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同时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研究组(n=20)。两组均进行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治疗,其中诱发主动运动训练时,对照组健侧上肢及手被束缚,而研究组健侧上肢及手进行和患侧相同的镜像性运动。治疗持续4周。两组训练前后患侧各测评1次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UEFT),将得分提高值看作评价患侧上肢功能改善情况的标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侧UEF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8,P=0.489)。治疗后,两组患儿患侧UEFT评分均显著提高(对照组t=1.729,P=0.049)、(研究组t=2.101,P=0.041),且研究组得分提高更为显著(t=1.833,P=0.043)。结论OT治疗中诱发主动运动训练时,与限制健侧肢体活动相比,进行双侧同时训练能更好地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

  • 标签: 儿童 双侧训练 脑性瘫痪 痉挛型偏瘫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河北省非高碘地区8 ~ 10岁儿童和孕妇碘营养水平,为碘缺乏病防治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方法2018年对河北省162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进行碘营养分析,每个监测县按东、西、南、北、中划分5个抽样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抽取1所小学,每所小学抽取8 ~ 10岁非寄宿学生40人。每个监测县在所抽取的5个乡镇/街道中各抽取20名孕妇,儿童和孕妇均采集家中食用盐盐样和一次随机尿样检测盐碘和尿碘。盐碘含量检测采用《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碘的测定》(GB/T 13025.7-2012),川盐及其他强化食用盐采用仲裁法。尿碘含量检测采用《尿中碘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107-2006)。结果162个县共采集儿童家中食用盐盐样31 883份,其中碘盐28 539份,合格碘盐26 456份。人口标化后碘盐覆盖率为88.36%,合格碘盐食用率为81.03%。共采集儿童尿样31 883份,尿碘中位数为193.13 μg/L;尿碘中位数< 100 μg/L的县有1个,尿碘中位数在100 ~ 299 μg/L的县有150个。共采集孕妇家中食用盐15 572份,其中碘盐份数为14 260份,合格碘盐份数为13 363份。人口标化后碘盐覆盖率为90.10%,合格碘盐食用率为83.54%。共采集孕妇尿样15 569份,尿碘中位数为164.86 μg/L,尿碘中位数< 150 μg/L的县有67个。结论河北省儿童和孕妇的碘营养在省级水平是适宜的,但部分县儿童和孕妇有碘营养不足风险,今后碘缺乏病防治重点应该放在特需人群的碘营养监测上。

  • 标签: 缺乏症 儿童 孕妇 尿 盐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红外热成像的指导下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与只进行针刺治疗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P)的临床疗效差别,为儿童BP个体化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的BP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推拿结合针刺组(37例)和针刺组(35例)。针刺组患儿行针刺治疗;推拿结合针刺组患儿在每个疗程首日接受红外热成像检查面部温度,将每个患儿面部进一步细分为额、面颊和下颌部3个区域,分别检测这个3个区域的温度,对患侧比健侧温度低、温度高和温差接近的区域分别应用擦法、轻叩法和一指禅推法,推拿后进行与针刺组相同的针刺治疗。两组患儿均每天治疗1次,5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和每一疗程结束后两组患儿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分析,对每个患儿在额、面颊和下颌部应用的推拿手法频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第3疗程结束后House-Brackmann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χ2=31.01、56.41,P<0.01)。治疗前、第1疗程和第2疗程两组患儿House-Brackmann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8.49、6.79,P>0.05),而第3疗程结束后推拿结合针刺组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较针刺组显著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P<0.05)。两组患儿Portmann评分在每个疗程结束后均较治疗前好转(F=9.68、22.54;P<0.01)且推拿结合针刺组[(13.97±4.58)分]比针刺组[(10.97±5.40)分]面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t=2.55,P=0.01),推拿结合针刺组总显效率为51.35%(19/37)明显高于针刺组20.00%(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79,P<0.05)。在第1疗程和第3疗程中额、面颊、下颌3种手法应用频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1.23、13.33,P<0.05),在同一区域的对比中,面颊和下颌部在3个疗程中应用的推拿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1.26、21.35,P<0.01)。结论在BP疾病进程中,根据红外线热成像指导麻痹不同区域采取个体化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更有利于病情改善。

  • 标签: 面神经麻痹 儿童 推拿 红外热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红外热成像的指导下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与只进行针刺治疗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P)的临床疗效差别,为儿童BP个体化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的BP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推拿结合针刺组(37例)和针刺组(35例)。针刺组患儿行针刺治疗;推拿结合针刺组患儿在每个疗程首日接受红外热成像检查面部温度,将每个患儿面部进一步细分为额、面颊和下颌部3个区域,分别检测这个3个区域的温度,对患侧比健侧温度低、温度高和温差接近的区域分别应用擦法、轻叩法和一指禅推法,推拿后进行与针刺组相同的针刺治疗。两组患儿均每天治疗1次,5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和每一疗程结束后两组患儿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分析,对每个患儿在额、面颊和下颌部应用的推拿手法频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第3疗程结束后House-Brackmann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χ2=31.01、56.41,P<0.01)。治疗前、第1疗程和第2疗程两组患儿House-Brackmann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8.49、6.79,P>0.05),而第3疗程结束后推拿结合针刺组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较针刺组显著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P<0.05)。两组患儿Portmann评分在每个疗程结束后均较治疗前好转(F=9.68、22.54;P<0.01)且推拿结合针刺组[(13.97±4.58)分]比针刺组[(10.97±5.40)分]面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t=2.55,P=0.01),推拿结合针刺组总显效率为51.35%(19/37)明显高于针刺组20.00%(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79,P<0.05)。在第1疗程和第3疗程中额、面颊、下颌3种手法应用频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1.23、13.33,P<0.05),在同一区域的对比中,面颊和下颌部在3个疗程中应用的推拿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1.26、21.35,P<0.01)。结论在BP疾病进程中,根据红外线热成像指导麻痹不同区域采取个体化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更有利于病情改善。

  • 标签: 面神经麻痹 儿童 推拿 红外热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基于ICF-CY的适应性韵律体操活动对低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5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共计60名低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划分方式将其划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人数各30例。其中,对照组的儿童接受常规的治疗干预,而观察组的儿童接受基于ICF-CY的适应性韵律体操活动干预。对比分析两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预后的ASD发育水平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接受了基于ICF-CY的适应性韵律体操活动干预的观察组儿童的预后ASD发育水平评分显著更高于单纯接受药物干预治疗的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的P值低于0.05,因此两组儿童的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且相较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儿童而言,接受了基于ICF-CY的适应性韵律体操活动干预的观察组儿童的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比较差异的P值低于0.05,因此两组儿童的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对于低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应用基于ICF-CY的适应性韵律体操指导可由使患儿的言语行为、精细动作等发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功能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低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 ICF-CY 适应性韵律体操活动 生活质量 发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