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骨折不愈合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25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复位固定患者,根据收治时间不同,将纳入本研究的251例患者分为:①2006年2月至2014年2月纳入的为建模组,用于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②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纳入的为验证组,用于风险评估模型效能的评价。建模组统计术后骨折不愈合率,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相关、手术复位相关、机械因素及生物学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风险评估模型。通过验证组对影响因素再次评估,并对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价。结果建模组149例患者中有34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在分析的13个潜在影响因素中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术后髋内翻、髓内钉固定失效、完全切开复位为骨折不愈合危险因素,术后复位内侧皮质为骨折不愈合保护因素,并建立回归方程。以Logistic回归模型为基础,绘制列线图(又称诺莫,Nomogram图)。验证组102例中24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区分度检验: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883>0.7,表明其有中等区分度评估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拟合优度检验:H-L检验(χ2=2.921,P=0.71>0.5)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结论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髋内翻、髓内钉固定失效、完全切开复位为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术后复位内侧皮质为其保护因素。该风险评估模型有中等区分度以及较好的校准度,可为转子下骨折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CT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骨折诊断及其分型。基于CT三维重建的骨折地图绘制技术,通过绘制骨折模型来直观展现骨折线的形态学,包括骨折线的起止、走行、骨折面积等。骨折地图绘制技术为骨折诊断、骨折分型、治疗方案选择、手术内固定物设计、骨折好发部位统计、骨折标准化模型制定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本文将回顾目前国内外包括对于肩胛骨骨折、胫骨远端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桡骨小头骨折、股骨转子间外侧壁骨折、髋臼四边体骨折等骨折地图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以上各个骨折模型的骨折好发部位及骨折地图绘制技术在骨折分型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骨折地图的临床应用前景及骨折地图绘制技术存在的问题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内侧开窗入路原位复位固定术治疗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具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的双侧髋部进行解剖,观察其前内侧主要肌肉、韧带、血管及神经的解剖结构、走行特点等。在4具新鲜冰冻成人标本的双侧髋部模拟前内侧开窗入路,确定术中需剥离的肌肉及韧带的牵拉方向,观察显露的血管、神经,并确定其牵拉及保护方法,评估此入路的可行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采用前内侧开窗入路原位复位固定治疗的12例 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8.5岁(范围:37~59岁)。PipkinⅠ型8例,Ⅱ型4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效果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解剖学方面,在尸体标本上行前内侧开窗入路显露股骨头,观察窗口内上界为耻骨体(髋臼前下部),外上界为髂肌及腰大肌,外侧界为股直肌、股血管,下界为旋股内侧动静脉横支,内侧界为耻骨肌、短收肌及长收肌,窗口内见耻骨韧带及髂股韧带,切开关节囊活动髋关节可在窗口内见股骨头前方4个象限。临床研究方面,1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7.5 min(范围:90~135 min);术中出血量115.0 ml(范围:85~150 ml)。患者术后随访18.6个月(范围:12~28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44.2 d(范围:120~180 d);末次随访时按Thompson-Epstein标准评定疗效,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髋关节Harris评分85.1分(范围:75~93分)。结论经前内侧开窗入路行原位复位固定术治疗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是可行的, 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