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肿瘤之一,我国新发膀胱癌病例中有超过25%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术式是膀胱根治性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和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等局限性。为在控制膀胱癌病情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及随诊体系正在被不断探索。除了由"经尿道最大限度肿瘤电切、化疗、外照射放疗"构成的经典三联综合治疗外,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单药、双药或者联合化疗/放疗的治疗模式正方兴未艾,抗体偶联药物治疗也从幕后走到台前。本文旨在回顾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保留膀胱综合治疗历史及现状,并展望在当前肿瘤免疫学时代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发展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医学生对外科教学巡诊的需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2022年2月,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2016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参加过外科教学巡诊的133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其对外科教学巡诊的需求。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18名医学生曾作为讲者参加了外科教学巡诊,其认为在准备教学巡诊中的主要难点是临床专业技能[87名(73.7%)]和病例诊疗思路[59名(50.0%)]。医学生认为"与学生分享个人临床经验"是指导教师最重要的职责[106名(79.7%)]。医学生希望指导教师参与课堂讨论的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在巡诊结束时再进行课堂讨论[55名(41.4%)]。已完成实习的医学生(49人)与正在见习或实习的医学生(84人)相比,前者倾向采用基于案例学习的比例高于后者[31名(63.3%)比36名(42.9%)],后者倾向采用传统课堂讲授联合基于案例学习的比例高于前者[48名(57.1%)比18名(36.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指导教师应充分运用自身临床经验指导医学生准备教学巡诊,加深医学生对疾病的理解、提升其临床能力。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临床能力综合应用传统课堂讲授和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堂讨论时机便于学生充分讨论,以提高教学巡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术者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100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肾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64例,女36例。平均年龄51.5(18~79)岁。平均体质指数24.9(19~31)kg/m2。TNM分期均为T1N0M0期,具有肾部分切除术指征。肿瘤位于左侧38例,右侧62例。肿瘤平均最大径3.9(1.0~6.7)cm.平均R.E.N.A.L.评分6.7(4~11)分。手术均由单一术者完成,术者拥有10年以上腹腔镜主刀经验,已完成传统腹腔镜手术>1 000台。本组手术为术者开展机器人手术后的前100例。手术平均装机时间14(10~30)min,平均手术时间119.2(60~240)min,平均热缺血时间16.7(0~45)min,平均术中估计出血量105.2(30~500)ml。无中转根治性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或普通腹腔镜手术。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Dindo-Calvein分级≥Ⅲ级)。术后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尿瘘、肺部感染、肾周血肿各1例,保守治疗后均痊愈,无需进一步手术或介入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无切缘阳性情况。使用累积和检验(CUSUM)方法对装机时间和手术时间的学习曲线进行拟合,根据曲线的拐点(累积和停止上升、累积和开始下降)判断术者机器人手术的3个不同学习阶段,并比较术者不同学习阶段的手术患者特征和围手术期数据。结果根据CUSUM法拟合的手术时间学习曲线显示,机器人手术的学习曲线为19例。根据手术时间学习曲线的拐点,将100例手术分为3个阶段:1~19例为学习阶段,20~43例为掌握阶段,44~100例为熟练阶段。3个阶段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侧别、术中估计出血量、术后病理类型、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阶段的患者中位体质指数明显低于掌握阶段和熟练阶段(23kg/m2与26kg/m2、25kg/m2,P=0.02)。学习阶段、掌握阶段、熟练阶段的中位装机时间(20 min与12 min与12 min)、中位手术时间(150 min与120 min与100 min)、中位热缺血时间(21 min与18 min与15 min)均呈逐渐缩短趋势(P<0.001)。学习阶段术后中位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掌握阶段和熟练阶段(7d与6d和6d,P=0.011)。学习阶段、掌握阶段、熟练阶段的中位肿瘤最大径(3.7 cm与3.9 cm与4.0 cm,P=0.75)和中位R.E.N.A.L.评分(6分与7分与7分,P=0.16)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腹腔镜手术经验丰富的术者,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学习曲线为19例左右。完成学习曲线后,装机时间、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可较初期明显缩短。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前列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BT)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745例T1c~T3a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资料,其中384例接受碘-125粒子BT治疗,年龄(72.1±6.6)岁,tPSA (12.4±6.1)ng/ml,前列腺体积(33.6±13.8)ml,Gleason分级分组(2.0±1.2);T1c~T2a期189例,T2b~T2c期182例,T3a期13例。361例接受RP治疗,年龄(65.7±6.2)岁;tPSA(12.6±6.4)ng/ml,前列腺体积(37.2±17.8)ml,Gleason分级分组(1.9±1.2);T1c~T2a期177例,T2b~T2c期170例,T3a期14例。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两组生存曲线的差异,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无生化复发生存率(bRFS)的因素。结果本研究745例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无临床复发生存率(P=0.321)、肿瘤特异性生存率(P=0.643)、总生存率(P=0.5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T组bRFS显著高于RP组(P=0.018)。在Gleason分级分组为2和3(P=0.008)、前列腺体积≤35 ml(P=0.027)、tPSA≤10 ng/ml(P=0.013)、临床T分期为T2b期和T2c期(P=0.031)以及NCCN危险分级为中危(P=0.003)的患者中,BT组的bRFS显著优于RP组。基于整个队列的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年龄≤70岁(P=0.004)和临床T分期≥T2b期(P<0.001)与bRFS显著降低相关。结论BT的临床无复发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与RP相当,bRFS优于RP。年龄≤70岁和临床T分期≥T2b期提示前列腺癌预后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