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颅内双侧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较为复杂,与单发动脉瘤相比,预后差。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额外侧锁孔入路的推广,一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双侧前循环动脉瘤成为可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经单侧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的15例双侧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1个动脉瘤完全夹闭,1个不完全夹闭,4个对侧未破裂动脉瘤探查后未成功夹闭。术后6个月随访,14例患者恢复良好,仅1例轻度残疾。单侧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双侧前循环动脉瘤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一种新的尝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55例(共64个动脉瘤)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大小、指向以及瘤颈与后床突的位置关系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5例)、经眶颧入路(5例)、经颞下入路(19例)及颞前-经颧-经海绵窦入路(6例)夹闭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采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手术夹闭效果。结果55例患者中,动脉瘤完全夹闭46例(83.6%),部分夹闭9例;手术时长为(4.4±1.1)h(2.8~7.1 h)。1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1例死亡;21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其中4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共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8~9.7年(中位时间为4.7年)。42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mRS 0分32例,1分4例,2分2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随访期间因肺栓塞死亡)。CTA随访结果显示,完全夹闭的动脉瘤未见复发,载瘤动脉血流通畅;部分夹闭的动脉瘤均未见瘤体明显增大。结论开颅夹闭手术仍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处理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富氢液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Nrf2/HO-1)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2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组)、TBI组(T组)、TBI+富氢液组(T+H组)和TBI +富氢液+鸦胆子苦醇组(T+H+B组)。采用控制型皮质撞击损伤法制备TBI模型。T+H+B组于造模前10 d开始隔天腹腔注射Nrf2抑制剂鸦胆子苦醇0.4 mg/kg;T+H组和T+H+B组于造模后1和6 h时腹腔注射富氢液10 ml/kg。造模后24 h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LAF)测定蛋白浓度,取右颈总动脉血和肺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和肺组织TNF-α、IL-10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水平,测定肺组织湿重/干重(W/D)比值,HE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进行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核Nrf2、总Nrf2和HO-1表达,RT-PCR法检测肺组织HO-1 mRNA表达。结果与S组相比,T组和T+H组BALF蛋白浓度、肺组织W/D比值和肺组织病理评分升高,血清和肺组织TNF-α、HMGB1和IL-10水平升高,肺组织核Nrf2、总Nrf2、HO-1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与T组相比,T+H组BALF蛋白浓度、肺组织W/D比值和肺组织病理评分降低,血清和肺组织TNF-α和HMGB1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肺组织核Nrf2、总Nrf2、HO-1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T+H+B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H组相比,T+H+B组BALF蛋白浓度、肺组织W/D比值和肺组织病理评分升高,血清和肺组织TNF-α和HMGB1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肺组织核Nrf2、总Nrf2、HO-1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富氢液可减轻TBI大鼠急性肺损伤,其机制与激活肺组织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55例(共64个动脉瘤)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大小、指向以及瘤颈与后床突的位置关系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5例)、经眶颧入路(5例)、经颞下入路(19例)及颞前-经颧-经海绵窦入路(6例)夹闭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采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手术夹闭效果。结果55例患者中,动脉瘤完全夹闭46例(83.6%),部分夹闭9例;手术时长为(4.4±1.1)h(2.8~7.1 h)。1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1例死亡;21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其中4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共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8~9.7年(中位时间为4.7年)。42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mRS 0分32例,1分4例,2分2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随访期间因肺栓塞死亡)。CTA随访结果显示,完全夹闭的动脉瘤未见复发,载瘤动脉血流通畅;部分夹闭的动脉瘤均未见瘤体明显增大。结论开颅夹闭手术仍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处理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颅内双侧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较为复杂,与单发动脉瘤相比,预后差。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额外侧锁孔入路的推广,一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双侧前循环动脉瘤成为可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经单侧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的15例双侧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1个动脉瘤完全夹闭,1个不完全夹闭,4个对侧未破裂动脉瘤探查后未成功夹闭。术后6个月随访,14例患者恢复良好,仅1例轻度残疾。单侧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双侧前循环动脉瘤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一种新的尝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源性微囊泡(BDMVs)对脐静脉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体外制备BDMVs,并予透射电镜观察及粒径检测。将PKH26荧光染料标记的BDMVs与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0.5 h、1 h、2 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吞噬BDMVs情况。将体外常规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BDMVs组(加入终浓度1.5×107/mL的BDMVs处理细胞)及尼莫地平组[予2 μg尼莫地平(0.2 mg/mL)预处理10 min后加入终浓度1.5×107/mL的BDMVs处理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罗丹明标记鬼笔环肽染色后各组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纤维型肌动蛋白的荧光强度及应力纤维数目。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见体外制备的BDMVs具有完整的膜结构,粒径范围为100~1000 nm。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吞噬BDMVs的脐静脉内皮细胞比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时间依赖性升高(0.5 h:22.7%±1.2%;1 h:52.3%±1.3%;2 h:71.6%±1.9%),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DMVs组中纤维型肌动蛋白的荧光强度明显升高且应力纤维数目明显增多增粗;而与BDMVs组相比,尼莫地平组中纤维型肌动蛋白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且应力纤维数目明显减少变细。结论脐静脉内皮细胞吞噬BDMVs的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且吞噬BDMVs后可导致细胞骨架重构,而尼莫地平可部分阻断该作用。
简介:摘要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PTV)是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预后差,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然而,引起PTV的机制仍不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内皮素、红细胞和脑组织的代谢产物、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以及细胞外囊泡等方面。临床上有多种方法(以应用尼莫地平为代表)防治PTV引起的继发性缺血性损伤,但对这些治疗方法尚有争议,仍需深入研究PTV的机制以期找到更佳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