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参数对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预测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以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为主诉、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的患儿111例为VVS组;收集同期在该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111名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和U检验比较两组间血细胞参数,利用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VVS发病的独立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细胞参数对诊断VVS的预测价值。结果VVS组与对照组性别构成比一致(男女均为51比60例),VVS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11.0(8.0,12.5)比8.0(7.0,11.0)岁,Z=4.39,P<0.001]。VVS组白细胞计数(WBC)[6.0(5.3,7.1)×109比8.6(6.7,10.1)×109/L,Z=-7.96,P<0.001]、淋巴细胞计数(LY)[2.3(1.9,2.7)×109比4.0(2.8,6.3)×109/L,Z=-8.49,P<0.001]和淋巴细胞比值[0.39(0.33,0.44)比 0.52(0.37,0.69),Z=-5.59,P<0.001]、单核细胞计数[0.3(0.3,0.4)×109比0.4(0.3,0.6)×109/L,Z=-6.19,P<0.001]、嗜酸粒细胞计数[0.1(0.1,0.2)×109比0.2(0.2,0.4)×109/L,Z=-5.75,P<0.00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8±12)比(333±11)g/L,t=-3.27,P<0.001]、血小板计数[263(235,313)×109比341(295,409)×109/L,Z=-2.69,P<0.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中性粒细胞比值[0.53(0.48,0.58)比0.37(0.22,0.54),Z=5.86,P<0.001]、红细胞压积(0.39±0.04比0.37±0.04,t=2.75,P=0.006)、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5(82,88)比 81(78,84)fl,Z=5.56,P<0.00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8(27,29)比 27(26,28)pg,Z=3.39,P=0.00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39(37,41)比 37(36,40)fl,Z=4.02,P<0.001]和平均血小板体积[11(10,11)比10(9,11)fl,Z=2.81,P=0.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校准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LY(OR=0.42,95%CI 0.29~0.62,P<0.001)、WBC(OR=0.75,95%CI 0.59~0.95,P=0.015)、MCHC(OR=0.94,95%CI 0.91~0.97,P<0.001)与VVS呈显著负相关,而MCV与VVS呈显著正相关(OR=1.08,95%CI 1.01~1.15,P=0.021)。ROC曲线显示联合运用LY、WBC、MCV和MCHC对VVS诊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8,灵敏度0.80,特异度0.83,约登指数0.63。结论VVS患儿血细胞相关参数发生变化;在临床以晕厥或晕厥先兆为表现的患儿中,LY、WBC、MCHC、MCV指标联合预测可以作为辅助VVS的诊断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VVS-CI)儿童心率变异性(HRV)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诊断为VVS-CI的34例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分为偏瘦组(BMI≤18.4 kg/m2,n=19)和正常组(BMI 18.5~23.9 kg/m2,n=15)。对24 h动态心电图HRV进行分析。HRV分析采用线性分析法,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和pNN50,频域指标总功率(TP)、超低频功率(ULF)、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和LF/HF。结果偏瘦组与正常组比较SDNN、SDANN和rMS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N50升高(P<0.05)。两组间TP、ULF、LF、HF和LF/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瘦组较正常组VLF降低(P<0.05)。偏瘦组、正常组不同性别之间时域指标、频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瘦组<12岁较≥12岁SDNN、SDANN、LF升高(P<0.05),rMSSD、pNN50、TP、ULF、VLF、HF和LF/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12岁较≥12岁ULF升高、LF降低(P<0.05),SDNN、SDANN、rMSSD、pNN50、TP、VLF、HF和LF/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BMI与正常BMI的VVS-CI儿童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同,引起HRV存在差异。相同BMI<12岁与≥12岁儿童之间HRV也存在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VVS-CI)儿童心率变异性(HRV)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诊断为VVS-CI的34例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分为偏瘦组(BMI≤18.4 kg/m2,n=19)和正常组(BMI 18.5~23.9 kg/m2,n=15)。对24 h动态心电图HRV进行分析。HRV分析采用线性分析法,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和pNN50,频域指标总功率(TP)、超低频功率(ULF)、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和LF/HF。结果偏瘦组与正常组比较SDNN、SDANN和rMS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N50升高(P<0.05)。两组间TP、ULF、LF、HF和LF/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瘦组较正常组VLF降低(P<0.05)。偏瘦组、正常组不同性别之间时域指标、频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瘦组<12岁较≥12岁SDNN、SDANN、LF升高(P<0.05),rMSSD、pNN50、TP、ULF、VLF、HF和LF/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12岁较≥12岁ULF升高、LF降低(P<0.05),SDNN、SDANN、rMSSD、pNN50、TP、VLF、HF和LF/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BMI与正常BMI的VVS-CI儿童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同,引起HRV存在差异。相同BMI<12岁与≥12岁儿童之间HRV也存在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VVS-CI)反应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9月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诊断为VVS-CI的56例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身长、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为低BMI组(35例)和正常BMI组(21例)。比较2组间基础心率、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反应时心率、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阳性反应时间、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SNHUT)阳性反应时间。对BMI与阳性反应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间年龄、性别、病程、晕厥频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基础心率、阳性反应时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8.5±15.3)次/min比(72.8±8.7)次/min,t=1.223,P=0.230;(44.0±13.9)次/min比(47.0±10.0)次/min;t=-0.664,P=0.511]。低BMI组较正常BMI组BHUT阳性反应患儿/SNHUT阳性反应患儿比率增高(27/8例比9/12例,χ2 =4.839,P=0.027)、BHUT阳性反应时间短[(13.1±4.6) min比(23.7±9.5) min,t=-2.691,P=0.023]。2组间SNHUT阳性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BMI与BHUT阳性反应时间具有相关性(r=0.750,P=0.005)。正常BMI与BHUT阳性反应时间无相关性(r=0.316,P=0.217)。低BMI和正常BMI与SNHUT阳性反应时间均无相关性(r=0.177,P=0.431;r=0.021,P=0.940)。结论低BMI与儿童VVS-CI的BHUT阳性反应时间呈正相关。低BMI儿童出现心脏抑制反应的时间较正常BMI儿童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对儿童及青少年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cardioinhibitory vasovagal syncope,VVS-CI)的诊断效能及预后估测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20年1月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首次就诊或住院、明确诊断为VVS-CI的儿童及青少年80例为VVS-CI组,匹配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及青少年8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基础状态下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结果(1)两组比较:VVS-CI组较对照组心率降低(P<0.05),最大QT间期(maximum QT interval,QTmax)、最小QT间期(minimum QT interval,QTmin)、QTd、校正最大QT间期(corrected maximum QT interval,QTcmax)、校正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 QT interval dispersion,QTcd)延长(P<0.05)。随访84(45,127)d,无反应组较有反应组QTmax、QTd、QTcmax、校正最小QT间期(corrected minimum QT interval,QTcmin)、QTcd延长(P<0.05)。(2)诊断效能:QTmax、QTmin、QTd、QTcmax、QTc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有诊断价值(P<0.001)。QTd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大(0.914),最佳截断值为28.50 ms,诊断VVS-CI的敏感度为86.30%,特异度为84.95%。(3)预后估测价值:QTmax、QTd、QTcmax、QTcmin、QTc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预后有估测价值(P<0.05或0.01)。QTd的AUC最大(0.906),最佳截断值为34.50 ms,预测对VVS-CI干预有反应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82.35%。结论心电图QT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的诊断及预后有较好的估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临床治疗ORN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9年3月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实施下颌骨ORN手术的病例104例[男性77例,女性27例,年龄(55.5±10.2)岁]。收集患者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原发肿瘤、放疗间隔时间、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重点关注下颌骨ORN手术治疗引起的并发症,并对实施显微外科重建的ORN病例(34例)及同一时期内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病例(4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和处理方法。结果104例下颌骨ORN手术病例中,实施下颌骨节段性切除伴同期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34例(32.7%),下颌骨节段性切除不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17例(16.3%),下颌骨边缘性切除53例(51.0%),同期因口腔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430例。34例下颌骨节段性切除伴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的ORN病例中,术后颌面部局部创口感染13例(38.2%),肺部感染6例(17.6%),静脉血栓2例(5.9%),吻合动脉破裂3例(8.8%),血管危象5例(14.7%),抑郁自杀死亡1例。430例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皮瓣移植病例中,术后颌面部局部创口感染25例(5.8%),肺部感染29例(6.7%),血管危象12例(2.8%),术区吻合动脉破裂1例(0.2%),无深静脉血栓及抑郁自杀病例。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术后局部感染、肺部感染、血管危象、动脉破裂出血、深静脉栓塞等发生率显著低于下颌骨ORN行血管化游离皮瓣移植手术的病例(P<0.05)。结论下颌骨ORN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的病例,部分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术者对术中及术后可能遇到的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方法应有充分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对儿童及青少年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cardioinhibitory vasovagal syncope,VVS-CI)的诊断效能及预后估测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20年1月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首次就诊或住院、明确诊断为VVS-CI的儿童及青少年80例为VVS-CI组,匹配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及青少年8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基础状态下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结果(1)两组比较:VVS-CI组较对照组心率降低(P<0.05),最大QT间期(maximum QT interval,QTmax)、最小QT间期(minimum QT interval,QTmin)、QTd、校正最大QT间期(corrected maximum QT interval,QTcmax)、校正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 QT interval dispersion,QTcd)延长(P<0.05)。随访84(45,127)d,无反应组较有反应组QTmax、QTd、QTcmax、校正最小QT间期(corrected minimum QT interval,QTcmin)、QTcd延长(P<0.05)。(2)诊断效能:QTmax、QTmin、QTd、QTcmax、QTc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有诊断价值(P<0.001)。QTd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大(0.914),最佳截断值为28.50 ms,诊断VVS-CI的敏感度为86.30%,特异度为84.95%。(3)预后估测价值:QTmax、QTd、QTcmax、QTcmin、QTc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预后有估测价值(P<0.05或0.01)。QTd的AUC最大(0.906),最佳截断值为34.50 ms,预测对VVS-CI干预有反应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82.35%。结论心电图QT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的诊断及预后有较好的估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腺占位患者胰周血管解剖变异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阜阳市人民医院诊断为胰腺占位并完成上腹部增强CT扫描的98例患者资料。最终入组94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8例,年龄(61.2±7.2)岁。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腹部脏器及血管,分析胰周血管解剖变异,包括腹腔干、肝动脉系统、门静脉系统、胰背动脉。结果腹腔干血管三维重建率为100.0%(94/94)。60例异常腹腔干分别为:肝脾干型5例(5.3%)、胃脾干型1例(1.1%)、肝胃脾肠系膜干型3例(3.2%)、肝胃脾肝左干型17例(18.1%),腹腔干发出1支或多支膈下动脉34例(36.2%)。肝动脉系统MichelsⅠ型69例(73.4%)、Ⅲ型2例(2.1%)、Ⅴ型1例(1.1%)、Ⅷ型2例(2.1%)、Ⅸ型1例(1.1%),不属于Michels分型的包含腹腔干发出副肝左动脉17例(18.1%),副肝左动脉由胃左动脉发出合并肝左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1例(1.1%),副肝右动脉由腹腔干发出合并肝固有动脉发出肝右前动脉联合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肝右后动脉1例(1.1%)。异常走行胰背动脉3例。38例(40.4%)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4例(4.3%)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连接处。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有助于确定胰周血管变异情况,对胰腺占位患者术前精准评估及指导手术具有一定意义。
简介:摘要信息技术时代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现代人力资源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技能,同时,掌握各类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日益受到企业与用人单位的青睐。作为中职教师,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的教学,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不重视教学方法,结果导致了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着重探讨如何提高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例AI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诊断1型AIP,1例诊断2型AIP。15例患者结合影像学、血清学、胰腺外器官病变确诊,5例经术后组织病理检查证实。13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初始治疗,5例手术患者术后未行激素治疗,1例患者予以临床观察,1例患者拒绝治疗。17例患者获得随访,11例接受激素治疗患者相关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血清IgG4降低,影像学表现均有好转。5例患者停药后未复发。6例患者予以小剂量激素维持治疗,其中3例患者停药后黄疸复现,1例患者停药后胰腺病变复发,2例患者减量后监测血清IgG4再次升高。1例手术患者于术后2个月反复消化道出血死亡,另4例手术患者及1例临床观察患者情况良好。结论AIP应综合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尤其是局灶性病变应与胰腺癌鉴别,以避免误诊及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肋骨骨折是胸部创伤中最常见的损伤,既往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高达50%的患者,尤其是合并连枷胸者,会出现慢性疼痛或胸壁畸形,超过30%的人会遗留长期残疾,而且往往无法重返全职工作。虽然肋骨骨折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救治结局,但普遍存在治疗不规范、疗效差异大等问题。国内外专家共识着重于整体治疗决策和方案的指导,国外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缺少近几年肋骨骨折手术治疗进展。为此,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组织全国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性与实用性,制订了《创伤性肋骨骨折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对创伤性肋骨骨折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固定部位选择、内固定方式和材料选择及肋骨骨折常见合并损伤的处理等7个方面提出建议,为创伤性肋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