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恶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分析不同治疗手段下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的生存获益结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比分析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住院的40例手术或探查手术治疗患者(手术治疗组)和26例非手术治疗患者(非手术治疗组)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66例恶性肠梗阻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39例,中位年龄56(21~87)岁。手术治疗组出院时可经口进食的比例、可进固体食物的比例、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多于非手术治疗组(均P<0.05)。治疗后30 d内死亡患者3例,手术治疗组有1例死于术后吻合口漏伴腹腔感染、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非手术治疗组有1例死于肿瘤进展。中位随访5(1~22)个月,手术治疗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中位数为234(7~612)d,长于非手术治疗组89(6~63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手术治疗组的无再梗阻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37(7~456)d,长于非手术治疗组46(6~9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恶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肠梗阻,恶性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93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7例),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记录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结果治疗7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45/47)的高于对照组的76.08%(35/46),观察组不良反应占比12.76%(6/47),低于对照组的45.65%(21/46)。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老年抑郁症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艾司西酞普兰 认知行为治疗 老年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评估在老年病房责任制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老年患者70例,治疗时间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采用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5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n=35例)采取护理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7.14%,对照组为71.43%,(P<0.05)。结论:护理评估在老年病房责任制护理中,护理效果显著提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护理评估 老年病房 责任制护理
  • 简介:摘要:选择 100 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患者来进行分析,随机分成两个例数相同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用治疗方式不一,对照组简单实施 传统推拿,观察组采取传统推拿基础上加入 深层肌肉刺激仪治疗。 通过 对照组 和观察 组 的 各功能量表 比较发现,观察 组 的 得分 显著高于对照 组, 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果表明, 深层肌肉刺激仪 疗法对患者的疼痛、颈椎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的 康复效果良好 。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深层肌肉刺激仪 疗效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室(ICU)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抽取我院ICU病房收治的110例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ICU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ICU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护理纠纷、缺陷以及不良事件的几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ICU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有与良好的效果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风险管理 护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酸埃克替尼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21L858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Ⅳ期EGFR 21L858R突变的NSCLC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患者仅接受盐酸埃克替尼一线治疗(盐酸埃克替尼组),23例患者接受盐酸埃克替尼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盐酸埃克替尼联合阿帕替尼组)。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2019年10月1日。结果盐酸埃克替尼组与盐酸埃克替尼联合阿帕替尼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2.0%(21/40)、73.9%(17/23),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2.5%(37/40)、95.7%(22/2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15、1.000)。盐酸埃克替尼组与盐酸埃克替尼联合阿帕替尼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8.6个月与12.1个月(χ2=22.945,P<0.001)。进一步COX回归分析也显示阿帕替尼联合埃克替尼治疗较单药盐酸埃克替尼可延长患者的PFS(偏回归系数为-1.286,P<0.001)。两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2.5% (29/40)与82.6%(19/23),盐酸埃克替尼组患者无3级以上不良反应,盐酸埃克替尼联合阿帕替尼组患者有1例发生3级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总的不良反应和≥3级的不良反应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40、0.365)。结论盐酸埃克替尼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EGFR21L858R突变的NSCLC具有较好的近期效果,可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该类患者一线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盐酸埃克替尼 阿帕替尼 一线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
  •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目前,临床上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常进行手术治疗。多数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术前要对其进行气管插管,术后要将气管套留置其体内。相关的研究表明,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刺激其肺部、呼吸道等器官,致使其术后易发生肺部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不利于其术后的康复。

  • 标签: 全面护理 神经外科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预见性护理程序干预老年痴呆的效果。方法:择取老年痴呆70例,时间2019年2月~2020年2月,随机分组,分别采取预见性护理程序(观察组,35例)、常规护理(对照组,35例)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率小于对照组,护理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针对老年痴呆疾病患者予以预见性护理程序干预可加强对各类常见健康问题的控制力度,同时对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也有一定效果

  • 标签: 预见性护理程序 老年痴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固定系统(OBS)治疗复杂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应用OBS治疗的64例胫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46例,女18例;年龄22~65岁,平均44.3岁;骨折类型:闭合性粉碎性骨折或多段骨折38例,伴有不同程度皮肤软组织缺损、胫骨外露的患者2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20 d,平均13.6 d;根据骨折术后愈合时间、皮肤软组织缺损覆盖愈合情况、术后功能康复情况评估疗效。结果64例患者术后获12~50个月(平均26.3个月)随访。术后3~8个月骨折端开始有明显的骨痂形成,术后9~18个月已达骨性愈合,踝关节及膝关节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皮肤缺损患者在行固定术后3~6周达完全愈合,皮肤完全覆盖骨面。末次随访时按照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定患肢功能:优28例,良30例,中6例,优良率90.6%。结论OBS对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开放性、粉碎性、多段性等复杂胫骨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

  • 标签: 胫骨骨折 软组织损伤 外固定器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Wassel Ⅳ型拇指多指畸形的3个组织层次(three deeps, 3-DEEP)治疗策略,评估治疗策略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宁波市第六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53例155侧Wassel Ⅳ型拇指多指畸形病例,根据拇指X线片及手指外观,分为A型(均衡型,呈蟹螯状)16侧、B型(非均衡型,主拇指掌指关节偏斜小于25°)97侧和C型(非均衡型,主拇指掌指关节偏斜大于25°)42侧。将多指整形手术分解为骨关节、肌腱肌肉及皮肤软组织3个层次进行个性化设计(3-DEEP)。术后随访进行疗效评价、满意度评价,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53例患者155侧拇指均获1~6年随访,疗效评价104例为优,46例为良,5例为差,优良率为96.7%(148/153)。术后患儿的功能满意度为98.0%(150/153),外形满意度为96.7%(148/153)。其中2例术后手指指间关节屈伸活动不理想,并出现指间关节偏斜畸形,1例术后2年出现掌指关节桡侧驼峰畸形,2例切口瘢痕相对明显。结论对Wassel Ⅳ型的病例进一步的细化分类,并根据各亚型的解剖特点,针对性地设计3-DEEP治疗策略,能更好地兼顾功能与外观,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拇指 多指畸形 截骨矫形 肌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CU护士在呼吸机护理中运用依从性管理的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6例机械通气患者以及对应护理人员22名,将其均分为参照组18例机械通气患者与11名护理人员,研究组18例机械通气患者与11名护理人员。参照组实行常规管理护理模式,研究组实行依从性管理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几率以及两组护理人员依从性。结果参照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几率7(38.88%)高于研究组0(0.00%),χ2=8.6897,P=0.0032,组间差异显著;参照组护理人员依从性3(25.00%)低于研究组11(91.67%),χ2=10.9714,P=0.0009,组间差异显著。结论依从性管理可以增强护理人员依从性,提升呼吸机护理工作有效性,降低患者风险事件发生几率。

  • 标签: 依从性管理 ICU 护士 呼吸机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2018年3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7例面部大面积瘢痕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31~49岁,累及额部4例、颏颈部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行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定位后,根据面部亚单位修复原则行瘢痕切除,形成的创面面积为8 cm×6 cm~21 cm×8 cm,切取面积为9 cm×7 cm~22 cm×9 cm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记录术中探查穿支血管位置与术前定位是否相符、皮瓣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色泽、质地、外观及供区愈合情况、瘢痕形成情况、功能情况。结果7例患者术中探查穿支血管位置均与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相符。7例患者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18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周围皮肤相似,质地柔软,无明显挛缩,其中4例皮瓣外观轻度臃肿。7例患者皮瓣供区术后均愈合,无明显瘢痕增生,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较恒定,皮瓣可切取面积大,且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区隐蔽,是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 标签: 瘢痕 伤口愈合 皮肤移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面部亚单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骨斜形截骨短缩结合腕关节镜技术治疗特发性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采用尺骨斜形截骨短缩结合腕关节镜探查修复术治疗25例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资料,男14例,女11例;年龄(32.5±4.9)岁(范围,18~62岁);均为单侧病变,均合并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术中先使用腕关节镜探查TFCC损伤、月骨软化及月三角韧带损伤情况,清理增生的滑膜,修复TFCC损伤,清除月骨及三角骨剥脱的软骨,而后在尺骨中下段背侧行尺骨斜行短缩截骨内固定。分别记录手术前、后尺骨变异,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关节镜探查示25例TFCC损伤者,根据Palmer’s分型,其中ⅠB型5例、ⅡA型5例、ⅡB型7例、ⅡC型4例、ⅡD型4例。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1.9)个月(范围,12~46个月);所有患者截骨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4.0±1.9)周(范围,12~20周)。术前尺骨变异值为(3.8±1.5)mm,术后降至(-1.5±0.5)mm。术前VAS评分为(7.8±0.7)分,末次随访时降至(1.3±1.5)分;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由术前的(52.8±15.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3.0±11.2)分,其中优1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6%(24/25);握力由术前的(6.3±1.5)kg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12.3±1.9)kg。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及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0例患者出现钢板的激惹症状,拆除钢板后症状消失。结论尺骨斜形截骨短缩结合腕关节镜技术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能明显减轻腕关节疼痛,增强手部握力,改善腕关节功能,临床效果肯定。

  • 标签: 腕关节 关节镜检查 尺骨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Eaton 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12例原发性第1腕掌关节炎患者资料,均为女性患者,年龄(55±2.8)岁(范围,48~61岁);左侧拇指3例,右侧拇指9例;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及Eaton分期,Ⅱ期8例,Ⅲ期4例。术后根据第1腕掌关节成形高度指数评价第1掌骨下沉率,评价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及握力、捏力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范围,6~17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1.2±1.0)分]较术前[(6.3±1.5)分]明显降低(t=13.4,P=0.0001),DASH评分[(26.2±9.6)分]较术前[(48.9±13.0)分]明显下降(t=5.7,P=0.0001),握力[(25.5±6.8)kg]较术前[(15.0±2.9)kg]明显增高(t=7.3,P=0.0001),捏力[(3.2±0.8)kg]较术前[(2.1±0.4)kg]增高(t=3.6,P=0.0045);以上指标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第1腕掌关节成形高度指数为0.299±0.022,与术前(0.306±0.021)和术后(0.313±0.0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37,P=0.276),表明术后第1掌骨无明显下沉趋势。术后2例患者出现切口红肿,有渗出液体,考虑为关节内手术局部血肿未能完全吸收,经多次换药后红肿消退。结论对于Eaton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采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保留近端关节面,同时联合腱球填塞治疗,能有效减少第1掌骨下沉率,改善及减轻第1腕掌关节功能和疼痛,疗效显著。

  • 标签: 腕掌关节 大多角骨 骨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旋股外动脉降支(DBLCFA)和桡动脉(RA)进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预后和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阜外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依据倾向评分匹配法按1∶3选取52例应用旋股外动脉作为桥血管的患者作为DBLCFA组和156例应用桡动脉作为桥血管的患者作为RA组,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31日,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桥血管通畅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08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平均年龄(54.7±15.5)岁(40~70岁)。DBLCFA组和RA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病史和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冠心病严重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随访1年后,DBLCFA组桥血管通畅率为96.2%(50/52),生存率为98.1%(51/52),MACE发生率为5.8%(3/52);RA组桥血管通畅率为97.4%(152/156),生存率为100.0%(156/156),MACE发生率为5.1%(8/156),两组间的桥血管通畅率(χ2=0.228,P=0.632)、存活率(χ2=3.014,P=0.083)和MACE发生率(χ2=0.032,P=0.862)均无明显差别。随访3年后,DBLCFA组桥血管通畅率为90.4%(47/52),生存率为94.2%(49/52),MACE发生率为14.3%(7/52);RA组桥血管通畅率为93.6%(146/156),生存率为98.1%(153/156),MACE发生率为10.9%(17/156)。两组间的桥血管通畅率(χ2=0.598,P=0.439)、存活率(χ2=2.059,P=0.151)和MACE发生率(χ2=0.251,P=0.8616)均无明显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2.425,95%CI:1.286~4.573,P=0.006)、EuroscoreⅡ评分(HR=2.463,95%CI:1.116~5.436,P=0.026)和糖尿病(HR=3.024,95%CI:1.427~6.408,P=0.004)是影响MACE的危险因素。结论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DBLCFA作为移植血管具有较高的早中期通畅率、存活率和较低的MACE发生率,是一支良好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

  • 标签: 稳定性冠心病 旋股外动脉降支 桡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倾向评分匹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