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复发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病,常见于年轻人,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其症状为口腔黏膜的疼痛、瘙痒、灼热感和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和言语功能,也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复发口腔溃疡的治疗方法包括口腔清洁、口腔保健、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光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其中,药物治疗和局部治疗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药物包括外用和内服两种,常用的药物有类固醇、口服抗生素、局部麻醉药、维生素B12等。局部治疗主要包括口腔冲洗、擦剂及涂抹制剂等。然而,由于复发口腔溃疡的病因不明,治疗难度较大,疗效也不太稳定。因此,目前仍需要针对复发口腔溃疡的病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将对复发口腔溃疡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 标签: 复发性口腔溃疡 治疗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青年男性的复发阿弗他口炎。患者男,34岁,因“咯血1 h”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咽喉探查止血术,术中见:会厌畸形,呈分叶状,咽后壁大片白色溃疡,质地硬,范围自会厌上缘至梨状窝水平,会厌上缘附近可见凹陷创面,直径约1.2 cm,创面活动性渗血。溃疡区域组织活检,病理结果为:黏膜组织呈慢性炎伴溃疡形成,复鳞上皮呈乳头状增生,部分区域上皮较增生。后经多学科多医院会诊,确诊为复发阿弗他口炎,经口服沙利度胺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目前随访未再出血。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伴颅骨转移的恶性嗜铬细胞。该患者为25岁男性,10岁时诊断腹膜后副神经节,手术切除小部分病灶后行放射治疗。15岁因头痛伴血压升高就诊,发现右肾上腺占位,未进一步诊治。25岁头痛加重,血压升高明显,就诊我院诊断右肾上腺嗜铬细胞,并行手术切除。术后药物治疗血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26岁复查血、尿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均升高,同时发现颅顶占位性病变,131I-MIBG显像阳性,诊断恶性嗜铬细胞伴颅骨转移。颅顶病灶先后行4次射波刀治疗,病灶略缩小。29岁出现右侧肋骨与左侧髂骨多处转移,行131I-MIBG放射治疗。基因检测示SDHB基因致病性突变。治疗后1年随访,口服酚苄明10 mg,qd,血压波动于140/9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本例患者为恶性嗜铬细胞伴颅骨等多处骨转移,幼年起病,病程跨度大但预后尚理想。我们建议实施以临床表型指导的基因检测诊断路径,及时诊断、合理评估嗜铬细胞患者预后并长期密切随访。

  • 标签: 恶性嗜铬细胞瘤 颅骨转移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颅内动脉(SI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SIA患者120例(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期治疗的非SIA患者15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C677T和A1298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以及不同基因型患者SIA分布、形态、破裂、大小及数量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并采用Logistic分析MTHFR基因多态性与SIA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MTHFR C677T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χ2=13.703、11.016,P<0.05),但A1298C位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χ2=2.851、1.560,P>0.05);MTHFR C677T位点CT+TT基因型{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CI)]=1.792(1.107~2.900),P<0.05}及T等位基因[OR(95%CI)=1.775(1.216~2.593),P<0.05]是SIA的独立危险因素;C677T位点CT+TT基因型是SIA病灶增大[OR(95%CI)=3.077(1.376~6.880),P<0.05]和多发[OR(95%CI)=2.946(1.337~6.490),P<0.05]的危险因素。结论SIA发病与MTHFR C677T位点多态性明显相关,与MTHFR A1298C位点多态性无关。

  • 标签: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基因多态性 颅内动脉瘤
  • 作者: 张琴 侯勇哲 张伟 王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2年第06期
  • 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00 甘肃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兰州 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00,甘肃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兰州 73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研究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PI)患者较为一致的易损区,从而揭示PI脑损伤可能的神经机制。材料与方法检索2022年4月7日之前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nogeneity,ReHo)及低频振幅/比率低频振幅/动态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fraction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dynamic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fALFF/dALFF)分析方法探讨PI患者功能改变的文献,按照严格的纳排标准,采用激活似然估计法(activation likelihood estimation,ALE)对既往研究中PI患者相对于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s)自发神经活动异常的区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20个研究(PI 706例,HCs 681例)。结合ReHo及ALFF/fALFF/dALFF数据元分析结果显示,PI患者相对于HCs左侧梭状回和海马旁回活动增加(体素分别为3640、928 mm3,P<0.05),并未发现活动减低的区。单独ALFF数据元分析结果显示,PI患者相对于HCs左侧梭状回活动增加(体素为1360 mm3,P<0.05),并未发现活动减低的区。单独ReHo数据元分析结果显示,PI患者相对于HCs并未出现任何活动增高或减低的区。结论本文通过ALE元分析发现PI患者较为一致的易损区为左侧梭状回和海马旁回,这有助于进一步从神经病理学的角度理解PI脑损伤。

  • 标签: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失眠 Meta分析 激活似然估计法 自发神经活动 易损脑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tensities, WMHs)以及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总体负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基线卒中严重程度,根据头颅MRI图像评估CSVD总体负担,根据Fazekas分级量表评估WMHs严重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发病后90 d时的功能转归,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3例,其中126例(82.35%)转归良好,27例(17.65%)转归不良。两组之间年龄、基线NIHSS评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Fazekas总分、脑室周围WMHs评分以及深部WMH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SVD总体负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1.245,95%可信区间1.023~1.515;P=0.028)及Fazekas总分(优势比1.635,95%可信区间1.049~2.549;P=0.030)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90 d时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SVD总体负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无关,WMHs和基线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小血管疾病 白质 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皮肤T细胞淋巴(CTCL)是一组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病理学改变、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异质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组成和功能对于CTCL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其微环境的组成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同时帮助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判断疾病预后。本文就近年来关于CTCL免疫微环境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肿瘤微环境 免疫 淋巴瘤,T细胞,皮肤 蕈样霉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分枝杆菌梭形细胞假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分枝杆菌梭形细胞假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特殊染色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就诊年龄分别为11个月及1岁10个月,但发病年龄均在4个月左右,慢性病程,发病部位分别为淋巴结及皮肤,第1例患儿伴间断发热4个月余,第2例患儿不伴发热,均在外院接受抗感染治疗但无明显效果,于外院行肿块切除术,病理组织学形态均为大量增生的梭形细胞,伴背景炎性细胞浸润,增生梭形细胞形态温和,无明显异型,未见核分裂象,核呈泡状,部分见细小核仁,胞质丰富、粉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增生的梭形细胞呈CD68弥漫强阳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低。抗酸染色在增生的梭形细胞胞质内见大量抗酸杆菌。第1例患儿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继而出现梗阻性黄疸,且存在全身播散病变而放弃治疗,并失访;第2例患儿术后10 d原发部位复发,且逐渐出现其他部位皮肤结节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组织活检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给予联合抗结核治疗11 d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儿童分枝杆菌梭形细胞假是非常罕见的良性病变,以分枝杆菌感染导致梭形组织细胞增生为特点,抗酸染色找到大量抗酸杆菌是确诊方法。

  • 标签: 儿童 分枝杆菌感染 诊断,鉴别
  • 简介:目的:通过角膜内皮细胞计探讨不同分级原发性高血压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确诊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71例142眼,其中高血压1级组22例44眼、高血压2级组23例46眼、高血压3级组26例52眼;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69例138眼,两组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排除全身、眼部疾病史。检测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平均密度、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细胞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较对照组的变异系数增大(t=3.34,P〈0.05),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t=-2.07,P〈0.05);病例组中高血压1级组、2级组、3级组的平均细胞面积、细胞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变异系数增大、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高血压分级不同其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不同。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角膜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化疗引起的腹泻是癌症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可因为腹泻而造成减少治疗剂量,推迟治疗或治疗中止。伊立替康是半合成的水溶性喜树碱衍生物,属于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大肠癌等肿瘤的化疗药物,但因容易引起迟发性腹泻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20%-40%的患者接受本品治疗时可出现3~4级腹泻。因此提高患者化疗耐受性、预防和治疗迟发性腹泻显得甚为重要。通过以下案例,详细阐述临床药师在患者治疗中因伊立替康引起腹泻,为临床提供的药学服务与实践。

  • 标签: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伊立替康 迟发性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CL21及其受体CCR7在缺血性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lesion, WML)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对C57Bl/6小鼠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闭塞法(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BCCAo)制备缺血性WML模型。伊文思蓝灌注染色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CL21及其受体CCR7在缺血性WML组织中的表达。对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氧葡萄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制备体外缺血性WML模型,在OGD 6 h复氧24 h后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CCL21蛋白表达水平。应用重组CCL21对原代培养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 OPCs)进行处理,然后加入脂多糖诱导炎症反应,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BCCAo后脑组织内伊文思蓝染液渗出显著增多(P<0.05),脑血管内皮细胞CCL21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OPCs的CCR7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微血管内皮细胞OGD后,CCL21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调(P<0.05)。重组CCL21处理OPCs后,MBP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WML后CCL21/CCR7表达显著下调,应用重组CCL21能促进OPCs细胞分化和成熟,提示其可能在缺血性WML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脑缺血 白质 趋化细胞因子CCL21 受体,CCR7 疾病模型,动物 内皮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 细胞,培养的 葡萄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骨桥蛋白(OPN)水平与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血管痉挛(CVS)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aSAH患者为aSAH组,根据是否发生CVS分为非CVS组(50例)和CVS组(46例),发病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和预后不良组(29例),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OPN与CVS和预后的关系及预测价值。结果aSAH组OPN水平高于对照组[(65.51±2.51) ng/ml比(5.25±0.68) ng/ml,t=149.278,P<0.05],且CVS组OPN水平高于非CVS组[(66.78±11.44) ng/ml比(58.32±11.40) ng/ml,t=3.627,P<0.05],预后良好组OPN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59.94±11.90) ng/ml比(67.99±10.87) ng/ml,t=3.12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PN升高是aSAH并发C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也是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OPN预测CV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7;预测aSAH患者不良预后的AUC为0.701。结论血浆OPN水平与aSAH并发CVS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骨桥蛋白 血管痉挛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