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1 mapping参数及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在诊断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及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ecurrent acute pancreatitis,RAP)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行常规胰腺MRI平扫及增强、T1 mapping检查的患者,纳入AP患者40例及正常对照组22例。其中AP患者根据胰腺炎发作次数分为初次AP发作(singl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及RAP组。分别测量所有患者增强扫描前后的胰腺实质的T1 mapping参数(T1pre pancreas及T1post pancreas)及同层面腹主动脉T1值(T1pre blood及T1post blood),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胰腺实质强化率(pancreatic enhancement ratio,PER)及ECV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SAP组及RAP组、AP组及正常组两两组间T1 mapping参数及ECV的比较。结果AP组的T1pre pancreas、T1post pancreas、PER及ECV参数值[分别为(1145.20±25.90) ms、(473.50±13.20) ms、0.65±0.00、0.39±0.0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相应值[分别为(802.20±12.20) ms、(434.60±8.40) ms、0.38±0.00、0.28±0.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AP组与RAP组间,仅有ECV值(0.35±0.20及0.41±0.10)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2。结论T1 mapping参数和细胞外容积分数可有效鉴别AP及RA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白细胞趋化因子2型淀粉样变性(leukocyte chemotactic factor 2 amyloidosis,ALECT2)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01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白求恩医院经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ALECT2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其他肾脏疾病分为单纯ALECT2组和ALECT2合并其他肾脏病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表现的差异。用光镜、免疫荧光及免疫电镜等方法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质谱分析法分析肾组织淀粉样沉积物质的成分;基因测序法分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趋化因子2(leukocyte chemotactic factor 2,LECT2)基因序列。结果16例ALECT2患者入选本研究,9例合并其他肾脏病。患者发病年龄(65.00±8.45)岁,男女比例为7∶9,汉族15例,其中8例患者为山西省籍。15例患者有蛋白尿,中位尿蛋白量为2.16(1.07,4.72)g/24 h;5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1例有肾功能不全;12例有镜下血尿。1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6例合并糖尿病。与单纯ALECT2组相比,合并其他肾脏病组患者肾病综合征占比较高(5/9比0/7,P=0.034)。肾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6例患者肾皮质间质均有淀粉样物质沉积,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多数患者伴有肾小球(12/16)、小动脉壁(14/16)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呈强阳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ECT2阳性。淀粉样物质沉积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其他肾脏病组患者的肾小球淀粉样物质沉积和肾脏淀粉样物质总沉积评分显著低于单纯ALECT2组(均P<0.05)。16例患者电镜下见直径8~12 nm无分支的细纤维结构无序分布。8例患者肾组织质谱分析检测到LECT2肽段,7例患者基因检测显示LECT2存在纯合子G等位基因。13例完整随访资料结果显示,2例死亡,1例肾活检时已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其余大部分患者(8/10)肾功能进展缓慢。结论肾脏ALECT2患者临床表现以蛋白尿为主,肾功能不全、血尿及合并其他肾脏病的发生率高。肾组织病理改变特征为淀粉样物质主要沉积于肾皮质间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葡萄糖对滋养层细胞系HTR8/SVneo细胞Akt2基因甲基化和mRNA水平的影响及早孕期外周血Akt2 mRNA水平与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1)构建GDM孕妇子宫内高血糖环境细胞模型,按培养液的葡萄糖浓度分为2.5、5.0、10.0、25.0、40.0 mmol/L 5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Akt2 mRNA水平,质谱检测Akt2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2)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60例孕妇的早孕期外周血,根据其孕前BMI及有无GDM分为4组:超重非GDM组、超重GDM组、肥胖非GDM组和肥胖GDM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组孕妇早孕期外周血中Akt2 mRNA水平。结果(1)随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升高,Akt2 mRNA水平显著升高,呈浓度依赖性(P均<0.05)。与25.0 mmol/L组相比,5.0 mmol/L组Akt2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位点胞嘧啶-磷酸-鸟嘌呤二核苷酸(CpG)10、CpG23、CpG24.5,2.5 mmol/L组Akt2基因启动子区域CpG23、CpG24.5位点,10.0 mmol/L组Akt2基因启动子区域CpG10位点,均出现显著的甲基化水平的改变(P均<0.05);与5.0 mmol/L组相比,40.0 mmol/L组Akt2基因启动子区域CpG10位点出现显著的甲基化水平的改变(P<0.05)。(2)与超重非GDM组[1.04(0.90~1.26)]比较,超重GDM组[2.10(1.85~2.28)]和肥胖GDM组[1.68(0.82~2.43)]Akt2 mRNA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肥胖GDM组[1.68(0.82~2.43)]比较,超重GDM组[2.10(1.85~2.28)]Akt2 mRNA水平较高,肥胖非GDM组[1.00(0.71~2.17)]Akt2 mRNA水平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葡萄糖可能通过改变Akt2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从而影响Akt2 mRNA水平,且这种变化可能在GDM孕妇的早孕期已经出现,特别是在孕前BMI较低的孕妇中。
简介:摘要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Nek2B与β-catenin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GEO2R在线工具、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KEGG生物途径富集分析]筛选TNBC基因芯片集数据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运用Western blot及即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Nek2B、β-catenin在TNBC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80例TNBC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ek2B在TNBC肿瘤组织芯片的表达,分析其与TNBC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生信分析2个TNBC肿瘤的cDNA芯片集(GSE38959和GSE27447),初筛共得到99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其中13个共同DEG,生物途径分析结果显示共同DEG与Wnt/β-catenin通路有密切联系,其中Nek2的表达差异最大,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Western blot和qRT-PCR结果提示在同一种TNBC细胞系中,Nek2B与β-catenin的表达强度一致;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TNBC肿瘤组织中,Nek2B的高表达与高组织学分级(G3;84.3%比37.9%,P<0.001),淋巴结转移(76.7%比54.1%,P=0.032)和高Ki-67阳性指数(78.6%比52.6%,P=0.007)以及β-catenin阳性表达(72.5%比27.3%,P=0.018)相关。结论Nek2B高表达与TNBC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在TNBC组织与细胞中,Nek2B的表达与β-catenin呈正相关性,提示Nek2B可能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TNBC的发生与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对2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SH)家系进行家系调查并基因检测。方法收集2家系DSH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同时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和10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标本,应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基因突变,再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例1男,双手背、足背5岁时出现散在粟粒大小色素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母亲有类似表现。患者及母亲ADAR基因5号外显子检测到1个新的c.1970dupT(p.F657fs)杂合移码突变,父亲未检测到该突变。例2男,面颈部、腰背部、臀部、双下肢及双手足背夹杂分布米粒至黄豆大小褐色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父亲有类似表现,患者及父亲ADAR基因7号外显子检测到1个已知c.2433_2434delAG(p.T811fs)杂合移码突变,母亲未检测到该突变。无亲缘关系的100例健康对照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本研究在DSH患者中检测到1个新的ADAR突变位点c.1970du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