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一直是结直肠外科治疗的难点。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是目前的主流模式。但对于不同分期的患者国内外指南存在差异。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提高了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局部控制率和保肛率,但远期总生存无改善,另外新辅助治疗也带来了相关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根据直肠MRI精确分期进行分层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对于中低风险患者,直接手术或新辅助化疗联合选择性放疗模式值得期待。而对于高风险患者,全程新辅助治疗(TNT)模式加强了新辅助化疗强度,可降低远处转移,改善总生存。免疫治疗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结果,远期疗效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将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优化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模式的相关策略进行阐述。

  • 标签: 直肠肿瘤 免疫疗法 化学疗法,辅助
  • 简介:术前同步放化疗(新辅助治疗)已经成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综合治疗的标准模式。从临床应用以来,它对外科手术并发症(伤口愈合、吻合口漏等)的影响一直就受到关注。许多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认为,新辅助治疗并不显著增加术后伤口愈合、吻合口漏方面的风险,但仍不时有些回顾性研究得出相反的结果。虽然保肛手术后的括约肌功能与外科手术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但是不同形式的术前放疗也可能对其产生影响。当我们决定患者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时,不但要考虑肿瘤的TNM分期,也应该考虑放疗方式、与手术的间隔时间、化疗周期数等。

  • 标签: 直肠肿瘤 肿瘤辅助疗法 结直肠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切除患者的预后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采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局部切除;(2)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明显[MR检查肿瘤退缩分级(mrTRG)为1、2级];(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Ⅲ级。排除标准:(1)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2)既往5年内罹患其他恶性肿瘤者;(3)合并消化道梗阻、穿孔、出血等具有急诊手术指征者。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和局部切除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无病生存期(DFS)、术后短期并发症及术后1年随访时肛门控气、控粪功能与生活质量(EORTC QLQ-CR29量表评估,症状性维度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例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为(66.7±12.3)岁。肿瘤位于前壁16例,侧壁和后壁各12例。新辅助治疗前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4.3±1.2)cm,新辅助治疗后为(5.1±0.9)cm。根据mrTRG退缩分级,mrTRG1级31例,2级9例。所有患者均完成TEM局部切除手术。术后1个月内共19例(47.5%)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Clavien-DindoⅠ级并发症14例,Ⅱ级3例,Ⅲ级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1年发生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2例,其余均未发现严重的肛门功能障碍。EORTC QLQ-CR29生活质量评分显示,TEM术后1年除味觉(Z=-1.968,P=0.049)、焦虑(Z=-3.624,P<0.001)、皮肤疼痛(Z=-2.420,P=0.023)劣于新辅助治疗前,其余评估结果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完全退缩17例,中度缓解13例,轻度缓解10例。随访(49.1±29.6)个月,术后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4例(肝转移3例,肺转移后肝转移1例),无死亡病例,5年DFS为84.3%。结论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TEM局部切除,可作为精确判断临床完全缓解(cCR)的重要手段,对cCR或近cCR患者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同时对患者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小。但新辅助放化疗后TEM局部切除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有复发转移的风险,仍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直肠肿瘤 新辅助放化疗 局部切除 生活质量 肛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辅助治疗模式下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探讨新辅助治疗前至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完整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并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LAR)联合保护性造口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1)新辅助治疗前行直肠MRI评估为mT3~4b或mN1~2而无远处转移(M0)的患者,同时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2)新辅助治疗前活检病理确诊直肠腺癌;(3)行完整周期的新辅助治疗;(4)接受根治性保肛手术治疗,术式均为LAR联合保护性造口,已经完成造口还纳,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排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Ⅴ级、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者、过去5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史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禁忌者后,共纳入83例患者,男性51例(61.4%),中位年龄59岁,体质指数(24.4±3.1)kg/m2。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机构生活质量问卷的结直肠癌模块(EORTC QLQ-CR29)、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Wexner便秘评分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分别调查了解患者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包括直肠肛门功能、性功能等方面。量表的各项分值采用M(P25,P75)表示。结果(1)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焦虑[分别为64.4(52.0,82.5)分、75.3(66.0,89.5)分、82.6(78.0,90.0)分、83.6(78.0,91.0)分]和担心身体形象[分别为76.8(66.0,92.0)分、81.1(76.5,91.5)分、85.5(82.5,94.0)分、86.1(82.0,92.0)分]均有所改善(均P<0.01);盆腔痛[分别为5.4(2.0,8.0)分、5.0(2.0,7.8)分、3.9(1.0,5.0)分、3.0(1.0,5.0)分]、尿失禁[分别为15.7(7.0,22.0)分、11.1(0,17.5)分、10.0(0,17.0)分、9.9(0,16.0)分]、阳痿[分别为14.3(4.2,19.0)分、12.2(0,16.8)分、5.6(0,10.0)分、5.2(0.2,8.0)分]、尿频[分别为26.4(13.0,38.5)分、13.9(0,20.0)分、13.4(2.5,21.5)分、13.2(2.0,20.0)分]和黏液血便[分别为4.7(3.0,6.0)分、2.6(0,5.0)分、2.2(0,5.0)分、1.9(0,4.0)分]等症状均有改善(均P<0.01)。在改善男性性功能、腹痛、口干、担心体质量改变、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评分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均有改善(均P<0.05)。在女性性功能、排尿困难、味觉障碍和排粪失禁方面,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0.05)。(2)IIEF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模式前后,各项评分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直肠肛门功能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排气失禁[分别为3.1(0,4.0)分、2.3(0,4.0)分、1.8(0,4.0)分、1.2(0,3.0)分]和急迫排粪[分别为7.2(0,11.0)分、5.2(0,11.0)分、2.9(0,9.0)分、1.7(0,0)分]症状均有改善(均P<0.01);在改善不完全排空感方面,患者症状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有改善(均P<0.05);在需要协助排粪[分别为0(0,0)分、0.7(0,1.0)分、0.6(0,1.0)分、0.7(0,1.0)分]和排粪失败[分别为0.2(0,0)分、1(0,2.0)分、0.8(0,1.5)分、0.8(0,1.0)分]方面,患者症状呈现恶化趋势(均P<0.01)。对新辅助治疗效果不同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比较术前与新辅助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新辅助治疗较不敏感与较敏感的患者在功能、症状方面改变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较不敏感的患者在排尿困难、尿失禁、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症状显著改善(均P<0.05),而较敏感患者在便频方面症状改善(P<0.05)。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治疗模式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患者在需要协助排粪及排粪失败方面,呈现恶化趋势。

  • 标签: 直肠肿瘤 新辅助放化疗 低位前切除 保护性造口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根治性手术行保护性横结肠造口与回肠造口对于患者吻合口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完成标准新辅助治疗;(2)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根治性直肠癌手术;(3)术中经取出标本的辅助切口行保护性肠造口术,分为横结肠造口和回肠造口;(4)术后接受定期随访;(5)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肠造口术与直肠癌根治术非同期进行;(2)手术中无肠吻合过程,如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3)诊断时直肠癌已发生远处转移或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根据上述标准,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收治的208例新辅助放化疗后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并行保护性横结肠或回肠造口的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8例,女性60例,年龄(60.5±11.1)岁。根据选用的肠造口方式不同,分为保护性横结肠造口组(148例)和保护性回肠造口组(60例)。主要观察指标为吻合口漏发生率、发生时间和早发型吻合口漏分级(国际直肠癌研究组分级,A级无症状,不需治疗;B级有症状,可保守治疗;C级需二次手术);其他观察指标包括造口开放时间和造口流量、术后住院天数、造口相关并发症及术后肠道菌群情况等。结果208例患者术后共发生吻合口漏28例(13.5%),其中迟发型漏(手术吻合后30 d发生)2例(7.1%),早发型漏(手术吻合后30 d内发生)26例(92.9%)。早发型漏中,A级漏11例(42.3%),B级漏15例(57.7%),未发生C级漏。保护性横结肠造口组与保护性回肠造口组患者吻合口漏发生率[12.8%(19/148)比15.0%(9/60),χ2=0.171,P=0.679]和早发型吻合口漏分级[A级:5.4%(8/147)比5.1%(3/59);B级:6.8%(10/147)比8.5%(5/59),Z=0.019,P=1.0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护性横结肠造口与保护性回肠造口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和造口还纳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保护性回肠造口组比较,保护性横结肠造口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更低[6.8%(10/148)比40.0%(24/40),χ2=34.503,P<0.001];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更低[0比8.3%(5/60),P=0.002];造口周围皮炎发生率也更低[12.8%(19/148)比33.3%(20/60),χ2=11.77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根治性手术时行保护性横结肠造口或回肠造口可行性和疗效均相近,但保护性回肠造口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失调、肾功能损伤和造口周围皮炎的发生率较高,应予以重视。

  • 标签: 直肠肿瘤 新辅助放化疗 保护性回肠造口 保护性横结肠造口 吻合口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