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9岁,社会性别男性。主因“阴茎短小”就诊。检查发现,阴茎牵长2 cm,右侧阴囊空虚,右侧腹股沟可触及直径约2 cm质软包块。盆腔超声检查显示无缪勒管结构,右侧腹股沟隐睾,肾上腺大小正常。基因检测显示,SRD5A2基因存在c.680G>A (p.R227Q)纯合子突变,其父亲SRD5A2基因c.680G>A(p.R227Q)杂合突变,母亲SRD5A2基因c.680G>A(p.R227Q)杂合突变。综合文献报道的5α-还原酶-2型缺陷症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临床表现、性别分配及基因特点进行总结。

  • 标签: 5α-还原酶-2型缺陷症 SRD5A2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帕金森是常见于中老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治疗策略旨在减轻症状和减缓疾病的进展。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基因传递应用包括神经生物学研究、疾病模型和基因治疗。AAV作为神经示踪剂可用于探索基底节环路,为帕金森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AAV载体编码的治疗基因,为帕金森的治疗带来了广阔前景。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AAV用于帕金森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何更好地利用AAV治疗帕金森,又能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成为未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 标签: 腺相关病毒 帕金森病 基底节环路 神经示踪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CB-MNCs)治疗帕金森(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经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移植hUCB-MNCs治疗的31例PD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采用统一帕金森评估量表(UPDRS)第Ⅱ部分、第Ⅲ部分和帕金森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OI)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记录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治疗前后多个时间点的评分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进行比较,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6、12个月UPDRS Ⅱ评分[(17.75±6.81)分比(13.67±5.62)分、(12.54±4.39)分、(10.41±4.31)分]均降低;治疗后3、6、12个月UPDRS Ⅲ评分[(28.53±14.75)分比(21.65±10.11)分、(19.37±9.26)分、(16.12±7.44)分]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12个月NMSS评分[(58.94±35.74)分比(50.27±31.06)分、(41.38±28.25)分、(38.42±25.73)分、(36.15±24.56)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SOI评分亦有相同变化趋势。(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12个月LED[(629.57±205.33)mg/d比(435.54±160.62)mg/d、(300.71±135.83) mg/ 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经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移植hUCB-MNCs治疗能改善PD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

  • 标签: 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 脐血单个核细胞 帕金森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强化热疗辅助小剂量顺铂化疗联合放疗对局部晚期非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分别采用小剂量顺铂联合放疗和在此基础上加用强化热疗辅助治疗;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治疗前后卡氏(KPS)评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D聚体(D-D)]、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21-1(CYFRA21-1)]水平及毒副作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DCR显著高于对照组(86.54%比69.23%,χ2=8.24,P<0.05);观察组中位OS和中位PFS均显著长于对照组(11.9个月比8.3个月,7.5个月比4.7个月,t=2.56、3.0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75.49±8.94)分比(68.65±7.06)分;(75.49±8.94)分比(62.23±6.34)分,t=2.78、5.1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t=3.14、2.67、3.59、7.31、4.89、4.02、4.70、9.21,2.44、2.60、3.20、3.15、3.78、4.06,均P<0.05);两组毒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热疗辅助小剂量顺铂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增加生存获益,提高生存质量,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安全性值得认可。

  • 标签: 肺肿瘤 透热疗法 放射疗法 顺铂
  • 简介:摘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能有效控制HIV感染,但仍无法完全清除人体内的HIV。鉴于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在HIV感染靶细胞中的作用,可将基因编辑技术运用于修饰CCR5基因,包括锌指核酸酶(ZF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as9系统等,从而实现艾滋的"功能性治愈"。此外,修饰CCR5基因的基因编辑技术与干细胞移植的结合为艾滋的治愈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CR5 基因编辑 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糖尿肾病患者应用知柏地黄丸 + 厄贝沙坦的疗效。 方法 68 例糖尿肾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数字表随机分组,对照组、研究组各 34 例,前者应用厄贝沙坦治疗,后者应用知柏地黄丸 + 厄贝沙坦治疗,对比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 94.12% 比对照组 76.47% 高( P < 0.05 ),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8.82% 、 11.76% 比较 , 无 统计学 差异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糖尿视网膜病变(DR)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1 304例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均进行眼底检查。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DR组与非DR(NDR)组,分析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NDR组相比,DR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单因素分析显示,在女性中总胆红素与DR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DR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在男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的发生呈负相关(P<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平滑曲线拟合显示在女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发生风险呈U型关系;在男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在男性中,总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DR的发生风险降低8%(OR=0.92,95%CI 0.88~0.98, P<0.01);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DR的发生风险降低9%(OR=0.91,95%CI 0.84~0.96, P<0.01)。在女性中,当总胆红素<12.8 μmol/L时,总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DR发生风险降低17%(OR=0.83,95%CI 0.72~0.95, P<0.01);当总胆红素≥12.8 μmol/L时,每增加1 μmol/L,DR发生风险增加10%(OR=1.10,95%CI 1.01~1.20, P<0.05)。当间接胆红素<9.8 μmol/L时,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DR发生风险降低20%(OR=0.80,95%CI 0.68~0.94, P<0.01);当间接胆红素≥9.8 μmol/L时,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DR发生风险增加13%(OR=1.13,95%CI 1.01~1.25, P<0.05)。结论在2型糖尿女性患者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患病风险存在U型关系,在男性患者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患病风险呈负相关关系,直接胆红素与DR患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胆红素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新的靶向CD123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为CD123阳性白血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参考。方法通过单克隆筛选技术获得能稳定分泌CD123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6E11,将杂交瘤细胞扩增后腹腔注射至Balb/c小鼠腹腔内,收集腹水并处理、纯化得到单克隆抗体,测定抗体效价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验证;RT-PCR法获得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序列,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一种新的靶向CD123嵌合抗原受体,包装病毒后感染T细胞制备CD123 CAR-T细胞,通过功能实验初步探讨6E11 CAR-T细胞体外抗白血的能力。结果①获得1株稳定分泌抗人CD123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6E11并获得其可变区序列。②6E11单克隆抗体对CD123蛋白亲和性高,解离常数(Kd值)为2.10 nmol/L,特异性识别CD123阳性细胞且与CD123阴性细胞无交叉反应。③成功构建了CD123 CAR慢病毒载体,感染T细胞后获得了靶向CD123的CAR-T细胞(6E11 CAR-T),感染效率大于60%。④6E11 CAR-T能明显杀伤CD123阳性靶细胞MV4-11,效靶比1∶1时6E11 CAR-T细胞对MV4-11细胞的杀伤比例明显高于Vecor-T细胞[(98.60±1.20)%对(20.28±6.74)%,P<0.001],但对CD123阴性靶细胞K562没有明显杀伤作用。⑤MV4-11细胞可以显著激活6E11 CAR-T,但对Vecor-T细胞无明显激活作用[(26.33±3.30)%对(1.17±0.06)%,P<0.001]。⑥6E11 CAR-T与MV4-11细胞共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Vecor-T组[IL-2:(92.90±1.51)pg/ml对(6.05±3.41)pg/ml,P<0.001;TNF-α:(1 407.20±91.95)pg/ml对(7.86±0.85)pg/ml,P<0.001;IFN-γ:(5 614.60±170.17)pg/ml对(8.42±2.70)pg/ml,P<0.001],但与K562细胞共培养后,两组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⑦6E11 CAR-T在与CD123阳性急性髓系白血(AML)原代细胞共培养过程中被显著激活,且能有效杀伤原代AML细胞。结论杂交瘤细胞株6E11能稳定分泌高效特异的抗人CD123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表达人CD123的细胞,也能应用在靶向人CD123蛋白的肿瘤免疫治疗中,以6E11 Ig可变区序列为抗原识别区的CD123 CAR-T细胞,具有明确的体外抗白血活性,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白血病 髓系 急性 CD123 嵌合抗原受体 抗原识别区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CD19异构体对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治疗的反应,进一步探讨BiTE治疗无效的相关机制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通过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1例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B-ALL)患者BiTE治疗前后CD19异构体mRNA表达量的情况,Sanger测序对相应的异构体序列进行分析,流式细胞术及转录组测序分析治疗前后谱系特异性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患者初诊时即存在2号外显子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BiTE治疗后患者未缓解,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D19抗原表达转阴,但2号外显子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量并无增加,且细胞表型及转录组测序均未见谱系转化的发生。外显子可变剪接引起的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及谱系转化并非该患者CD19抗原表位缺失的机制。该例患者在疾病进展退出BiTE治疗组之后,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医院自主研发的CD22及CD19 CAR-T序贯治疗后完全缓解。结论该例患者CD19抗原-缺失导致BiTE治疗无效,其缺失并非由可变剪接或谱系转换所致,更换为CD22、CD19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有效。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 表位缺失 异构体 C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