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诊疗方案临床分型、肺炎严重度指数(PSI)和CURB-65在COVID-19患者危险度分层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34例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同时使用PSI、CURB-65进行危险度分层,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比较各组患者病死率,评价各评估方法预测死亡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依据诊疗方案临床分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5.8%、75.6%和8.5%,普通型患者未出现院内死亡;而PSI、CURB-65分别将患者中79.1%、75.6%划分为低危组,16.2%、15.0%划分为中危组,4.7%、9.4%划分为高危组,低危组和中危组均存在死亡病例。入院时诊疗方案临床分型为危重型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65%,预测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6.4%、97.0%,而PSI和CURB-65高危组病死率分别为100%和77.3%,其预测死亡的敏感度分别为33.3%、51.5%,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7.5%。诊疗方案临床分型、PSI和CURB-65预测死亡的AUC分别为0.735、0.951、0.912。PSI预测死亡的最佳截点值为Ⅳ级,相对应的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90.5%;CURB-65的最佳截点值为2分,预计死亡的敏感度为84.8%,特异度为85.6%。结论PSI和CURB-65可用于COVID-19患者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疾病严重程度 预后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和饮食习惯发生一定的改变,慢性湿疹已经成为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而发病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在皮肤科门诊诊疗中居于首位。慢性湿疹发病后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表现包括鳞屑、皮疹、瘙痒、皮肤苔藓样变、渗出倾向等病变,伴有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湿疹的流行范围广泛,不分季节,不分人体任何部位,而湿疹的治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常感到焦虑,所以需要在生活及心理各个方面进行预防。本文对湿疹病因及护理干预进行全面综述,以为湿疹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 标签: 慢性湿疹 反复发作 病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复杂性疾病,大部分确诊时为晚期,因此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HCC中具有差异性表达,可作为诊断及评估预后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者陆续发现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可影响lncRNA的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lncRNA及其SNPs在HCC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为未来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帮助。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基因多态性 肝细胞癌
  • 作者: 王玺 李斌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口腔颌面部肿瘤精准病理诊断创新单元(2019RU034) 100081
  • 简介:摘要通过回顾文献,总结31例Warthin瘤样黏液表皮样癌(WT-MEC)类似病变的临床特征、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患者年龄17~65岁, 平均46岁,男女比为1.0∶2.1。22例治疗后无复发和转移,1例复发,8例预后资料不详。组织学表现为多囊性多层排列的嗜酸性上皮增生伴有明显的淋巴间质,可见呈小灶分布的鳞状细胞、黏液细胞。多数病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CRTC1-MAML2融合基因阳性。MAML2融合基因检测可用于辅助诊断。虽然多数报道的病例预后良好,仍需定期随诊;同时由于病例较少、资料有限,该类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尚不肯定,治疗和远期预后评估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开发中国人群的阻塞性冠心病验前概率模型。方法纳入冠状动脉斑块早期识别与风险预警的临床注册研究(Chinese regiStry in early deTection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coronary plaques,C-Strat)中疑似为冠心病而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29 455例就诊者,采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信息作为预测变量。数据按7∶3的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以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作为阳性结局,在训练集中运用极端梯度增强机(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使用十折交叉验证和贝叶斯优化进行参数调优,得到机器学习模型CARDIACS(pretest probability model from Chinese registry in eARly Detection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Coronary plaques Study);使用logistic回归得到模型LOGISTIC。在测试集中验证比较CARDIACS、LOGISTIC和指南推荐的模型UDFM(Updated Diamond-Forrester Model)、DFCASS(Diamond-Forrester and CASS)。结果29 455例就诊者年龄(57.0±9.7)岁,女性占44.8%,阻塞性冠心病的患病率为19.1%(5 622/29 455)。在CARDIACS模型中,就诊原因、年龄和体重指数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在独立的测试集中,CARDIAC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95%CI 0.70~0.73),优于LOGISTIC(AUC 0.69,95%CI 0.68~0.71,P=0.015)、UDFM(AUC 0.64,95%CI 0.62~0.65,P<0.001)和DFCASS(AUC 0.66,95%CI 0.64~0.67,P<0.001)。结论基于中国人群开发的全新的验前概率模型CARDIACS预测中国人群阻塞性冠心病的能力明显优于传统的模型,有望辅助稳定性胸痛临床决策。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验前概率 诊断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采用双指引导管对吻技术取出部分脱载冠状动脉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冠状动脉支架部分脱载的6例冠心病患者,使用双指引导管对吻技术尝试取出脱载支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诊断信息,记录支架取出的成功率,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年,记录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6例支架部分脱载的患者,男性3例(3/6),年龄49~68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4例(4/6),稳定型心绞痛2例(2/6)。所有患者均成功将部分脱载的冠状动脉支架取出体外。除1例患者放弃再次置入冠状动脉支架外,另外5例均成功置入冠状动脉支架。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1年,无死亡病例,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需要取出部分脱载的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双指引导管对吻技术安全有效。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脱载 双指引导管对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