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王朝中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科学技术哲学
- 创建时间:2009-05-15
-
出处:《西部科教论坛》 2009年第5期
-
机构:洪镇涛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误在何处呢?“简单地说,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了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洪先生还指出:“戊戌变法前后,我国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语文学科开始注意运用分析;而解放以后,引进了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语文教育就以分析教材为主了”。这种以分析教材为主的作法,实质上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洪先生的这一理论对我们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失误,无疑是全局性的指控。语文教学是不是客观存在着这个误区呢?我们只要认真分析一下自己的教学就会了解,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以下几种倾向。一、以对语文材料的详尽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领悟,这种倾向表现在教师大讲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大讲汉语知识,文化知识等上,该让学生感受的不给学生感受的机会,该让学生领悟的老师包办代替,就以小语三册最简单的课文。“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天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个人字,一会排成个一字。啊!秋天到了。“为例教此课文只要能让学生感受领悟秋天的特征:“秋天到树叶黄,叶子落下,大雁南飞,天高蓝等”而教学往往详细分析“大雁为什么要往南飞,文章分几段来写,甚至分析树叶为什么要落下”,这不就是教师的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感悟吗?二、过分注重思想内容的理解,冲淡了对语言材料的学习。许多教师认为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理解清楚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所以他们把力都使在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上,因而牵强附会地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这种致力发掘的结果,正好冲淡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起了喧宾夺主的不好效果。教材中思想性强的文章多,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单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倘若一味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也就丢掉了学习这项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象十二册《三人行》等类似的文章思想性强学生只要稍加阅读就会领悟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品质,如果教师大讲特讲红军战士的这些品质,深怕学生不能理解这“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快地向南飞”,从而尽力去为之铺垫,不就忽视了对课文内容及写法的学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