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发生特点以及预防性抗凝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肺手术的患者,回顾性总结其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原发性肺部疾病;(2)接受肺手术治疗;(3)手术前后均行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共659例患者入选,术后58例发生VTE,发病率为8.8%。151例患者应用预防性抗凝药物,总预防用药率为22.9%(151/659)。按改良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将入组患者分为:低危组(≤4分)300例,中危组(5~8分)328例,高危组(≥9分)31例;其预防性抗凝比例分别为4.0%(12/300),36.3%(119/328)和64.5%(20/31)。预防性抗凝用药的时长也差异较大,抗凝1~3天99例,4~6天46例,7~9天6例。各组内接受预防性抗凝的患者与未接受预防性抗凝的患者VT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外科术后VTE发病率较高,但患者接受预防性抗凝比例较低,且抗凝疗程过短不符合用药规范,因此造成了预防效果不理想。提示今后应规范应用抗凝药以达到预防血栓发生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应用在支气管扩张患者外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因支气管扩张症接受胸腔镜联合肺段切除的患者资料。手术指征是经高分辨CT(HRCT)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患者,影像学存在手术靶区,同时存在反复感染、咯血或持续咳痰等临床症状且接受内科治疗症状缓解欠佳。资料完整患者11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解剖组,62例)和非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非解剖组,51例)两组。检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持续漏气、支气管胸膜瘘、咯血、肺部感染等)等指标来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1年随访复查,记录两组术后1年肺功能变化、肺部感染再入院就诊次数以及咯血症状控制等评估手术效果。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灶范围、切除范围、术后肺功能(包括FEV1占预计值%变化,DLCO占预计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解剖组(116.9±29.7)min,非解剖组(107.3±28.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天数解剖组(5.6±3.8)天,非解剖组(6.9±5.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在术后并发症方面,非解剖组在术后再咯血、支气管胸膜瘘术以及后1年内因肺部感染入院次数多于2次的患者均多于解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支气管扩张患者,采用胸腔镜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的手术方式安全性良好,且并发症更少,利于患者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直径≤2 cm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探究区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可能性。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所有结节≤2 cm行肺部手术NSCLC患者完整资料,既往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手术方式为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并规范清扫纵隔,根据病理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直径≤2 cm的周围型NSCLC淋巴结转移度和转移率均较低(分别为0.67%和1.87%)。直径≤2 cm的纯磨玻璃结节无淋巴结转移、混合磨玻璃结节的淋巴结转移明显低于实性结节(0、1.18%、4.92%)。第11组淋巴结转移与纵隔淋巴结转移(2、3、4、6组)有明显相关性。11组淋巴结转移与结节的实性成分呈正相关(P=0.024),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吸烟史、结节大小、位置及肿瘤类型并无明显相关性。11组淋巴结与2、3、4和6组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14),Kappa值8.406。结论对于纯磨玻璃样病变患者,可不清扫纵隔淋巴结或仅行N1淋巴结采样。对于混合型磨玻璃样病变或实性结节,手术医师可根据术中11组淋巴结冰冻情况决定淋巴结清扫范围,若有转移,则可相对积极,清扫范围适当扩大;如无11组淋巴结转移,可以通过减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