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采用剑突下切口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治疗9例胸腺肿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4~83岁,平均(54.8±15.2)岁。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胸部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了解胸腺肿物与周围组织、血管关系,术前均未行肿物穿刺活检。全组手术过程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输血、加用肋间切口和中转开胸。术后无迟发出血、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胸腔或纵隔积气、重症肌无力等并发症。全组随访1~12个月,期间无肿瘤复发及特殊不适,疗效满意。经剑突下切口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治疗胸腺肿瘤安全有效,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及不同切断数量对迷走-舌咽神经痛(VGPN)的治疗效果和长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5例VGPN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血管神经关系分别采用单纯舌咽神经切断术(26例)、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术(29例)及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术(30例)3种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85例患者治疗均有效,其中治愈76例(89.4%),缓解9例(10.6%)。3组患者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0,P=0.041),其中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组、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舌咽神经切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患者中共有10例(11.8%)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随访6个月后6例患者症状消失,4例患者症状改善但不明显(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组1例,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组3例)。结论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治疗VGPN效果优于单纯舌咽神经切断术。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婴儿原发性心脏肿瘤应用自体心脏移植术切除的治疗经验,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心脏自体移植术在治疗婴儿原发性心脏肿瘤上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大连市儿童医院收治了1例因频发室上速不能自行复律的2个月龄原发性左心室巨大肿瘤患儿,术前出现心力衰竭和频发室上速症状,不能自行复律,于2019年1月26日对其成功实施了心脏自体移植术切除心脏肿瘤(心脏离体、体外肿瘤切除、心脏复位)。检索万方、维普、CNKI、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数据库截至2019年1月,检索关键词为"cardiac autotransplantation、tumor",复习相关的文献并分析。结果成功完成了患儿左心室肿瘤的完整切除,术后无重大并发症,患儿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室上速症状。通过文献检索,有17岁、19岁及35岁的3例,49岁1例,2岁幼儿1例,38岁1例,48岁1例,53岁1例,21~71岁48例,35~63岁7例,22~73岁5例等心脏肿瘤患者,行自体心脏移植术切除肿瘤的报道。结论自体心脏移植术对于常规原位心脏难以切除的左心系统肿瘤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剑突下切口和经肋间切口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胸腔镜(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胸外科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行VATS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118例,男67例,女51例。根据切口入路不同分为两组:经剑突下切口组45例,男25例,女20例;经肋间切口组73例,男42例,女31例。经剑突下切口组应用剑突下切口加肋弓下切口以及应用胸骨拉钩牵引胸骨术式;经肋间切口组应用传统胸壁肋间隙切口术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比例、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和第3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y score,VA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经剑突下切口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例数、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和第3天VA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经肋间切口组(P<0.05)。结论经剑突下切口加肋弓下切口及应用胸骨拉钩牵引胸骨术式较经肋间切口术式VATS切除前纵隔肿瘤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无中转开胸,操作更简单安全,患者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康复快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的电极激活触点位置与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症状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49例)、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例)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5例)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PD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内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和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评分。明确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MNI)标准空间中STN-DBS激活触点的位置以及激活组织体积(VTA),分析其与PD患者运动症状的改善率(UPDRS-Ⅲ评分的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57例患者的UPDRS-Ⅲ评分改善率(药物关期)为(55.4±18.9)%(P<0.001),PDQ-39评分的改善率为(47.4±23.2)%(P<0.01),LEDD的下降比率为(40.1±24.3)%(P<0.01)。术后6个月PDQ-39评分的改善率和LEDD的下降比率与UPDRS-Ⅲ评分的改善率(药物关期)均呈正相关(PDQ-39评分:r=0.461,P<0.001;LEDD:r=0.354,P=0.007);UPDRS-Ⅲ评分的改善率(药物关期)与MNI标准空间中激活触点的Z轴坐标值均呈正相关(左侧:r=0.349,P=0.008;右侧:r=0.369,P=0.005)。MNI空间中,57例患者电极激活触点在双侧STN运动区、联络区及边缘区的VTA与术后6个月UPDRS-Ⅲ评分改善率(药物关期)之间均无相关性(均P>0.05)。术后6个月,运动症状改善率<25%组、25%~50%组、>50%组在MNI空间中,双侧Z轴坐标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侧:P=0.030;右侧:P=0.024);而3组在MNI空间中电极激活触点的VTA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TN-DBS可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其生命质量。DBS激活触点越靠近STN背外侧感觉运动区,则DBS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效果越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器人与3D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近期疗效,以及在不同体质指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均经胃镜活检证实胃癌,肿瘤位置适合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2)经影像检查无肝、肺、腹腔等远处转移,无肿瘤直接侵犯胰腺和结肠;(3)术后病理分期Ⅰ~Ⅲ期;(4)手术期间无中转开腹或更换术式;(5)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合并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者、肿瘤侵犯其他器官及远处转移者、以及胃良性肿瘤或胃肠间质瘤及复发性胃癌的患者。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学部接受3D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531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采用3D腹腔镜者344例(3D腹腔镜手术组),男性250例,女性94例,体质指数≥25.0 kg/m2者66例(19.2%),体质指数<25.0 kg/m2者278例(80.8%);采用机器人者187例(机器人手术组),其中男性122例,女性65例,体质指数≥25.0 kg/m2 69例(36.9%),体质指数<25.0 kg/m2者118例(63.1%)。两组基线资料及肿瘤病理学特征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以及不同体质指数亚组间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病理特征以及术后并发症率等指标。结果与机器人手术组比较,3D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29.1±12.4)枚比(25.2±9.0)枚,t=4.238,P<0.001],术后住院时间更短[M(范围):8.0(7.0~10.0) d比10.0(9.0~11.0) d,Z=-6.205,P<0.001],手术费用[(3.6±1.1)万元比(6.2±3.5)万元,t=-9.727,P<0.001]和住院总费用[M(范围):8.6(7.5~10.0)万元比12.8(11.7~14.1)万元,Z=-15.997,P<0.001]均较少,但首次排气时间偏晚[(3.9±1.0) d比(3.4±1.2) d,t=4.27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D腹腔镜手术组与机器人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率[10.8%(37/344)比12.8%(24/187),χ2=0.515, P=0.473]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0%(7/344)比3.2%(6/187),χ2=0.294, P=0.5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体质指数<25.0 kg/m2组中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减少基线偏倚;相比机器人手术组,3D腹腔镜手术组术中低于50 ml出血量的比例更高[26.7%(31/116)比8.6%(10/116),χ2=13.065,P<0.001],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30.3±12.2)枚比(25.3±9.5)枚,t=-3.192,P=0.002],术后住院时间更短[M(范围):9.0(7.0~10.0) d比10.0(9.0~11.0) d,Z=-4.27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体质指数≥25.0 kg/m2组中,相比机器人手术组,3D腹腔镜手术组术中超过200 ml出血量的患者比例更高[18.2%(12/66)比1.4%(1/69),χ2=10.853,P=0.001],但术后住院时间偏短[M(范围):8.0(6.0~10.0) d比9.0(8.0~10.5) d,Z=-3.039,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3D腹腔镜和机器人下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均安全可行,近期疗效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时脾门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方式选择,并评价No.4s淋巴结对脾门淋巴结转移的预警效能。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2980861)。纳入标准:(1)>18岁且<65岁;(2)肿瘤位于近端或胃体的胃腺癌;(3)术前临床分期为cT2~4aN0~3M0;(4)术前判断为可行D2根治手术;(5)体能评分0或1分;(6)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Ⅲ级。排除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既往上腹部手术史、近5年内曾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术前判断为影响手术的心肺系统疾病及术前曾行化疗、放疗或其他靶向治疗者;剔除术中发现有远处转移者。根据上述标准,前瞻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222例近端和胃体胃癌患者,并根据随机数表随机分为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组(腹腔镜手术组,114例)和开腹脾门淋巴结清扫组(开腹手术组,108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No.4s淋巴结对脾门淋巴结转移的预警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中男性80例,女性34例,年龄为(56.1±10.2)岁;开腹手术组中男性69例,女性39例,年龄为(58.4±10.9)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手术组的总失血量和清扫脾门淋巴结的出血量均少于开腹手术组[(96.3±82.4)ml比(116.6±101.9)ml,t=1.124,P<0.001;(25.3±17.8)ml比(59.5±36.4)ml,t=1.172,P<0.001],而两组手术时间、脾门淋巴结清扫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和脾门淋巴结清扫数目相近(均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1.3±1.2)d比(1.6±1.5)d,t=1.665,P=0.021]、进流质饮食时间[(4.6±1.4)d比(4.9 ± 1.6)d,t=1.436,P=0.007]、胃管拔除时间[(3.9±2.6)d比(4.3±2.4)d,t=0.687,P<0.001]和住院时间[(10.3±6.6)d比(12.1±7.2)d,t=0.697,P<0.001]均短于开腹手术组患者。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分别有16例(14.0%)和13例(12.0%)发生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23,P=0.331)。No.4s淋巴结对脾门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敏感性达到89.5%,特异性达到99.6%。结论腹腔镜技术在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手术脾门淋巴结清扫中安全可行,No.4s淋巴结对于预测脾门淋巴结是否转移具有较好的示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