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精细化临床路径管理对二级医院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和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北京市第六医院呼吸科住院的老年CAP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同等数量的两组,试验组61例(给予精细化临床路径管理)及对照组61例(抗菌药物选择及应用时间以临床经验决定),观察两组患者的痰病原菌送检率及检出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疗程、费用、联合用药情况及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试验组痰病原学送检率及病原菌检出率95.1%(58/61)、27.6%(16/5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3.8%(45/61)、13.3%(6/45)(χ2=10.536、5.545,P=0.001、0.019)。试验组单一种抗菌药物的DDD数、用药时间及应用人次均少于对照组,试验组所有抗菌药物的累计DDD数41.8(46.5)、累计用药时间41(61)d及累计应用人次6(7)人次,与对照组78.3(111.0)、50(131)d、9(15)人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26、-0.559、-0.429,均P>0.05),试验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16.4%(10/61),低于对照组65.5%(40/61)(χ2=30.500,P=0.000);试验组患者抗菌药物疗程(8.98±2.05)d、抗菌药物费用(1 928.03±1 156.47)元、住院时间(11.00±3.16)d及住院费用(12 172.94±3 934.52)元,均低于对照组(11.75±3.16)d、(2 335.92±1 038.56)元、(13.90±3.72)d、(14 036.85±5 591.11)元(t=5.748、2.050、4.643、2.129,均P<0.05)。试验组患者治愈率及30 d内病死率95.1%(58/61)、4.9%(3/61),与对照组88.5%(54/61)、8.2%(5/6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743、0.535,均P>0.05)。结论老年CAP患者实施精细化临床路径管理后可有效提高痰病原菌送检率及检出率,降低抗菌药的使用强度、疗程、费用及联合用药率,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对临床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对临床医疗费用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南平市第二医院肿瘤相关科室护士化疗药物职业防护知识掌握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本院肿瘤相关科室护士共234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对化疗药物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进行自评。结果 234名肿瘤科护士对化疗药物认知及防护知识得分与工作年限越长、职称越高、学历越高掌握程度越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肿瘤科护士职业防护行为自评结果,掌握程度最差的前3位分别是药物暴露上报(9.83%)、正确佩戴双层手套(11.97%)和正确暴露后处理(32.91%)。结论南平市第二医院肿瘤相关科室护士化疗药物防护知识掌握较差、化疗药物配制操作缺乏规范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固体药物制剂的体外溶出度的统计学结果。方法:本实验通过相似因子法将药物分为药物1组、药物2组、药物3组和对照组,对比不同分组药物的体外溶出度检验结果,通过相似因子和Q值的比较阐述不同分组药物与对照组药物是否相似。结果:药物1组1h后、3h后、6h后、12h后测量体外溶出度检验结果分别为26.37±2.92、64.20±1.98、87.44±3.07、98.85±2.77,药物2组1h后、3h后、6h后、12h后测量体外溶出度检验结果分别为27.36±3.88、65.20±3.24、84.48±4.20、94.31±1.97,药物3组1h后、3h后、6h后、12h后测量体外溶出度检验结果分别为18.96±2.82、47.66±3.41、73.80±2.60、82.99±3.12,对照组药物1h后、3h后、6h后、12h后测量体外溶出度检验结果分别为38.55±2.75、60.24±1.84、77.63±1.58、95.89±2.20;药物1组体外溶出度Q值和相似因子统计学结果分别为703.6、50.7,药物2组体外溶出度Q值和相似因子统计学结果分别为1029.4、68.0,药物3组体外溶出度Q值和相似因子统计学结果分别为482.9、82.6。结论:固体缓释药物制剂的体外溶出度的统计学结果中相似因子均在50~100之间,因此药物1组、药物2组、药物3组和对照组药物都比较相似,但是药物3组的相似因子>药物2组>药物1组,因此药物3组与对照组药物最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致痫灶局限于中央区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点、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癫痫中心评估的53例诊断为局灶性中央区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切除性治疗与非切除性治疗(皮质热灼、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的热凝毁损及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两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癫痫预后及治疗后的肢体功能改变。结果53例患者中男33例,女20例,患者年龄3~45(19±11)岁。30例患者最终接受了切除性治疗,23例患者接受了非切除性治疗。切除性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非切除性治疗组,Engel Ⅰ级率比较为83.3%(25/30)比39.1%(9/23)(P=0.011)。切除性治疗组术后1周[73.3%(22/30)比 21.7%(5/23),P=0.006]和3个月[30%(9/30)比 0,P=0.016]肌力下降发生率均高于非切除性治疗组。结论在诊疗过程中,结合多模态检查方法有利局灶性中央区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定性定位诊断;而立体定向脑电图在该疾病的诊断、功能定位及治疗中都存在着较高价值。切除性治疗仍是当前最有效的终止癫痫发作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着更高的术后功能障碍的风险。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神病患者康复期间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管理与护理策略。通过系统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患者在康复期间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策略。研究发现,患者个体差异、治疗信念、医患沟通等因素影响了药物依从性。因此,本研究建议在护理实践中采用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加强患者教育,提高医患沟通质量,以促进患者在康复期间更好地遵循药物治疗方案。这一研究有望为提升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