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构型的环形外固定架对长骨斜形骨折断端固定效果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5根同一批次的聚乙烯(polyethylene,PE)塑料棒制作长骨中段斜形骨折模型,根据PE棒与外固定架之间的连接方式随机分为五组,即单纯使用克氏针拉张固定组(克氏针组)、单纯使用橄榄针拉张固定组(橄榄针组)、单纯使用半针固定组(半针组)、橄榄针拉张固定结合两枚半针单皮质固定骨折断端组(橄榄针+半针组)、橄榄针拉张固定结合两枚橄榄针拉张固定骨折断端组(橄榄针+橄榄针组)。对各组模型进行轴向压缩试验,测定200 N、400 N、600 N、800 N轴向负荷下的断端位移并计算出断端的轴向刚度,再对各组模型进行扭转试验,测定4 N·m、7 N·m、10 N·m扭转负荷下的断端扭转角度,计算断端的扭转刚度。结果随着轴向负荷由200 N逐渐增至800 N,各组构型PE棒断端的位移均逐渐增加,各组断端轴向位移由小到大均依次为:橄榄针+橄榄针组、橄榄针+半针组、半针组、橄榄针组、克氏针组;在800 N轴向负荷下各组构型的轴向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橄榄针+橄榄针组[863.93(824.32,875.87)N/mm]、橄榄针+半针组[119.92(113.16,123.58)N/mm]、半针组[81.92(79.42,82.40)N/mm]、橄榄针组[76.83(72.45,79.47)N/mm]、克氏针组[70.80(67.49,71.59)N/m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扭转负荷由4 N·m逐渐增至10 N·m,各组PE棒断端的扭转角度均逐渐增加,各组断端扭转角度由小到大均依次为:半针组、橄榄针+橄榄针组、橄榄针+半针组、橄榄针组、克氏针组;在10 N·m扭转负荷下各组构型扭转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半针组[1.80(1.63,1.85)N·m/°]、橄榄针+橄榄针组[1.05(1.02,1.07)N·m/°]、橄榄针+半针组[0.99(0.98,1.03)N·m/°]、橄榄针组[0.81(0.78,0.82)N·m/°]、克氏针组[0.75(0.74,0.76)N·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橄榄针或半针固定斜形骨折断端均可以增加外固定架的轴向刚度和扭转刚度。由于斜形骨折断端之间无法提供足够的相互支撑,使用半针固定骨折断端时轴向位移和扭转角度仍较大;通过橄榄针对斜形骨折远、近端及骨折断端行拉张固定,可有效控制断端之间的剪切及位移,为骨折愈合提供理想的力学环境。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探讨环形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节段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天津医院收治的43例胫骨节段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20~62岁[(35.9±9.6)岁]。AO-OTA分型均为42 C2型。21例采用环形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环形支架组),22例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髓内钉组)。比较两组血管神经损伤情况、骨折复位方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伤口感染情况,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胫骨近端内侧角及后侧角、爱荷华(IOWA)膝关节评分、踝关节IOWA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踝关节背伸及跖屈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19.6±2.1)个月]。两组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环形支架组21例全部闭合复位骨折,髓内钉组3例行切开复位。环形支架组和髓内钉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2.9±2.8)d和(75.1±8.0)d(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0±1.0)个月和(8.2±1.4)个月(P<0.05)。两组均未发生深部感染。末次随访时,环形支架组和髓内钉组胫骨近端内侧角分别为(86.7±1.5)°和(93.5±1.7)°(P<0.05),胫骨近端后侧角分别为(82.1±1.8)°和(75.1±2.7)°(P<0.05)。环形支架组膝关节IOWA评分、踝关节IOWA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及踝关节跖屈活动度与髓内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髓内钉组踝关节背伸活动度为(30.9±3.0)°,优于环形支架组的(21.2±2.2)°(P<0.05)。结论与髓内钉比较,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节段性骨折具有完全闭合复位、完全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快、力线恢复好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术中透视与术后CT测量泰勒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安装参数的精准度和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12月,采用TSF治疗膝关节周围畸形患者资料,根据测量安装参数不同方法分为透视组(通过术中透视测量获得安装参数)和CT组(通过术后CT测量获得安装参数)。其中透视组33例(35侧),男23例(23侧),女10例(12侧);年龄(36.4±11.6)岁;22例(24侧)行单纯胫骨高位截骨矫形,5例(5侧)行股骨远端截骨矫形,6例(6侧)同时行股骨远端和胫骨高位截骨矫形。CT组30例(30侧),男19例,女11例;年龄(36.9±13.8)岁;22例行单纯胫骨高位截骨矫形,5例行股骨远端截骨矫形,3例同时行股骨远端和胫骨高位截骨矫形。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外固定时间、电子处方数量及畸形矫正时间、机械轴偏移距离(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 angle,MPTA)、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al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及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6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9个月(范围,12~60个月)。透视组和C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9±9.1)min和(79.2±10.8)min,电子处方数量为(1.4±0.6)个和(1.2±0.4)个,畸形矫正时间为(19.4±3.6)d和(16.0±4.4)d,以上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03,2.042,3.440;均P<0.05)。透视组和CT组外固定时间分别为(4.8±0.9)个月和(4.6±0.9)个月,MAD为(4.3±2.1)mm和(4.0±1.9)mm,MPTA为88.5°±1.9°和87.8°±1.7°,mLDFA为89.2°和88.6°,膝关节ROM为122.4°±3.9°和122.7°±3.4°,HSS评分为(90.0±3.6)分和(91.1±2.9)分,以上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视组22侧肢体通过一个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13侧肢体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CT组25侧肢体通过1个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5侧肢体通过两个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两组患者均对最终的矫形效果满意。两组无一例发生手术切口部位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结论透视法和CT扫描法均可以获得TSF的安装参数,进而矫正膝关节周围畸形,疗效均满意;但CT法测量安装参数更精准,手术时间更短及电子处方数量更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Ilizarov支架与单边支架进行开放骨搬移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8月— 2016年8月天津医院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32例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2~64岁,平均36.7岁。19例使用Ilizarov支架(Ilizarov组),平均骨缺损长度7.9 cm,平均软组织缺损面积41.4 cm2。13例使用单边支架(单边支架组),平均骨缺损长度7.8 cm,平均软组织缺损面积39.2 cm2。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放射学骨矿化指数、外固定指数、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骨及下肢功能评价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60个月[(32.6±1.3)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7±2.3)d和(2.4±1.8)d(P>0.05)。Ilizarov组骨矿化指数为(43.4±8.7)d/cm,单边支架组为(45.8±10.4)d/cm(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的外固定指数分别为(52.6±8.9)d/cm和(58.7±12.9)d/cm(P<0.05)。ASAMI骨评价结果:Ilizarov组优10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单边支架组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77%(P>0.05)。ASAMI下肢功能评价结果:Ilizarov组优8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9%;单边支架组优6,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69%(P>0.05)。Ilizarov组术后轴向偏移发生率为0,单边支架组为23%(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分别各有1例发生再骨折(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分别有5例和1例发生针道感染(P>0.05)。结论采用Ilizarov支架和单边支架进行开放骨搬移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均可以获得较大创面与骨缺损的同时修复,但Ilizarov支架生物力学性能更优,更便于术后力线不良的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