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内微血管的分类,分析不同类型微血管及判断病人预后。方法 实验组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72.2岁。对照组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12例,输尿管囊肿4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7-86岁,平均年龄70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单克隆抗体CD31、CD34、血管平滑肌动蛋白通过免疫组化分别染色血管,观察肿瘤微血管形态、数量及血管外周细胞的覆盖情况。电脑图形分析软件测定微血管密度,分析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意义。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癌内微血管分为两种类型:分化血管(CD34+)和未分化血管(CD31+/CD34-)。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癌病理级别呈正相关。结论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微血管,未分化微血管密度在患者存活时间上是独立的预后因子,可为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评估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变化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6例接受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资料,分析新辅助治疗前后NLR、PLR变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疗效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治疗后NLR、PLR升高均为43例。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的NLR及PLR变化与患者年龄、性别、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癌结节数量、肿瘤长径均无关(均P>0.05),肿瘤与肛门距离<6 cm者治疗后NLR、PLR升高者比例均高于≥6 cm者[60.00%(30/50)比36.11%(13/36),χ2=4.778, P=0.029;64.00%(32/50)比30.56%(11/36),χ2=9.364,P=0.002];体质量指数≥28 kg/m2者治疗后NLR、PLR升高者比例均高于<28 kg/m2者[81.82%(9/11)比45.33%(34/75),χ2=5.108,P=0.024;90.91%(10/11)比44.00%(33/75),χ2=8.444,P=0.004]。治疗后NLR降低组患者的缓解率高于NLR升高组[72.09%(31/43)比51.16 %(31/43),χ2=3.983,P=0.046],而治疗前后PLR变化与患者新辅助治疗效果无关(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NLR变化与其疗效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培养肺癌细胞H1299、A549、H157和H838,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筛选出放射抵抗最强的细胞为H1299,选择H1299细胞进行实验。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对H129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筛选雷公藤甲素最佳作用浓度为50 nmol/L,最佳作用时间48 h。H1299细胞分为对照组、雷公藤甲素组(50 nmol/L)、4 Gy组和雷公藤甲素+4 Gy组,流式细胞仪检测H1299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Chk2、p-ATM、p-p53、Bcl-2、Bax和cleaved-Caspase 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4 Gy组细胞凋亡率、Bax、cleaved-Caspase 3、p-Chk2、p-ATM和p-p5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2.38±1.34)%、0.42±0.04、0.38±0.04、0.98±0.11、0.73±0.08和0.95±0.09]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6±2.43)%、0.22±0.02、0.23±0.03、0.32±0.03、0.21±0.02和0.25±0.03,均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0.52±0.05)低于对照组(0.93±0.09,P<0.05)。雷公藤甲素组细胞存活分数(0.462)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0.44±0.04)低于对照组(0.702和0.93±0.09,P<0.05),细胞凋亡率、Bax和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9.27±1.08)%、0.45±0.05、0.41±0.04]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6±2.43)%、0.22±0.02和0.23±0.03,均P<0.05],雷公藤甲素组细胞放射增敏比为1.579。雷公藤甲素+4 Gy组细胞凋亡率、Bax和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6.53±2.19)%、0.91±0.09和0.79±0.08]均高于4 Gy组[分别为(12.38±1.34)%、0.42±0.04和0.38±0.04,均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0.21±0.02)低于4 Gy组(0.52±0.05, 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通过抑制DNA修复和诱导细胞凋亡增加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培养肺癌细胞H1299、A549、H157和H838,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筛选出放射抵抗最强的细胞为H1299,选择H1299细胞进行实验。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对H129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筛选雷公藤甲素最佳作用浓度为50 nmol/L,最佳作用时间48 h。H1299细胞分为对照组、雷公藤甲素组(50 nmol/L)、4 Gy组和雷公藤甲素+4 Gy组,流式细胞仪检测H1299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Chk2、p-ATM、p-p53、Bcl-2、Bax和cleaved-Caspase 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4 Gy组细胞凋亡率、Bax、cleaved-Caspase 3、p-Chk2、p-ATM和p-p5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2.38±1.34)%、0.42±0.04、0.38±0.04、0.98±0.11、0.73±0.08和0.95±0.09]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6±2.43)%、0.22±0.02、0.23±0.03、0.32±0.03、0.21±0.02和0.25±0.03,均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0.52±0.05)低于对照组(0.93±0.09,P<0.05)。雷公藤甲素组细胞存活分数(0.462)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0.44±0.04)低于对照组(0.702和0.93±0.09,P<0.05),细胞凋亡率、Bax和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9.27±1.08)%、0.45±0.05、0.41±0.04]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6±2.43)%、0.22±0.02和0.23±0.03,均P<0.05],雷公藤甲素组细胞放射增敏比为1.579。雷公藤甲素+4 Gy组细胞凋亡率、Bax和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6.53±2.19)%、0.91±0.09和0.79±0.08]均高于4 Gy组[分别为(12.38±1.34)%、0.42±0.04和0.38±0.04,均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0.21±0.02)低于4 Gy组(0.52±0.05, 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通过抑制DNA修复和诱导细胞凋亡增加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颅底区域颅内外沟通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影像学特点和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收治的36例侧颅底区域颅内外沟通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年龄20~67岁,中位年龄48岁。总结患者症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病理类型、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手术治疗策略以及预后等。结果36例侧颅底颅内外沟通肿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神经源性肿瘤23例(面神经鞘瘤8例、来源不明的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6例、舌下神经鞘瘤3例、跨耳囊型迷路内听神经瘤3例、侵犯中耳的听神经瘤2例、迷走神经鞘瘤1例),脑膜瘤10例,Di1-2期副神经节瘤3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其临床表现不同,影像学特征也有较大差异。一期手术切除16例,分期手术20例;分期手术患者中10例已完成二期手术,5例待行二期手术,另外5例患者一期术后颅内残存肿瘤较前明显缩小,或者颅内残存肿瘤退缩、外移,与脑组织间隙增宽,患者选择随访观察。肿瘤全切率与病理性质有关,神经源性肿瘤全切比例为15/17,脑膜瘤全切比例相对较低(5/8)。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为脑脊液漏和术区感染,2例术后感染均为颅内感染,3例脑脊液漏均发生于非分期手术病例。结论侧颅底颅内外沟通肿瘤临床较为少见,病理类型以神经鞘瘤为主,其次为脑膜瘤和副神经节瘤。对于该类型肿瘤,如果术区合并感染以及颈部侵犯范围较广泛者,建议分期手术,可以降低术后颅内感染风险以及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并降低二期手术颅内部分肿瘤切除的难度,提高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在宫颈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临床分期Ⅱa~Ⅱb期的宫颈癌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采用先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行宫颈癌根治手术的方案;选择30例同期直接进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近期疗效、肿瘤缩小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缓解率为100%,介入治疗近期总有效率为76.67%。研究组Ⅱa期和Ⅱb期之间的介入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介入治疗后瘤体直径小于介入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淋巴结转移率、脉管癌栓率、宮旁浸润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根治手术前行介入治疗能有效缩小肿瘤大小,近期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抑制淋巴结癌转移、脉管癌栓、宫旁浸润,并降低手术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成软骨细胞瘤临床使用X线和CT诊断的效果。方法根据2006年4月至2013年5月我院的38例成软骨细胞瘤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对他们接受X线和CT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X线检查显示患者的成软骨细胞瘤是不规则或圆形,CT结果可以观察到病灶的界限为分叶半环形钙化状。使用X线检查的临床敏感度是96.77%(30/31),特异性是12.5%(1/8);CT的敏感度是97.30%(36/37),特异性是100%(1/1)。X线和CT诊断的敏感性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CT和X线的特异性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成软骨细胞瘤使用X线与CT综合诊断对提升诊断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CT的特异性优于X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钡餐和螺旋CT扫描在食管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00例食管癌患者的术前检查资料,平均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其中对照组进行X线钡餐检查,观察组进行螺旋CT扫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00例X线钡餐检查中,食管癌诊断的敏感度为76%,特异度为81%,准确度为80%;100例螺旋CT扫描检查中,食管癌诊断的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95%,准确度为94%。螺旋CT扫描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均高于X线钡餐检查,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扫描和X线钡餐检查在食管癌的术前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螺旋CT扫描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均高于X线钡餐检查,由于CT扫描具有无创性、高分辨率等优点,应优先选择作为食管癌的术前诊断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榄香烯注射液在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80例,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号分为试验组(n=90)和对照组(n=90),试验组术中胸腔冲洗、淋洒留置榄香烯注射液并术后静脉滴注;对照组术中应用生理盐水胸腔冲洗。观察两组安全性指标、近期疗效指标、免疫指标、肿瘤标志物水平、远期获益指标。结果试验组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肌酐升高、转氨酶升高、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43.33%(39/90)、0(0/90)、5.55%(5/90)、6.67%(6/90)、4.44%(4/90)、0(0/90),对照组分别为53.33%(48/90)、1.11%(1/90)、2.22%(2/90)、4.44%(4/90)、7.78%(7/90)、1.11%(1/90),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02,P=0.179;P=1.000;χ2=0.595,P=0.441;χ2=0.424,P=0.515;χ2=0.871,P=0.351;P=1.000)。试验组术后拔管时间为(173.36±41.09)h,术后住院时间为(14.82±4.35)d,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为(81.43±3.89)分,对照组分别为(175.76±40.46)h、(15.34±5.22)d、(80.49±2.67)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95,P=0.695;t=-0.726,P=0.472;t=1.890,P=0.061)。试验组引流液总量为(665.39±201.31)ml,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11%(1/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2.67±213.84)ml和8.89%(8/9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73,P=0.032;χ2=4.211,P=0.040)。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1周复查,两组的C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45±6.96)% vs. (53.71±6.54)%,t=1.728,P=0.087];试验组的CD4+、CD4+/CD8+、NK细胞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9.43±5.05)% vs. (25.92±8.06)%,t=3.501,P=0.001;1.30±0.21 vs. 1.23±0.20,t=0.229,P=0.028;(254.20±15.21)个/μl vs. (237.05±10.73)个/μl,t=2.741,P=0.007]。试验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分别为(1.37±0.18)ng/ml、(1.26±0.28)ng/ml、(0.89±0.17)ng/ml、(1.06±0.24)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0.42)ng/ml、(2.92±0.45)ng/ml、(2.38±1.55)ng/ml、(2.82±0.15)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3.928,P=0.014;t=19.728,P=0.011;t=17.924,P=0.006;t=16.625,P=0.003)。试验组患者1年复发率为2.22%(2/90),半年死亡率为1.11%(1/90),对照组分别为5.56%(5/90)和2.22%(2/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95,P=0.441;χ2=0.000,P=1.000)。结论榄香烯无瘤技术序贯治疗联合术后静脉滴注对于食管癌患者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可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卵巢囊肿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卵巢囊肿患者98例进行研究,均开展性激素及卵巢储备功能有关指标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分为卵巢储备功能降低组(40例)和正常组(58例)。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人群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确定其与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经检测98例卵巢囊肿患者中40例出现卵巢储备功能降低纳入卵巢储备功能降低组;余下58例未出现卵巢储备功能降低纳入正常组。卵巢储备功能降低组患者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生成素(follicular-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高出正常组,孕酮(progesterone,P)、睾酮(testosterone,T)、雌二醇(estradiol,E2)、泌乳素(prolactin,PRL)、抑制素A(inhibin A,INHA)、抑制素B(inhibin B,INHB)以及抗苗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水平均低于正常组(P值均<0.05)。降低组患者CD3+、CD8+水平高于正常组[(73.58±5.46)%比(67.20±8.36)%,(35.62±4.28)%比(25.36±4.50)%,t值分别为4.24和11.32,P值均<0.05],CD4+、CD4+/CD8+水平低于正常组[(32.85±3.84)%比(38.74±5.15)%、(0.95±0.16)比(25.36±4.50),t值分别为60.15和14.76,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方程表明CD3+水平升高、CD4+水平降低、CD8+水平升高以及CD4+/CD8+水平降低均是卵巢肿瘤患者发生卵巢储备功能降低的影响因素(OR值均>1)。结论卵巢囊肿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CD3+、CD8+水平升高,CD4+、CD4+/CD8+水平降低者发生卵巢储备功能降低的风险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Wiskoot-Aldrich综合征蛋白家族成员3(WASF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伪足形成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BT-549、HCC-1937、BT-474、MDA-MB-231、MCF-7、T-47D)及乳腺正常细胞(MCF-10A)中WASF3蛋白的表达量;获取WASF3互补脱氧核糖核苷酸(cDNA),构建过表达及干扰的重组载体SB-16-WASF3和pHB-U6-MCS-PGK-PURO-shWASF3(pHB-shWASF3)。重组干扰质粒经慢病毒包装,感染MDA-MB-231细胞,经抗性筛选建立WASF3基因静默的稳转细胞株。经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Western blot法验证WASF3的静默及过表达效率;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和迁移侵袭实验分别验证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过表达载体SB-16-WASF3转染MDA-MB-231细胞,经WASF3抗体和鬼笔环肽(Phalloidin)双染色,观察WASF3过表达对细胞伪足形成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乳腺癌细胞WASF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7±0.00、0.54±0.11、0.60±0.14、1.36±0.02、0.65±0.05和0.79±0.18,均高于乳腺正常细胞(0.38±0.01,t=134.864、21.289、24.883、55.397、8.892、37.363,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MDA-MB-231和BT-549细胞的表达量相对较高。细胞增殖实验显示WASF3静默组(pHB-shWASF3-1)在24、48、72、96、120 h的增值率均低于对照组pHB-shNegetive Control组(pHB-shNC)及空白对照(Control)(0.92±0.06比1.18±0.05比1.14±0.03、1.42±0.05比1.90±0.12比1.77±0.14、2.02±0.03比2.83±0.08比2.70±0.10、2.78±0.02比3.78±0.03比3.70±0.17、3.22±0.04比4.10±0.12比4.02±0.10,t24 h=7.983、t48 h=9.024、t72 h=23.491、t96 h=66.348、t120 h=17.114;t24 h=8.453、t48 h=5.843、t72 h=15.813、t96 h=13.479、t120 h=19.142,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B-shWASF3-1组克隆形成率[(25.50±2.00)%]低于pHB-shNC组及Control组[(62.33±2.57)%、(64.17±3.21)%,F=204.754]。迁移实验结果显示pHB-shWASF3-1组穿过小室的细胞数低于pHB-shNC组和Control组[(212.33±14.01)个比(357.33±8.02)个比(364.33±9.07)个,F=193.20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侵袭实验结果显示pHB-shWASF3-1组穿过小室的细胞数低于pHB-shNC组和Control组[(151.33±5.51)个比(212.33±14.01)个比(215.00±6.08)个,F=44.269,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后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结果可见,WASF3过表达组的红色信号(WASF3染色)明显高于对照组,绿染的肌动蛋白(F-actin)在细胞边缘明显聚集,细胞伪足伸展更明显。结论WASF3在乳腺癌细胞中呈高表达,静默WASF3后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及迁移侵袭能力;过表达WASF3后可促进乳腺癌细胞F-action蛋白的堆积,促进细胞片状伪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