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 strain polio virus,sPV)纯化的离子交换层析(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条件。方法在不同层析条件下对sPV凝胶层析粗纯液进行IEC,设定的层析参数分别为介质Q Sepharose FF或Eshmuno Q、上样量30%或40%柱体积、流速(150±5)或(240±8) cm/h。分别检测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含量、蛋白浓度、病毒滴度、宿主细胞蛋白残留量和Vero细胞DNA残留量,计算D抗原回收率和比活。结果Eshmuno Q IEC纯化的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回收率均明显高于Q Sepharose FF IEC。在上样量40%柱体积、流速(150±5) cm/h条件下,Eshmuno Q IEC纯化的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比活均高于Q Sepharose FF IE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型:t=4.23,Ⅱ型:t=5.73,Ⅲ型:t=4.18,P值均<0.05),而且前者的宿主细胞蛋白残留量(Ⅰ型:t=8.29,Ⅱ型:t=7.89,Ⅲ型:t=8.18,P值均<0.05)和Vero细胞DNA残留量(Ⅰ型:t=4.23,Ⅱ型:t=4.56,Ⅲ型:t=4.78,P值均<0.05)均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IEC纯化sPV时,以Eshmuno Q代替Q Sepharose FF可增加上样量和流速,从而缩短IEC时间,提高纯化效率。
简介: 摘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结构布置不合理、配筋设计不当、伸缩缝和施工缝设置不当等都会导致出现建筑结构裂缝的产生。因此必须合理的布置建筑结构,采取合理的构造措施,加强配筋设计,从而起到控制和减少建筑结构裂缝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裂缝的措施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控制裂缝;措施分析 引言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结构设计作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相对而言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墙体以及楼板的裂缝现象的出现,但是由于造成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实际原因包括很多方面,这就给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想要避免建筑工程结构裂缝的出现,首先就需要针对结构裂缝出现的原进行一定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科学合理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控制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出现裂缝的现象。 1 裂缝的特征 ① 建筑工程结构裂缝的很大一部分的竖向产生的,而且建筑工程结构裂缝的尺寸与墙体的实际高度相符,结构裂缝的实际形状表现为中间相对较宽而两端延伸部分逐渐变细直至看不到;②规模相对较大的结构裂缝的宽度一般都小于 0. 3 毫米,只有极少数的结构裂缝的宽度大于 0. 3 毫米;③结构裂缝的位置很大一部分出现在墙体的中间,只有极少数的结构裂缝出现在墙体的两端;④由于拆除模板的之后的结构裂缝出现的几率是比较大的,这就说明结构裂缝的出现与温度的快速变化具有非常大的关系;⑤经过时间的变化,裂缝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逐渐向着数量逐渐变多的方向发展,但是结构裂缝的实际宽度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这就表明这种现象的发生会受到硷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长短的影响;⑥在对墙体进行回填的过程中,结构裂缝中一般会出现漏水的现象,但是实际漏水问题并不是特别严重。 2 建筑结构设计中裂缝成因分析 2.1 原材料质量的管控问题 原材料质量的管控问题,具体包括混凝土砂石、水泥与粗细骨料的选择质量不达标、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不恰当,部分砂石含泥量高于标准要求,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与抗渗性能下降,在浇筑后容易形成网状裂缝。因此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施工单位必须依据施工标准要求与合同条例,选择与施工项目相应的施工材料,并依据设计标准来配置原材料的配合比,以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减小建筑裂缝发生的概率。 2.2 施工工艺不达标 建筑施工工艺不达标所形成的裂缝,在细长薄壁的建筑结构中较为常见,影响到整体结构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管控,引进先进的施工工艺技术,并组织培训活动,增强技术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满足设计标准要求,从根源上杜绝裂缝的发生。 2.3 散热不均 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的温度散热不均匀,使得内部受力大于外部受力,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温度应力裂缝,给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混凝土散热速度的控制,尽可能确保混凝土在凝固时的散热速度同步进行。 3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裂缝的常见措施 3.1 对于原材料的选材要十分的严谨 原材料的质量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控制的,但是原材料的质量是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环节,根据资料显示,由于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对于原材料没有一个准确的要求就很容易造成质量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企业为了使得成本能够得到控制,就会选择相对比较廉价的材料,因此建筑工程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需要在结构设计阶段对于材料的搭配以及材料的实际品种以及规格进行明确,在对于原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以及标准来进行的,对于厂家的选择也应该严谨,进厂之前对材料进行审核,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质量问题的产生。 3.2 结构的平面布置 应当确保建筑结构平面布置的规则性,避免平面布置形状出现突变的情况。在平面存在凹口时,应当在凹口部位的边缘设置拉梁,凹口周边的楼板应当适当的加厚并且对配筋进行强化,楼板的负筋应当拉通。此外还应该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对建筑结构的长度进行控制,在建筑结构的长度超过相关规范规定的数值时,地下部位设置后浇带,地上应设置膨胀加强带。后浇带通常设置在梁和楼板的 1/3 跨的位置,宽度应当在 800 ~ 1000mm 范围内。加强带宽度一般为 2000 ,带两侧布置密孔钢丝网,以此将带内混凝土与带外混凝土分隔开,钢丝网垂直布置于上下层(或内外层)钢筋之间,并用钢筋加固。膨胀加强带带内增设 15% 水平温度钢筋,水平温度钢筋均匀布置在上下层,内掺 12 %的膨胀混凝土后,且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后浇带及加强带的设置应当将梁、墙和板完全的分开,钢筋仍然应该连续的配置。在房屋长度超过规定的的数值比较大的情况下,应当进行变形缝的设置。在建筑物群房和主楼的高度相差比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在主楼和群房之间进行沉降缝或者是后浇带的设置,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或者减少因为基础沉降而导致的裂缝的产生。 3.3 引进和研发先进的建造技术 建筑结构在设计中,技术是控制裂缝的基础,我们必须提高建筑技术的水平。首先,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社会上关于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向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其次,除了引进技术之外,创新才是发展的灵魂,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建造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加大对人才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更多的专家、高等院校参与到建造技术的队列中来,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控制建筑结构设计中出现裂缝。 3.4 做好混凝土建筑物的浇筑施工技术控制 设计中需要对混凝土浇筑的顺序及浇筑方法、注意事项,以便最大限度的降低裂缝的发生几率。浇筑施工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的因素也很多,也需要施工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所以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上的专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了,工程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3.5 加大对建筑施工过程的监督力度 建筑结构在实际施工中,一般都是专业知识水平不太高的工人去完成,而专业的工程师只是施工前给予一定的指挥,所以,作业过程难免会有一定的偏差。比如温度控制上有难度、浇筑时间的选择遇到问题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建筑施工过程的监督力度,安排专业的监督专员参与到整个施工过程中,及时指出工人施工的错误、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在施工之余,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培训,向其灌输正确的施工思想与技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减少建筑结构出现裂缝的可能性。 结束语 总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裂缝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质量,对施工安全和居住安全都有着巨大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裂缝给予高度的重视,深入剖析产生裂缝的原因,结合这些原因,以最科学的精神、最严谨的态度和最专业的施工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出控制建筑结构设计中出现裂缝的有效措施,促进建筑质量的提高,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鸿超 .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现浇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6 ( 18 ): 23-24+27. [2] 刘红 . 论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控制裂缝 [J]. 住宅与房地产, 2016 ( 24 ): 143.
简介: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式水泥回转窑支撑体系,结合工程实际对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进行了分析,并于 PKPM和 MIDAS中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强的抗震及抵抗水平荷载作用的能力,且容易满足结构受力和变形的要求。相比曾建项目,其混凝土工程量有了显著降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简介:摘要: 在现代电力企业中,用电工程和输配电之间的关系就好像用户和生产者一般。电力企业将电能安全稳定的传输配送到每一个用电区域用户,这一个过程就叫做输电工程。而配点工程指的则是根据社会中用户对电能的需求不同而进行的电能科学分配过程。在电力工程中,用电工程和输配电是两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对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都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电力生产活动中应当积极的做好输配电以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运行,进而确保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用电。 关键词: 用电工程自动化;输配电;基础性 中图分类号: TM76 文献标志码: A 引言 实现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对于电力行业的发展有明显优势,也是电力行业应对发展新形势的重要举措,但这也成为当前很多电力企业发展中仍然面对的突出问题。从电力企业运营方面来看,促进自动化运行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电力行业的发展,成为电力企业的内动力与发展方向。所以,重点解决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促进电力系统的稳定、高效、安全运行是当前值得电力企业技术人员需要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迫切性,这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 1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的优势 1.1 优化配置过程中的故障问题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初中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下,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的发育。同时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中考,学生的学习任务也不断加重,因此初中体育还需承担学生身心放松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低下,并且不能够起到放松学生身心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模式急需得到转变,才能够保证学生的身心发育与未来发展得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本文将通过微课在初中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奠定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一次重要的改革和创新。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结合运用,其中任何一项技术创新和改进都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工业生产进行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就需要对机电一体化进行改革,利用智能制造技术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智能改造,全面改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绿色生产,从而推动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的发展理念奠定良好的工业基础。
简介:摘要 :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在科技持续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PLC 技术的引入为电气工程自动化带来了许多便利,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符合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内存和内部程序是 PLC 技术中最重要的程序,利用 PLC 技术可以编辑内部程序、输入指令、可控指令等,相关指令将通过内存和模拟器显示出来,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做出反应。在传统的工业电气系统中,电线是用来连接和控制内部系统的,但是这种方法在以后的维护工作中比较复杂,会增加资金的使用。因此,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引入 PLC 技术,可以降低后期维护的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金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