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缓解期间发生继发性白血病的潜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APL患者在疾病发展不同时期的诊疗经过,结合相关文献讨论其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结果1例t(15;17)(q22;q21)的APL患者经诱导化疗后缓解期持续3年余,复发时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t(8;21)(q22;q22)染色体异常及NRAS基因突变,提示该患者复发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部分分化型。结论APL患者缓解后发生继发性白血病临床比较罕见,可能与药物毒性诱导克隆改变和"劣势克隆"扩增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一步阐明DNMT3A基因突变在非M3型AML患者预后中的意义及其影响AML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语言3.5.1版本RTCGAToolbox包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180例非M3型AML患者临床及突变信息,数据为开放性数据。将患者按照突变状态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无事件生存期以及总体生存期有无差别。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运用Log-rank检验进行<60岁和≥60岁患者、DNMT3A突变组及野生组患者生存率的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DNMT3A突变和其伴随突变及年龄分层等因素对患者总体生存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非M3型AML患者180例,DNMT3A突变组与野生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发现突变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野生组(Z=-2.606,P=0.009),且DNMT3A突变多见于中危患者。值得注意的是,DNMT3A突变常伴随FLT3(P=0.025)、NPM1(P<0.001)、IDH1(P=0.002)突变的发生,且DNMT3Awt/FLT3wt组无事件生存期显著高于DNMT3Amut/FLT3mut组(11.00个月vs 6.15个月,P=0.005),而与DNMT3Amut/FLT3wt、DNMT3Awt/FLT3mut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是AM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2.974,95%CI:1.966~4.500,P<0.001);另外,DNMT3A R882突变是AM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HR=1.937,95%CI:1.179~3.182,P=0.009)。结论高龄(≥60岁)和DNMT3A R882突变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DNMT3Amut/FLT3mut亚型与DNMT3Awt/FLT3wt、DNMT3Amut/FLT3wt、DNMT3Awt/FLT3mut相比,临床预后更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ASXL2基因的突变情况,以及伴ASXL2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21年3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45例初发RUNX1-RUNX1T1阳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anger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情况。根据有无ASXL2基因突变将患者分为突变组及未突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45例RUNX1-RUNX1T1阳性的初发AML患者,检出c-kit突变59例(40.7%)、ASXL2突变30例(20.7%)、N/KRAS突变23例(15.9%)、FLT3突变18例(12.4%)、ASXL1突变17例(11.7%)、TET2突变16例(11.0%)、NPM1突变8例(5.5%)、DNMT3A突变3例(2.1%)。30例ASXL2基因突变患者中共检出18个突变位点,包括5个点突变和13个移码突变,分别分布在第12、13号外显子。30例伴ASXL2突变患者初诊时乳酸脱氢酶(LDH)低于ASXL2未突变患者(Z=2.34,P=0.020),凝血酶原时间(PT)高于未突变患者(Z=1.99,P=0.047)。30例ASXL2突变患者中,21例(70%)患者同时伴有其他基因突变;ASXL2突变型患者RAS突变的发生率高于未突变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0%(9/30)比12.1%(14/115),χ2=4.41,P=0.036]。ASXL2突变和未突变患者完全缓解率[86.7%(26/30)比74.8%(86/115)]、复发率[43.3%(13/30)比31.3%(36/11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9,P=0.534;χ2=0.54,P=0.432)。ASXL2突变与未突变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26个月(1~135个月)、30个月(1~120个月),中位无病生存(DFS)时间分别为14个月(0~60个月)、13个月(0~94个月),两组OS、D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822;χ2=0.34,P=0.562)。ASXL2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OS、DFS均高于ASXL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7);与c-kit、RAS、FLT3、TET2、NPM1、DNMT3A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OS、D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伴ASXL2突变的RUNX1-RUNX1T1阳性患者具有低LDH和高PT的临床特点,且常与RAS突变共存,其预后好于ASXL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缓解后继发TP53阳性治疗相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MDS)的潜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APL治疗缓解后继发TP53突变阳性t-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结果患者为59岁女性,以APL为首发疾病,经含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的多种化疗方案治疗后持续缓解4年;复发时TP53基因突变阳性,为复杂核型,临床考虑为t-MDS。结论t-MDS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携带TP53突变的造血干/祖细胞在APL治疗前可能已经存在,且在化疗的影响下逐渐成为优势克隆,在原发肿瘤被抑制后优先扩增。
简介:摘要院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党员信仰纯洁性和正确性的涵义,阐述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进而为企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替诺福韦酯(TDF)抗病毒治疗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评估其与HBeAg血清学阴转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就诊的HLA-A02限制性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3例,予以TDF(300 mg/d)抗病毒治疗,分选基线和治疗48周时外周血CD8+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计数,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和γ干扰素(IFN-γ)的HBV特异性CD8+T细胞频数,建立HBV特异性CD8+T细胞与HepG2.2.15细胞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检测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水平计算靶细胞死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因子表达,评估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的细胞杀伤和非细胞杀伤功能。2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结果TDF治疗48周时病毒学应答率为100%,生化学应答率为90.48%(57/63),HBeAg阴转率为25.40%(16/63)。外周血T细胞计数在TDF治疗48周时与基线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DF治疗48周时,CHB患者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和IFN-γ的HBV特异性CD8+T细胞频数较基线显著升高(P < 0.001),HBeAg阴转的CHB患者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和IFN-γ的频数亦显著高于HBeAg未阴转的患者(P < 0.05)。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培养系统中,TDF治疗48周时HBV特异性CD8+T细胞均可诱导HepG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显著下降(P < 0.001),分泌IFN-γ和白细胞介素-2的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但仅在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诱导HepG2.2.15细胞死亡的比例升高(21.7%±6.18%比16.1%±4.15%,P < 0.001)。HBeAg阴转的CHB患者HBV特异性CD8+T细胞较HBeAg未阴转患者诱导HBV DNA下降水平更显著(P < 0.001)、IFN-γ分泌水平升高(P < 0.05),但靶细胞死亡比例在HBeAg阴转和未阴转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TDF治疗过程中,伴随病毒载量下降,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的细胞杀伤和非细胞杀伤功能均显著增强,且与HBeAg阴转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观察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内科胸腔镜之下的表现,分析了相关特点,旨在提高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了某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两年多时间接诊的胸腔积液诊治患者,最终确定了其中43例患者为结核性胸膜炎,通过内科胸腔镜下胸膜变异情况进行总结。结果132例患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主要表现出三种类型,分别为胸膜弥漫性血水肿以及粟粒性结节型,胸膜肥厚、纤维粘连成多个包裹性积液型,多发或者散在的结节型。结论通过对这三种类型分析,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内科胸腔镜下主要变现为结节型,其占据整个变现的91%,结节分布主要是以壁层胸膜炎、莫慢性最为常见。
简介:摘要:英语常被学生抱怨说太深奥难懂、学习难度高。教师也认为教好英语难度较大,英语课堂学习氛围过于死板、沉闷。如何让学生能够享受英语学习的快乐,在愉悦的氛围下掌握知识一直是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研究课题。因此,本文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提升英语课堂趣味性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