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已发表4年余,该指南对于提高我国变应性鼻炎诊疗工作的规范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针对变应原免疫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当期变应性鼻炎重点号内容,就几个相关临床问题作一探讨。
简介:摘要变应性鼻炎(AR)是特应性个体暴露于过敏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显著增加,给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疾病负担,需要在临床指南的指引下对AR进行规范化诊断和治疗。随着《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和《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的发表和临床推广应用,将进一步促进AR的规范化诊疗。本文对2个新版指南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
简介:摘要局部变应性鼻炎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患者的鼻部症状可在数年内进展至中-重度,显著影响其生活质量,并可进一步发展为哮喘。当患者出现变应性鼻炎症状但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应将局部变应性鼻炎作为鉴别诊断之一。目前局部变应性鼻炎的诊断依赖于鼻黏膜过敏原激发试验。参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策略,其治疗应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其中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可改善局部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对过敏原的耐受性。
简介:摘要非编码RNA是一类丰富的RNA,主要包括微小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RNA)。非编码RNA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参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非编码RNA功能各异但又相互关联,共同参与的基因调控网路高度复杂,可能在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本文将从microRNA、lncRNA和circRNA三个方面阐述非编码RNA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和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采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行皮下免疫治疗(SCIT)时发生全身不良反应(SRs)的频率及严重程度,分析探讨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集2014年5月至2017年7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AR专病门诊进行SCIT的362例尘螨过敏患者资料,男性209例,女性153例,年龄5~55岁。对出现SRs的记录按评定标准分为速发性和迟发性,根据分级标准将SRs分为4级(Ⅰ~Ⅳ级)。分析发生SRs的例数/次数、患者症状体征、发生时间及治疗处理等,并探讨SRs与患者年龄、性别、变应原注射剂量以及合并变应性疾病种类等的关系。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362例AR患者中57例(15.75%)出现SRs。所有患者共接受12 308针次皮下注射,111次(0.90%)发生SRs,其中速发性31次(27.93%),迟发性80次(72.07%);Ⅰ级83次(74.78%),Ⅱ级25次(22.52%),Ⅲ级3次(2.70%),无Ⅳ级反应。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14岁患者SRs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4岁患者(35.14%比13.54%,2.34%比0.76%,χ2值分别为11.679、28.162,P值均<0.05),而在男女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66%比11.76%,5.98%比5.62%,χ2值分别为3.166、0.095,P值均>0.05)。SRs发生于起始治疗时15次(13.51%),发生于维持治疗时96次(86.49%);在大多数剂量阶段均可发生SRs,常见于40 000 SQ-U以上的高剂量阶段(85.59%,95/111)。合并多种变应性疾病患者的SRs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AR及仅合并哮喘或特应性皮炎的患者(30.67%比11.85%,χ2=15.875,P<0.001),且单纯AR患者的SRs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合并其他变应性疾病的患者(5.26%比20.56%,χ2=13.783,P<0.001)。结论尘螨过敏的常年性AR患者应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行SCIT过程中,按注射针次统计SRs的发生率不到1%,严重程度多为轻微,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迟发性SRs较多见。SRs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注射高剂量变应原以及AR合并其他变应性疾病(哮喘、特应性皮炎等)有明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