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淤血皮瓣微循环功能变化。方法2019年5月至6月,取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12只(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对照组构建以腹壁浅血管为蒂轴形皮瓣,模型组构建同样轴形皮瓣并结扎腹壁浅静脉。应用moorFLPI-2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检测皮瓣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oorVMS-LDF2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系统检测皮瓣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并计算微血管自律运动。应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皮瓣术后72 h皮瓣血流灌注量、细胞聚集度血流速度分别为100.4、174.2、31.2 PU,模型组则分别为10.5、81.5、13.5 PU,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血流灌注量=26.214,t细胞聚集度=20.923,t血流速度=10.492,P<0.05)。对照组术后72 h微血管自律运动频率和振幅分别为163 Hz,35.2 PU。模型组大鼠血流灌注水平失去正常节律,术后72 h微血管自律运动频率振幅分别为28 Hz,4.5 PU,显著低于对照组(t频率=29.382,t振幅=33.81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瓣静脉淤血导致微循环血流灌注、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显著降低,微血管自律运动受损可能是皮瓣淤血关键环节。

  • 标签: 静脉淤血皮瓣 微循环 大鼠模型 微血管自律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中是否存在Warburg效应,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s)、萎缩性瘢痕成纤维细胞(ASFs)是否存在类似现象。方法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正常皮肤标本,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患者手术后废弃组织,每种标本各来源于8例患者。分离培养KFs、HSFs、ASFs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s),检测各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乳酸产生量;以qPCR检测各组细胞糖酵解关键酶mRNA相对表达量;利用2-脱氧-D-葡萄糖(2-DG)抑制KFsNFs中糖酵解,对比2种细胞增殖活性变化。结果KFs组葡萄糖消耗量乳酸产生量较NFs组分别增高达45.5%、38.1% (P<0.01);而HSFs组、ASFs组NF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Fs组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乳酸脱氢酶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NFs组4.7、2.7、1.8倍(P<0.05);而HSFs组、ASFs组NF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G作用下,KFs组NFs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降低37.5%、27.0%,糖酵解抑制剂对KFs增殖活性抑制作用显著高于NFs组(P<0.05)。结论KFs中存在Warburg效应,而HSFsASFs中无类似现象。

  • 标签: 瘢痕疙瘩 糖代谢 Warburg效应 糖酵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化铅悬浊液在皮瓣微血管造影中方法和效果。方法取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18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随机分为6组。颈动脉插管后通过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测量大鼠收缩压,以生理盐水配制25%、30%、35%、40%、45%和50%共6组不同浓度氧化铅悬浊液,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血管灌注并根据波意尔定律计算灌注压强。灌注成功后将大鼠标本冷冻24 h进行全身X线摄影,随后解剖腹部皮瓣进行大体观察X线微血管摄影,并对收集整理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氧化铅悬浊液灌注压强均高于大鼠收缩压,灌注压强/大鼠收缩压随氧化铅浓度增加显著升高(25%,1.34±0.11;30%,1.86±0.33;35%,2.16±0.21;40%,3.37±0.93;45%,7.29±0.59;50%,13.65±0.8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0、3.190、1.950、14.860、16.350,P<0.05)。18只大鼠均灌注成功,浓度为35%和40%各组皮瓣微血管显影清晰,效果最好。结论氧化铅悬浊液灌注造影操作简单、安全,对皮瓣血管有较好显影效果,可作为传统方法替代和补充。浓度应配制在35%~40%为宜,且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匀速推注灌注液。

  • 标签: 氧化铅悬浊液 血管造影 皮瓣 微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nditioned media,hADSCs-CM)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ADSCs和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取第3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于培养12、24、48 h收集hADSCs条件培养基作为实验组条件培养基(12 h-CM、24 h-CM、48 h-CM),无hADSCs空白无血清低糖DMEM培养基置于培养箱内12、24、48 h作为对照组条件培养基(12 h-CC、24 h-CC、48 h-CC)。选取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s)、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以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s),分别以实验制备培养基进行处理,每组培养基3个复孔,以CCK-8实验检测HSFsKFs增殖能力,以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条件培养基处理后细胞迁移能力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凋亡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变化情况。实验数据以Graphpad 7.0软件进行分析,多组样本均数比较应用One-Way 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CK-8结果显示,24 h-CM、48 h-CM处理后24 h KFs、HSFs增殖速度较对照组开始出现明显减慢,HSFs增殖趋势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趋势,NFs无明显增殖趋势变化;实验组条件培养基对HSFs增殖抑制作用在48 h达到峰值:24 h-CM KFs增殖活性为1.81±0.10,24 h-CC KFs为2.36±0.05(t=4.24,P<0.001);24 h-CM HSFs增殖活性为1.52±0.10,24 h-CC HSFs为1.96±0.15(t=8.98,P=0.001);48 h-CM KFs增殖活性为1.65±0.10,48 h-CC KFs为2.57±0.10(t=26.64,P<0.001);48 h-CM HSFs增殖活性为1.29±0.20,48 h-CC HSFs为1.94±0.10(t=11.14,P<0.001);之后抑制作用渐弱。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相比,24、48 h收集hADSCs-CM处理后HSFs和KFs迁移能力下降。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在KFs中,12 h-CM、24 h-CM、48 h-CM组细胞处于G0/G1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升高,而处于S期细胞比例则较对照组下降,在HSFs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各组NFs、KFs、HSFs未见明显凋亡。LDH漏出检测结果显示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hADSCs条件培养基可能通过其中含有的分泌因子抑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但不诱导其凋亡。

  • 标签: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培养基,条件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纤维化 成纤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