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子宫肌瘤聚焦超声消融手术(FUAS)与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FUAS(FUAS组,763例)及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组,1 205例)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影像学数据、手术情况,随访两组术后症状改善、症状复发、再治疗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FUAS组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7%(730/763)、95.5%(1 151/1 2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27,P=0.869)。FUAS组治疗后1、3、5、8、10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分别为1.8%、6.8%、11.9%、15.2%、15.9%,累积再治疗率分别为0.7%、4.1%、6.8%、9.9%、11.0%;子宫肌瘤剔除术组术后1、3、5、8、10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分别为1.8%、5.9%、10.6%、14.2%、14.9%,累积再治疗率分别为0.9%、4.5%、7.8%、10.3%、11.4%;两组累积症状复发率及累积再治疗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两组中肌壁间肌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症状复发率及再治疗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FUAS组黏膜下肌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9%,235/245)高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89.1%,115/129),症状复发率(11.9%,28/235)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27.8%,32/115),再治疗率(7.7%,18/235)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17.4%,20/115),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FUAS组浆膜下肌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1.0%,132/145)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97.0%,322/332),症状复发率(32.6%,43/132)高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9.9%,32/322),再治疗率(22.0%,29/132)高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6.2%,20/322),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FUAS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14/763)、21.9%(264/1 205)]及轻度、中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P均<0.001)。结论FUAS与子宫肌瘤剔除术均可长期有效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两种方法疗效相当。

  • 标签: 平滑肌瘤 子宫肿瘤 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 子宫肌瘤切除术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注药治疗腹股沟疝术后疼痛并发症应用价值的初步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诊断科治疗15例因腹股沟疝术后不明原因且无法缓解疼痛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对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周围软组织区域进行注药治疗,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来分别评估术前、术后24 h、48 h、2周、4周的疼痛缓解情况。结果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周围软组织区域注药治疗后,患者短期疼痛明显缓解,24 h尤为显著,术前、术后24 h、48 h、2周、4周的VAS评分比较分别为(3.5±0.8)、(0.7±0.8)、(1.5±1.0)、(2.5±0.8)、(2.7±0.8)分,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术后2周与4周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注药治疗腹股沟疝术后疼痛,短期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实时引导、安全、无辐射等优点,故可作为临床缓解腹股沟疝术后疼痛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 超声检查 疝,腹股沟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常规超声造影(CEUS)与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在鉴别腺瘤性息肉与胆固醇性息肉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胆囊息肉样病变(GPL)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5例。术前先行CEUS和H-CEUS,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腺瘤性息肉组(16例)和胆固醇性息肉组(49例),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病变的灌注特征的显示和最终诊断。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之间以及CEUS和H-CEUS下的血管形态、增强强度和胆囊壁完整性的差异。结果CEUS对胆囊腺瘤性息肉和胆固醇性息肉的血管形态判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观察到85.71%(42/49)的胆固醇性息肉和68.75%(11/16)的胆囊腺瘤性息肉血管形态表现为均匀点状。H-CEUS判断胆囊腺瘤性息肉和胆固醇性息肉之间的血管形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527,P<0.001)。H-CEUS可观察到75.51%(37/49)的胆固醇性息肉和25.00%(4/16)的腺瘤性息肉血管形态表现为均匀点状。胆固醇性息肉组在CEUS和H-CEUS下的血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腺瘤性息肉组,在CEUS和H-CEUS下的血管形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78,P=0.019)。腺瘤性息肉组中CEUS仅能检测到6.25%(1/16)的分支血管形态,而H-CEUS能检测到43.75%(7/16)的分支血管形态。结论H-CEUS通过提高帧频来提高时间分辨率,有助于准确反映GPL微循环的差异,并提高胆固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的鉴别诊断能力。在选择治疗方案时,H-CEUS可作为GPL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 标签: 超声造影 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腺瘤 胆固醇性息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在肝富血供结节动脉期成像的优势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肝局灶性病变而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患者88例。根据病理及增强磁共振结果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研究对象分别行超声、CEUS和H-CEUS检查并记录动态图像。2位医师分别对超声、CEUS和H-CEUS图像进行独立分析并记录结果,统计分析CEUS和H-CEUS图像特征。采用t检验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年龄和结节最大径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性别、结节数量和结节血流的差异、2种超声造影模式特征(开始增强时间、增强程度、均匀性、方向和血管形态)的差异以及2种造影模式下不同大小恶性结节血管形态的差异。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间患者年龄(t=3.428,P=0.001)、结节最大径(t=3.039,P=0.003)及结节血流比较(χ2=8.159,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始增强时间、增强程度与均匀性在CEUS和H-CEUS技术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影增强方向及血管形态在2种造影技术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795、11.510,P均<0.05)。结节最大径≤3.0 cm的恶性组中2种造影技术在显示血管形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3,P<0.001),结节最大径>3.0 cm的恶性组中2种造影技术在显示血管形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提高超声图像帧频有助于准确地显示动脉期的增强特征和血管形态,尤其是对于最大直径≤3.0 cm的富血供结节H-CEUS可以弥补CEUS在这方面的局限性。

  • 标签: 超声造影 局灶性肝结节 肝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