据栓子来源(左心/右心系统)及相关结构性异常,扩充并细化了心源性脑栓塞的分型定义,从而提出一种改良的缺血性卒中分型方法[缺血性卒中协和分型(PUMCH-ISC)]。此外本文针对不同卒中病因给出了心血管内科医师可实操的临床筛查方案,并梳理了心源性脑栓塞常见病因的防治策略及其进展,以期帮助心血管内科医师和神经专科医师提高心源性脑栓塞的筛查、诊断及精准防治能力。

  • 标签: 卒中 心源性脑栓塞 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协和分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三尖瓣反流是较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其发病率高,治疗棘手,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为外科开胸手术禁忌或高危的三尖瓣反流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相比于经导管三尖瓣修复,经导管三尖瓣置换适用人群更广,能更有效地降低反流量,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初步显示第一代经导管三尖瓣置换装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 标签: 瓣膜性心脏病 三尖瓣 经导管三尖瓣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右侧颈内静脉行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以2014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心内膜心肌活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初步临床诊断为疑诊心肌炎、心肌病、不明原因心力衰竭等,研究排除了冠心病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纽约心脏协会(NHYA)心功能分级、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胸片、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所有患者均经右侧颈内静脉在X线透视、双体位引导下行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计算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的成功率。观察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并发症包括死亡、需要紧急心脏手术或高级生命支持、心包填塞需心包穿刺引流、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需安装永久起搏器等;次要并发症包括不需要心包穿刺的心包积液、暂时(持续<24 h)或永久的右束支传导阻滞、一过性莫氏Ⅱ型2∶1房室传导阻滞需要阿托品治疗或需安装临时起搏器、非持续≥10个QRS波的室性心动过速、持续<12 h心房颤动(房颤)或需要转复的房颤;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内膜心肌活检后新出现的三尖瓣腱索断裂或反流。另外,分别观察操作第1、2和3年的术者操作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共入选272例接受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的患者,其中270例成功完成操作,成功率99.3%。入选患者的年龄(42.7±16.9)岁,其中男性164例(60.3%)。21例(7.7%)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0.7%)出现大量心包积液,属于主要并发症,均行心包穿刺引流后缓解;18例(6.6%)出现微量心包积液,1例(0.4%)三尖瓣前叶腱索断裂,均属于次要并发症。无患者出现死亡、需紧急心脏手术抢救或需要永久起搏器置入等严重并发症。术者进行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操作后的第1、2、3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3%(13/140)、7.8%(7/90)和2.4%(1/42)。结论经右侧颈内静脉入路X线引导下行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安全、可行,且随着操作者熟练程度的提高其并发症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

  • 标签: 心肌炎 心肌疾病 心内膜心肌活检
  • 简介:摘要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是利用心肌活检钳经外周血管夹取心内膜心肌组织的技术,迄今在临床上应用已超过50年,并且相关技术不断更新。目前心内膜心肌活检及心肌病理学诊断已成为诊断心肌炎、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已进行了500余例心内膜心肌活检的操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心内膜心肌活检临床操作规范,主要包括其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要点、标本处理及术后监测等,并提出了并发症的处理策略。由于心内膜心肌活检具有漏检可能,需要与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及心血管病理学等专业医师密切配合,以减少漏诊、误诊。建议全国心内科医师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此项检查,以提高我国心肌炎、心肌病精准诊断的能力。

  • 标签: 心肌炎 心肌疾病 心内膜心肌活检
  • 简介:摘要心肌炎和炎症性心肌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疾病,也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难点。多种炎症细胞在心肌损伤、修复和重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到炎症性心肌病的预后。但目前对于该类疾病的认识,特别是早期诊断、精准评估以及治疗管理尚不到位,尤其在心肌病理层面仍有不少尚未解决的问题。认识炎症性心肌病心肌组织损伤/修复机制,形成包括临床医师以及心肌病理学、心脏影像学和免疫学专家的心肌炎诊疗研究团队,建立诊断、治疗和随诊的完整系统,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对提升心肌炎和炎症性心肌病早期诊断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该文重点阐述了心肌炎和炎症性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常见的病理学表现,以期引起心血管专科医师对该领域的重视。

  • 标签: 心肌炎 心肌疾病 病理学
  • 简介:摘要2019年底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兽研所发生群体性布鲁菌隐性感染,引发公众对布鲁菌病的关注。布鲁菌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发展中国家、发生率低、病死率低、易于被忽视的乙类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布鲁菌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布鲁病性心内膜炎首诊确诊率低、确诊时间长,该文概述了国内外布鲁病性心内膜炎的诊治现状,提出了我国布鲁病性心内膜炎诊治中的问题及建议,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布鲁病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水平。

  • 标签: 心内膜炎,细菌性 布鲁菌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20年初,武汉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公共卫生事件,为了科学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心血管急症的双面夹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了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心血管急危重症临床处理专家共识,该共识合理平衡了COVID-19疫情对人群的威胁与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个体风险,为临床救治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将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血管疾病 急危重症
  • 作者: 张汝姣 何阳阳 姜栋 刘少飞 张宇佳 郑稳生 吴松 荆志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河北大学临床医学院,保定 07100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 100037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物研究所 药物传输技术及新型制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5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物研究所 天然药物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100050 ,河北大学临床医学院,保定 07100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测定大鼠血浆中伐地那非浓度的方法,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采集正常Sprague-Dawley大鼠血浆样本。采用Phenomenex Synergi Polar-RP 80 A色谱柱(2.0 mm×50 mm,4 µm),柱温30 ℃,流动相A为0.1%甲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0.1%甲酸乙腈溶液,流速为0.4 ml/min;质谱采用API 4000Qtrap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的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监测,伐地那非和内标监测离子质荷比分别为489.3(Q1通道)/151.2(Q3通道)和466.4(Q1通道)/234.2(Q3通道);西沙必利为内标,检测大鼠血浆中添加的伐地那非浓度。然后评估该方法检测伐地那非浓度的专属性、线性及定量范围、精密度和准确度、基质效应、稳定性。结果在选定的色谱和质谱条件下,伐地那非和内标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62和2.80 min,峰形良好。该方法在0.2~2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该方法检测伐地那非的批内精密度(%CV)和准确度(%DEV)分别在1.5%~9.7%和-6.8%~6.6%之间。批间精密度和准确度分别在3.1%~8.4%和-3.7%~4.6%之间。均在要求的范围内。本样品处理方法,伐地那非的提取回收率在88.2%~104.6%之间,符合提取回收率的考察要求。该样品处理方法,伐地那非各质控浓度经内标归一化的基质效应因子(MF)分别为1.04、0.85、1.04,变异系数(%CV)在1.7%~10.7%之间,符合基质效应的考察要求。伐地那非的短期稳定性、长期稳定性、4次冻融循环稳定性的偏差都在±15%以内,变异系数均在5%以内。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特异性好、准确性高,可用于检测大鼠血浆伐地那非浓度。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伐地那非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血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