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在自然分娩产妇中应用改良保护会阴无创助产法及传统助产法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26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按助产方法将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助产方法,观察组产妇接受改良保护会阴无创助产法。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及产后出血量;比较两组产妇会阴侧切发生情况、会阴水肿发生情况及会阴裂伤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围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分娩2 d后会阴疼痛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及第二产程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时出血量及产后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会阴水肿及会阴裂伤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产妇(P<0.05);观察组围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2 d后会阴疼痛的情况轻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在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中,改良保护会阴无创助产法的效果优于传统助产法,能够减少会阴侧切,减少产妇产时出血量及产后出血量,减轻会阴损伤及会阴疼痛的程度,同时减少新生儿窒息率,保证母儿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器,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器。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辅助缝合,设为引导器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器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器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器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器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器,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器。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辅助缝合,设为引导器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器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器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器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器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