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完全腹腔镜保留幽门胃切除术(TLPPG)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5月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例,女20例;年龄为60(39~73)岁。患者均行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TLPPG。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微信、病案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营养状况、残胃功能、胆囊结石情况及患者复发、转移和死亡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38例患者均行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TLPPG,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为(180±28)min,术中出血量为(58±38)m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7±0.6)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3.4±0.7)d,术后住院时间为(10.3±2.8)d。38例患者中,6例术后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并发症。(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38例患者肿瘤长径为(1.8±0.5)cm,近端切缘距离肿瘤(3.4±0.2)cm,远端切缘距离肿瘤(4.3±0.4)cm,近、远端切缘均为阴性;淋巴结检查数目为(23.3±3.9)枚/例,第6组淋巴结检查数目为(3.4±1.1)枚/例;病理学T1期38例(病理学T1a期23例、病理学T1b期15例);病理学N0期36例,病理学N1期2例;病理学TNM分期ⅠA期36例,ⅠB期2例。(3)随访情况。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12~48)个月。38例患者术后6个月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分别为(125.4±5.8)g/L、(42.4±2.3)g/L、(71.6±2.1)g/L;术后12个月内镜检查评估患者残胃功能,4例残胃中等量食物残留,无患者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及胆汁反流。38例患者术后均未行化疗,无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TLPPG应用于肿瘤位于胃中段1/3的早期胃癌安全、可行。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 保留幽门胃切除术 三角吻合 腹腔镜检查
  • 作者: 吴秀文 张旭飞 阳怡羽 康佳琪 王培戈 王道荣 李乐平 刘雯静 任建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 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 210002,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 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 21000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青岛 266000,苏北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扬州 22500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肠外科,济南 25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北京 100730,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 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 210002 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 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中国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情况,探讨其风险因素,为我国结直肠术后SSI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基于国家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网2018—2020年开展的多中心研究,提取3年中所有接受结直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全国50家医院收治的2 122例结直肠手术患者,其中男性1 252例,女性870例;中位年龄为63(16)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3(4.58)kg/m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数据,排除未成年、孕妇或接受妇产科手术、接受泌尿系统手术、行腹膜后位手术和体表包块切除以及有补片等植入物的手术者。主要结局指标为结直肠术后30 d内SSI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30 d内病死率、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总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依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SSI组和非SSI组,分析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以M(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结直肠术后SSI发生率为5.6%(119/2 122);其中浅部切口感染占39.5%(47/119)、深部切口感染占20.2%(24/119)、器官(间隙)感染占40.3%(48/119)。与非SSI组比较,SSI组患者病死率更高[2.5%(3/119)比0.1%(3/2 003),χ2=22.400,P=0.003],ICU住院时间更长[0(1)d比0(0)d,U=131 339,P<0.001]、术后总住院时间更长[18.5(12.8)d比9.0(6.0)d,U=167 902,P<0.001]、住院费用更多[7.5(4.9)万元比6.0(3.1)万元,U=126 189,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OR=1.782,95%CI:1.173~2.709,P=0.007)、术前白蛋白<35 g/L(OR=1.680,95%CI:1.089~2.592,P=0.019)、污染或感染切口(OR=1.993,95%CI:1.076~3.689,P=0.028)、行急诊手术(OR=2.067,95%CI:1.076~3.972,P=0.029)、行开腹手术(OR=2.132,95%CI:1.396~3.255,P<0.001)以及手术时间≥3 h(OR=1.804,95%CI:1.188~2.740,P=0.006)为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进行备皮(OR=0.478,95%CI:0.310~0.737,P=0.001)为SS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开腹手术组SSI发生率为10.2%(69/675),显著高于腹腔镜(或机器人)组(3.5%,50/1 397)(χ2=39.816,P<0.001),对接受开腹手术患者和接受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患者分别进行亚组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污染或感染切口(OR=2.168,95%CI:1.042~4.510,P=0.038)、手术时间≥3 h(OR=2.072,95%CI:1.171~3.664,P=0.012)为接受开腹结直肠手术患者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进行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OR=0.428,95%CI:0.227~0.807,P=0.009)、备皮(OR=0.356,95%CI:0.199~0.634,P<0.001)是避免该类患者发生SSI的独立保护因素。对接受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患者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292,95%CI:1.138~4.617,P=0.020)和合并高血压(OR=2.265,95%CI:1.234~4.159,P=0.008)是结直肠术后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018—2020年结直肠手术后SSI整体发生率为5.6%,为减少结直肠术后SSI的发生,应尽量选择微创手术;术前备皮和机械性肠道准备是预防开腹手术后SSI的有效手段;围手术期应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切口污染严重的患者予以关注、加强护理。

  • 标签: 手术部位感染 结直肠手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腹膜外造口联合盆底腹膜重建在腹腔镜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Miles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胃肠中心实施的88例腹腔镜Miles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造口方式分为观察组(腹膜外造口组40例)和对照组(腹膜内造口组48例)。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造口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发生并发症共17例,对照组发生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2,P=0.376);术后6个月,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1,P=0.47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发生并发症3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01,P=0.003)。观察组未发生造口旁疝,对照组有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2,P=0.034)。术后12个月,观察组造口控制排便能力优良率为70%,对照组为38%(P=0.001)。结论腹腔镜Miles术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联合盆底腹膜重建安全可行,并发症少,造口排便功能优于腹膜内造口。

  • 标签: 直肠肿瘤 结肠造口术 腹膜 并发症 腹腔镜
  • 简介:摘要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NT)是线粒体上的一类转运蛋白。它与癌细胞的代谢和凋亡过程相关,在恶性肿瘤的新型治疗方面有一定潜能。ANT的四种异构体作用不同,本文将分别阐述它们与癌细胞凋亡的关系。

  • 标签: 腺嘌呤核苷酸类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LADG)作对比,评估腹腔镜下保留幽门胃切除术(LAPPG)应用于早期胃癌(EGC)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8月期间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因EGC行手术治疗5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LAPPG组21例,LADG组31例。结果LAPPG组和LADG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73±30)min和(144±3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P=0.002)。术后3个月LAPPG组患者的Hb和血清白蛋白分别为(128.7±16.0)、(41.2±4.8)g/L,与LADG组的(118.2±14.1)、(38.4±4.7)g/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2,P=0.016;t=2.097,P=0.041)。根据Clavien-Dindo分级,LAPPG组Ⅱ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19.0%、LADG组为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P=0.934)。胃切除术后综合征症状评估量表问卷评分结果显示,与LADG组相比,LAPPG组在倾倒综合征和生活不满分量表中得分更低(t=-2.706,P=0.008;t=-2.893,P=0.004)。结论LAPPG手术用于EGC患者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改善患者术后低营养状态,促进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恢复,术后患者较少发生倾倒综合征,生活质量更高。

  • 标签: 胃肿瘤 胃切除术 幽门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腹腔镜选择性侧方淋巴结清扫(late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LLND)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在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32例和直肠癌根治术联合选择性LLND 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选择性LLND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根治术组[247(179~405) min比146(118~258)min,Z=-5.169,P<0.001];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68(45~500)ml比56(25~500)ml,Z=-1.598,P=0.110]、术后通气时间[2.5(1~6)d比3.0(1~6)d,Z=-0.120,P=0.905]、术后住院时间[9.0(7~17)d比9.5(6~14)d,Z=-1.050,P=0.294]及住院费用[(49 000±3 000)元比(48 000±3 000)元,t=-1.072,P=0.289]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和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1,P=0.458)。选择性LLND组患者的侧方淋巴结清扫数量为8(6~16)枚,26例患者中有5例存在侧方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9%。结论腹腔镜直肠癌选择性LLND可以获得较高的侧方淋巴结转移率,并且安全可行。

  • 标签: 直肠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LAPR)盆底腹膜关闭在治疗低位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接受LAPR的9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中关闭盆底腹膜与否分为关闭盆底腹膜组(研究组,42例)和未关闭盆底腹膜组(对照组,48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短[(10.8±3.0) d比(12.4±3.1) d,t=2.569,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造口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会阴切口感染、会阴切口裂开分别为2例和1例,对照组分别为10例和9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07,P=0.025;χ2=6.077,P=0.033)。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会阴疝0例,盆底腹膜疝1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对照组分别为7、8、9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42,P=0.013;χ2=5.079,P=0.033;χ2=4.085,0.043)。结论LAPR关闭盆底腹膜治疗低位直肠癌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会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可以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膜 术后并发症 腹腔镜
  • 简介:摘要早期胃癌(EGC)的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目前,术中前哨淋巴结(SN)活检是识别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最为准确的方式,随着各类示踪染料及腹腔镜荧光系统的出现,明显提高了SN的检出率。21世纪以来,日本和韩国学者做了大量关于SN应用于EGC的可行性研究,但基于SN概念的有限淋巴结廓清及限制性胃切除的肿瘤安全性仍是争论的焦点。由于术后具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器官保留手术成为EGC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EGC时提供参考选择。

  • 标签:
  • 简介:摘要分析12例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Overlap法管状胃食管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腹腔镜近端胃切除Overlap法管状胃食管吻合重建消化道安全可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胃功能,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NT)是线粒体上的一类转运蛋白。它与癌细胞的代谢和凋亡过程相关,在恶性肿瘤的新型治疗方面有一定潜能。ANT的四种异构体作用不同,本文将分别阐述它们与癌细胞凋亡的关系。

  • 标签: 腺嘌呤核苷酸类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急诊腹部手术(EAS)患者术后最易发生的感染性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大多SSI可以提前预防,但我国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了解中国EAS后SSI发生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5月1日至6月7日期间全国33家医院进行EAS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围手术期有关资料和感染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EAS术后SSI发生率,次要结局变量为术后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率、ICU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30 d病死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AS后SSI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0例EAS患者,年龄(47.9±18.3)岁,男性占56.5%(373/660),术后发生SSI者占7.4%(49/660)。SSI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率为32.7%(16/49)]。发生SSI的患者较未发生SSI患者的中位年龄更大(56岁比46岁,U=19 973.5,P<0.001),男性[71.4%(35/49)比56.1%(343/611),χ2=4.334,P=0.037]和糖尿病[14.3%(7/49)比5.1%(31/611),χ2=5.498,P=0.015]患者占比较高,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中位数:122.0 g/L比143.5 g/L,U=11 471.5,P=0.006)和白蛋白水平(中位数:35.5 g/L比40.8 g/L,U=9 452.0,P<0.001)偏低,血糖偏高(中位数:6.9 mmol/L比6.0 mmol/L,U=17 754.5,P<0.001),合并梗阻者[32.7%(16/49)比9.2%(56/611),χ2=25.749,P<0.001]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为3~4级者[42.9%(21/49)比13.9%(85/611),χ2=25.563,P<0.001]以及手术风险高者[49.0%(24/49)比7.0%(43/611),χ2=105.301,P<0.001]居多,手术方式以开腹者为主[81.6%(40/49)比35.7%(218/611),χ2=40.232,P<0.001],手术时间较长(中位数:150 min比75 min,U=25 183.5,P<0.001);从临床结局来看,SSI组患者ICU入住率[51.0%(25/49)比19.5%(119/611),χ2=26.461,P<0.001]和住院费用(中位数:4.4万元比1.5万元,U=24 660.0,P<0.001)增加,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0 d比5 d,U=23 100.0,P<0.001)和ICU入住时间(中位数:0 d比0 d,U=19 541.5,P<0.001)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OR=3.253,95% CI:1.178~8.985,P=0.023)、结直肠手术(OR=9.156,95% CI:3.655~22.937,P<0.001)及手术时间较长(OR=15.912,95% CI:6.858~36.916,P<0.001)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OR=0.288,95% CI:0.119~0.694,P=0.006)是SS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对拟行EAS的患者,应关注中老年患者与结直肠手术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腹腔镜手术,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SSI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和医疗机构的负担。

  • 标签: 急诊腹部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可显著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加重患者及社会经济负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旨在调查全国范围内腹部手术后SSI的发生率,分析其风险因素,为腹部手术后SSI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全国68家医院2020年6月1—30日期间所有接受腹部手术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数据以及感染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腹部手术后30 d内SSI发生率,次要结局变量为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30 d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S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 560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有163例(2.9%)发生SSI,其中器官(腔隙)感染98例(60.1%)、深部切口感染19例(11.7%)、浅部切口感染46例(28.2%)。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为SSI的主要病原菌(22.7%,37/163)。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792,95% CI:1.194~2.687,P=0.005)、手术部位为小肠(OR=6.911,95% CI:1.846~25.878,P=0.004)、手术时间延长(OR=1.002,95% CI:1.001~1.003,P<0.001)、手术切口等级(污染切口:OR=3.212,95% CI:1.495~6.903,P=0.003;感染切口:OR=11.562,95% CI:3.777~35.391,P<0.001)为SS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行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OR=0.564,95% CI:0.376~0.846,P=0.006)以及术前白蛋白水平每升高1 g/L(OR=0.920,95% CI:0.888~0.952,P<0.001)为SSI发生的保护因素。与非SSI患者相比,SSI患者术后ICU入住率[26.4%(43/163)比9.5%(514/5 397),χ2 =54.999]和术后30 d病死率[1.84%(3/163)比0.01%(5/5 397),χ2 =33.642]更高,ICU住院时间(中位数:0比0,U=518 414)、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7 d比7 d,U=656 386)和总住院时间(中位数:25 d比12 d,U=648 129)均显著延长,住院费用亦明显增加(中位数:7.1万元比3.9万元,U=557 9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腹部手术后SSI发生率为2.9%。为降低术后SSI的发生,术前应纠正低蛋白血症,选择微创手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在围手术期内对高血压、小肠手术以及切口污染较严重的患者,予以关注并加强护理。

  • 标签: 腹部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横断面研究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肠癌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LAPR)腹膜外结肠造口与腹膜内结肠造口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确定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最为合适的造口方式。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2008年10月至2020年3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比较LAPR腹膜外造口与腹膜内造口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研究,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非随机对照研究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评价文献质量,评分>5分的研究纳入Meta分析,随机对照研究采用Jadad量表评估。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及相关结局指标,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其中9篇临床对照研究,5篇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 210例患者。其中腹膜外造口组594例,腹膜内造口组61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腹腔镜腹膜内造口相比,腹腔镜腹膜外造口组造口旁疝发生率(OR=0.14,95%CI:0.08~0.25;P<0.00001),造口脱垂发生率(OR=0.15,95%CI:0.06~0.37;P<0.0001),造口回缩发生率(OR=0.24,95%CI:0.09~0.63;P=0.004)均明显降低;术后住院时间缩短(MD=-0.82,95%CI:-0.97~-0.68;P<0.00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提前(MD=-0.71,95%CI:-0.88~-0.54;P<0.00001),更容易获得排便感(OR=9.67,95%CI:4.40~21.23;P<0.00001),但造口水肿发生率明显升高(OR=1.81,95%CI:1.13~2.92;P=0.01),而两组造口狭窄发生率(OR=0.62,95%CI:0.25~1.50;P=0.29)、造口感染发生率(OR=0.57,95%CI:0.29~1.12;P=0.10)以及造口时间(MD=-0.94,95%CI:-5.69~3.81;P=0.7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PR腹膜外造口能明显降低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患者康复,更容易获得排便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直肠癌LAPR永久性结肠造口首选腹膜外造口方式。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结肠造口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3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治疗SiewertⅡ型和Siewert 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fic junction,AEG)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Siewert Ⅱ型和Siewert Ⅲ型AEG患者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31例行食管残胃吻合术(A组)、33例行双通道空肠间置术(B组)、29例行单通道空肠间置术(C组)。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手术期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3组间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B、C组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术后短期营养状况(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比较,B、C组均优于A组(P<0.05);3组患者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发生率分别为35.5%、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的AEG患者行空肠间置术(双通道、单通道吻合)较传统食管残胃吻合术具有更好的术后短期营养状况及较少的术后并发症,尤其在RE方面,空肠间置术具有明显优势,是AEG行近端胃切除患者理想消化道重建方式。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腹腔镜辅助 近端胃切除 空肠间置术
  • 简介:摘要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不断发展,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因术后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成为近年直肠癌手术发展的方向之一。本中心报道一例直肠癌NOSES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及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复杂性并发症病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恢复良好。

  • 标签: 直肠肿瘤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吻合口漏 吻合口狭窄 应激性溃疡出血
  • 简介:摘要近年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的方法日益更新,手术治疗成为治愈CRLM患者的主要手段,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下的CRLM切除手术较传统开腹手术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对于特定患者,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尤其是针对存在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然而,尚缺乏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CRLM的临床治疗。因此,现如今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来支持。对于每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需经过多学科团队讨论(MDT),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 结直肠癌肝转移 手术治疗 新辅助治疗 多学科协作团队
  • 简介:摘要随着腔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微创理念应用于结直肠外科疾病的诊治中,结直肠相关疾病的诊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的经腹手术到腹腔镜手术、经自然腔道手术,再到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结直肠疾病的外科诊治在微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果。NOSES技术是目前结直肠外科在微创领域前沿的手术方式之一,它通过经直肠、阴道取标本来避免了腹壁的辅助取标本切口,从而将结直肠外科手术进一步微创化。NOSES技术集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优势与现代微创外科的理念于一体,它在确保手术效果的基础上集中体现了微创、加速康复外科、功能外科、"无疤"等理念的特点。本文主要就国内外各中心开展NOSES技术在结直肠外科诊治开展中的相关经验、心得和体会进行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加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淋巴结清扫是胃癌手术达到D2根治的关键,更与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从开腹联合脾切除到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No.10组淋巴结清扫始终是进展期胃上部癌根治术的难点所在。虽然有研究证实胃上部癌根治术清扫脾门淋巴结可取得好的短期疗效但目前仍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且脾门区域淋巴结解剖复杂,盲目的清扫,常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胃上部癌根治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不同学者对手术安全性、手术入路、是否联合脾切除、脾血管后方淋巴结是否常规清扫,仍有较多争议。本文将从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现状、腹腔镜下不同手术入路、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争议等方面综述目前对胃上部癌根治术中脾门淋巴结的研究情况。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 胃切除术 淋巴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