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NF3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其对肺癌细胞增殖、周期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胸科医院2016年8月到2019年1月收治的149例非小细胞肺癌和对应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采用慢病毒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构建RNF38敲降和对照细胞系(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分析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周期分布;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两组细胞迁移能力。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蛋白质组学显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RNF38表达存在显著差异。癌旁组织RNF38蛋白平均表达水平(1.12±0.11)明显低于对照组(3.38±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1,P<0.05)。RNF38 KD组细胞吸光度(A)值(1.47±0.13)明显低于对照组(2.1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8,P<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RNF38 KD组细胞克隆形成率[(49.37±5.12)%]明显低于对照组[(79.32±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93,P<0.05)。对照组细胞G0/G1期比例[(33.90±3.51)%]明显低于RNF38 KD组[(49.94±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0,P<0.05)。对照组细胞S期比例[(38.40±4.12)%]明显低于RNF38 KD组[(26.33±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3,P<0.05)。RNF38 KD组细胞划痕愈合率[(58.91±6.21)%]明显低于对照组[(84.21±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9,P<0.05)。对照组细胞RNF38表达水平(1.18±0.15)明显高于RNF38 KD组(1.1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9,P<0.05)。对照组细胞Runx1蛋白泛素化水平(2.97±0.14)明显高于RNF38 KD组(1.43±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1,P<0.05)。对照组细胞周期蛋白D3蛋白表达水平(1.87±0.18)明显高于RNF38 KD组(0.89±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9,P<0.05)。结论RNF3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呈高表达,与肿瘤增殖、周期和迁移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外泌体对小鼠RAW264.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20年6—9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部手术的3例女性患者(10~25岁)废弃脂肪组织,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提取ADSC,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使用差速超高速离心法提取人ADSC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检测粒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CD63、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和β肌动蛋白的蛋白表达。将人ADSC外泌体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12 h后,观察RAW264.7细胞对人ADSC外泌体的吞噬情况。将RAW264.7细胞分为采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刺激适宜时间的PBS组及内毒素/脂多糖(LPS)刺激相应时间点的LPS刺激2 h组、LPS刺激4 h组、LPS刺激6 h组、LPS刺激12 h组、LPS刺激24 h组,每组3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及IL-10的mRNA表达。将RAW264.7细胞分为PBS组、单纯LPS组、LPS+ADSC外泌体组,每组3孔,按前一实验筛选的时间进行相应刺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IL-1β、TNF-α、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的蛋白表达。取24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DSC外泌体组和PBS组,每组12只,在背部造成1 cm×1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2组小鼠创面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伤后1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创面组织IL-1β、TNF-α及IL-6的mRNA表达。伤后3、6、9、12、15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未愈合率;伤后15 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检测创面皮肤附件缺损长度及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CD31表达及血管新生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Ki67阳性细胞比、iNOS和Arg1双阳性细胞比、iNOS阳性细胞和Arg1阳性细胞的比值及两者的荧光强度。动物实验中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培养12 h,细胞呈典型梭形结构,经流式细胞术鉴定为ADSC。外泌体呈囊泡状,粒径29~178 nm,表达CD9、CD63及TSG101而不表达β肌动蛋白。共培养12 h后,人ADSC外泌体成功被RAW264.7细胞吞入细胞质。LPS刺激2 h组、LPS刺激4 h组、LPS刺激6 h组、LPS刺激12 h组、LPS刺激24 h组RAW264.7细胞IL-1β、TNF-α、IL-6、IL-10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t值分别为39.10、14.55、28.80、4.74,48.80、22.97、13.25、36.34,23.12、18.71、29.19、41.08,11.68、18.06、8.54、43.45,62.31、22.52、21.51、37.13,P<0.01),选择各种炎症因子表达均高表达的刺激12 h作为后续实验时间点。刺激12 h后,单纯LPS组RAW264.7细胞IL-1β、TNF-α、IL-6、IL-10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t值分别为44.20、51.26、14.71、8.54,P<0.01);LPS+ADSC外泌体组RAW264.7细胞IL-1β、TNF-α、IL-6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单纯LPS组(t值分别为22.89、25.51、8.03,P<0.01),而IL-10、TGF-β和VEGF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单纯LPS组(t值分别9.89、13.12、7.14,P<0.01)。刺激12 h后,单纯LPS组RAW264.7细胞iNOS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PBS组和LPS+ADSC外泌体组(t值分别为11.20、5.06,P<0.05或P<0.01),Arg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LPS+ADSC外泌体组(t=15.01,P<0.01)。伤后1 d,ADSC外泌体组小鼠血清中IL-1β和TNF-α浓度及创面组织中IL-1β、TNF-α、IL-6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PBS组(t值分别为15.44、12.24,9.24、7.12、10.62,P<0.01)。伤后3、6、9、12、15 d,ADSC外泌体组小鼠创面未愈合率分别为(73.2±4.1)%、(53.8±3.8)%、(42.1±5.1)%、(24.1±2.8)%、0,均分别明显低于PBS组的(82.5±3.8)%、(71.2±4.6)%、(52.9±4.1)%、(41.5±3.6)%、(14.8±2.5)%(t值分别为4.77、8.93、5.54、7.63、7.59,P<0.01)。伤后15 d,PBS组小鼠创面皮肤附件缺损长度明显长于ADSC外泌体组(t=9.50,P<0.01),CVF明显低于ADSC外泌体组(t=9.15,P<0.01)。伤后15 d,ADSC外泌体组小鼠创面组织CD31阳性表达和新生血管数(t=12.99,P<0.01)明显多于PBS组,Ki67阳性细胞比明显高于PBS组(t=7.52,P<0.01)。伤后15 d,PBS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和Arg1双阳性细胞比为(12.33±1.97)%,明显高于ADSC外泌体组的(1.78±0.29)%(t=13.04,P<0.01),且iNOS荧光强度明显强于ADSC外泌体组,Arg1荧光强度明显强于ADSC外泌体组,iNOS阳性细胞和Arg1阳性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ADSC外泌体组(t=35.16,P<0.01)。结论人ADSC外泌体可以减轻小鼠RAW264.7细胞的炎症反应,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减少巨噬细胞浸润和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分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强创面细胞增殖,加速创面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部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硬脑膜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2018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12例头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5~74岁,均采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肿瘤切除后硬脑膜缺损。本组患者肿瘤切除后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2 cm×10 cm~24 cm×21 cm,硬脑膜缺损面积为7 cm×6 cm~16 cm×14 cm;皮瓣面积为14 cm×12 cm~27 cm×24 cm,阔筋膜面积为8 cm×7 cm~17 cm×15 cm。将颞浅动脉及颞中静脉与皮瓣供血血管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第1肌皮穿支及其伴行静脉分别端端吻合。供瓣区取自体躯干中厚皮移植修复并打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皮瓣和皮片存活情况;定期随访,行头颅磁共振成像,观察颅内肿瘤是否复发和硬脑膜完整性,另观察皮瓣的外形、供瓣区是否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皮瓣和皮片均存活良好。10例患者皮瓣缝合边缘愈合;2例患者皮瓣缝合口局部窦道形成,少量脑脊液外漏,经门诊换药后痊愈。本组患者随访10~36个月,3例患者术后颅内肿瘤复发,均为肿瘤累及硬脑膜矢状窦区患者,再次切除肿瘤;所有患者硬脑膜完整,皮瓣外形较佳,供瓣区切取后未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论采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部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硬脑膜缺损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能较好修复因鳞状细胞癌侵犯切除头皮及硬脑膜形成的缺损,并为颅骨重建提供有利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微小RNA(miR)-206表达水平与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中Wnt-1和β-catenin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武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甲亢患者79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武威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于治疗期口服他巴唑10~20 mg/d;血清甲状腺激素正常后减量,维持他巴唑5~10 mg/d,持续治疗12个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206,Wnt-1、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206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0.28 ± 0.07比0.79 ± 0.15),Wnt-1和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75 ± 1.39比2.23 ± 0.65,5.83 ± 1.24比3.21 ± 0.86,P均< 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206表达水平(0.54 ± 0.13)高于治疗前,Wnt-1和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3.62 ± 1.08、4.34 ± 1.16)均低于治疗前(P均< 0.05)。甲亢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206表达水平与Wnt-1、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r = - 0.763、- 0.798,P均< 0.05)。结论甲亢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206低表达,而Wnt-1和β-catenin mRNA高表达,miR-206表达水平与Wnt-1、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Matrigel凝胶中三维培养条件下成骨效果,为牙槽突裂组织工程骨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6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实验室,取第4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ADSC),调整细胞密度为1×105/ml,分别用二维普通培养液(A组)、二维成骨诱导培养液(B组)、凝胶包裹ADSC联合成骨诱导培养液(C组)对ADSC进行培养,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细胞矿化效果,用Western印迹法和qRT-PCR检测骨钙素和骨桥蛋白的表达量。结果ADSC包裹于水凝胶中,CCK8试剂盒检测显示ADSC在三维和二维培养条件下一样,增殖稳定。ADSC在三维培养条件下茜素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二维培养环境。在Western印迹法和RT-PCR检测中发现三维培养时ADSC的成骨蛋白及mRNA的表达也高于二维培养。结论ADSC包裹于水凝胶不影响干细胞的增殖能力,而3D培养干细胞可明显增强其体外的成骨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突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