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人脆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脆性骨盆骨折并获得随访患者,基于骨盆脆性骨折(FFP)分型对老年脆性骨盆骨折患者行骨盆前环不稳的内固定架(INFIX)加后环骶髂螺钉或髂窝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记录患者年龄,受伤机制,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随访术后2年死亡率和Koval行走能力指数以评价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人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32例,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65~88岁,平均(76.9±5.5)岁。受伤机制59.4%(19/32)为平地摔倒,25.0%(8/32)为坐位摔倒,15.6%(5/32)例外伤史不详。受伤至手术时间3~36 d,平均(9.6±3.3)d。老年人脆性骨盆骨折FFP分型包括Ⅱ型50.0%(16/32),Ⅲ型31.3%(10/32),Ⅳ型18.8%(6/32)。患者术前VAS评分5~9分,平均(6.41±1.07)分;术后VAS评分1~4分,平均(1.71±0.63)分。手术出血量20~200 ml,平均(65.9±35.2)ml。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9.4%(3/32),其中消化道出血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伤口浅表感染1例。56.3%(18/32)患者术后4周下地活动,31.3%(10/32)患者术后6周下地活动,12.5%(4/32)患者术后8周下地活动。术后24个月随访死亡6.3%(2/32),其余30例患者Koval行走指数1级46.9%(15/32),2级18.8%(6/32),3级6.3%(2/32),4级18.8%(6/32),6级3.1%(1/32)(手术后1年脑梗后肢体偏瘫卧床)。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脆性骨盆骨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允许患者早期离床活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评估对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后住院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Ⅲ v1.4)中AK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是否在AKI诊断24 h内行TTE分为TTE组和非TTE组(No-TTE组,未行TTE检查或首次TTE检查超过24 h),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平衡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AKI患者住院28 d全因病死(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SM匹配后,分析TTE对患者次要终点事件(第1、2、3天静脉输液量、尿量,28 d内无机械通气、血管加压药和肾脏替代治疗的时间,利尿剂使用,48 h内血肌酐下降幅度,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23 945例AKI患者中有3 365例(14.1%)在AKI诊断24 h内进行了TTE评估,两组患者按照1∶1匹配后最终各有3 361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匹配后两组患者各指标均衡性较好(标准均数差均<0.1)。PSM匹配前后,TTE组患者住院28 d全因病死率均明显低于No-TTE组(10.76%比13.04%,χ2=13.535,P<0.001;10.65%比18.80%,χ2=88.932,P<0.001)。以住院28 d全因病死作为终点事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TTE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在匹配前后均明显高于No-TTE组(Log-rank χ2=15.438,P<0.001和Log-rank χ2=75.360,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匹配前后TTE均是患者住院28 d全因病死的独立影响因素(HR=0.80,95%CI 0.73~0.89,P<0.001;HR=0.58,95%CI 0.51~0.65,P<0.001);各亚组分析亦显示,匹配前后TTE均是患者住院28 d全因病死的独立影响因素。PSM匹配后,TTE组患者诊断AKI后第1天及第2天静脉输注量明显高于No-TTE组(均P<0.01),第1天及第3天尿量也明显高于No-TTE组(均P<0.01),28 d内无机械通气时间及无血管加压药时间均显著低于No-TTE组患者(均P<0.01),使用利尿剂比例显著高于No-TTE组(54.1%比44.2%,χ2=65.609,P<0.001),48 h内血肌酐下降幅度也显著高于No-TTE组[36.6(23.0,97.2)μmol/L比30.1(14.2,61.9)μmol/L,Z=-9.549,P<0.001],ICU住院时间也显著低于No-TTE组[5.03(3.40,8.90)d比5.37(3.77,10.00)d,Z=-6.589,P<0.001],其他次要终点事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CU患者AKI发病后及时有效的TTE评估可显著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探讨合并多种疾病的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优化抗凝管理策略。方法中国老年房颤患者优化抗栓管理注册研究(ChiOTEAF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真实世界的注册研究。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全国44家中心招募老年房颤患者,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出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全因死亡发生情况。使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抗凝治疗对血栓、出血及全因死亡复合临床事件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招募7 073例房颤患者,其中6 148例完成1年随访,年龄(74.3±10.5)岁,年龄范围65~92岁,其中女患者占39.4%(2 422/6 148)。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23.5%(1 444/6 148)、21.1%(1 300/6 148)和41.0%(2 521/6 148)。48.6%(2 988/6 148)患者同时存在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高危,49.6%(3 052/6 148)患者HAS-BLED评分≥3。42.3%(2 601/6 148)患者有跌倒风险,34.2%(2 102/6 148)患者合并心力衰竭,17.3%(1 064/6 148)患者年龄≥85岁,14.3%(878/6 148)合并慢性肾脏病/肝病,9.0%(555/6 148)合并恶性肿瘤。校正基线特征后,房颤合并CHA2DS2-VASc和HAS-BLED高危、HAS-BLED≥3、跌倒风险、慢性肾脏病/肝病、年龄≥85岁等患者,抗凝治疗较抗血小板治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和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均P<0.05)。结论权衡血栓及出血风险后,老年高危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降低临床不良事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髓内钉固定术后1年的病死率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采用MDT模式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的1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41例,女117例;平均年龄为82.5岁(65~95岁);骨折改良Evans分型:Ⅰ型15例,Ⅱ型16例,Ⅲ型35例,Ⅳ型81例,Ⅴ型11例。统计患者术后1年病死率,对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折改良Evans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和合并内科疾病,以及术前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和总淋巴细胞计数(TLC)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将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确定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年内共有1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8.2%(13/15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骨折改良Evans分型、CCI、术前H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5岁(OR=0.122,95%CI:0.018~0.834,P=0.032)、体重指数>23.9 kg/m2(OR=0.083,95%CI:0.013~0.510,P=0.007)、CCI≥3分(OR=0.051,95%CI:0.090~0.275,P=0.001)和术前Hb<90 g/L(OR=4.733,95%CI:1.036~21.624,P=0.045)是MDT模式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髓内钉固定术后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85岁、体重指数>23.9 kg/m2、CCI≥3分和术前Hb<90 g/L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MDT模式下髓内钉固定术后1年内容易发生死亡,应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