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为本中心)青年儿科医师培养机制研究现状。方法选择2020年本中心430位在职青年儿科医师(年龄≤45岁)为调查对象。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青年儿科医师培养机制调查问卷》,主要包括①纳入调查对象基本情况;②本中心为纳入调查对象提供科研条件情况;③本中心对纳入调查对象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等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不同职称被调查对象认为本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采用χ2检验。本调查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对这430位被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①基本情况:女性占73.9%(318/430),男性占26.1%(112/430);硕士研究生学历占58.8%(253/430);副高及以上职称、中级职称、初级及以下职称分别占22.6%(97/430)、33.5%(144/430)与43.9%(189/430)。②科研条件:59.3%(255/430)被调查对象认为对科研课题申报等培训措施不到位,并且66.7%(287/430)认为科室办公条件比较拥挤、嘈杂,工作条件较差,42.8%(184/430)认为行政职能部门支持力度不够。③搭建平台:61.2%(263/430)被调查对象认为继续深造机会少,54.0%(232/430)认为其内部缺乏交流,73.3%(315/430)认为个人成长缺乏团队支持。④激励措施:70.0%(301/430)被调查对象认为本中心激励方式单一,对调动其积极性作用不大,61.2%(263/430)认为激励措施无针对性,62.8%(270/430)认为对其自我学习、提高激励作用不足。⑤结构配置:认为本中心年龄结构及其专业结构、学历与职称结构配置不合理的被调查对象所占比例分别为68.6%(295/430)、62.8%(270/430)、50.7%(218/430)。⑥培养途径:69.7%(297/430)被调查对象认为是政府或本中心重点人才培养计划;68.8%(296/430)认为是政府或本中心科研项目资助计划;60.7%(261/430)认为是本中心支持攻读更高学位。⑦存在问题:副高及以上、中级、初级及以下职称被调查对象认为对其激励措施较少所占比例分别为46.4%(45/97)、56.9% (82/144)、63.5% (120/189),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0,P=0.021)。结论本中心对被调查对象人才培养提供的科研条件、工作环境、行政职能部门支持、成长平台、激励措施、人才结构配置及人才培养途径等尚存在不足,亟待加强和改善,以激发其潜能,进而提高医疗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调研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HC)的儿科医疗服务能力,为推进儿科分级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于2018年9月—2019年1月对北京市16个行政区的77家CHC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机构基本信息、儿童接诊情况、儿科在编人数、儿科门诊设置、儿科病房设置情况、开放式问答(希望相关管理部门给予哪些帮助与支持)等。结果共有65家CHC可以门诊接诊儿童。其中15家(23.1%)设有儿童内科门诊,2017年年平均门诊量为2 000(150,6 400)人次;42家(64.6%)设有儿童预防保健门诊,2017年年平均门诊量为2 040(25,5 120)人次;9家(13.8%)同时设有儿童内科门诊和儿童预防保健门诊。15家(23.1%)CHC拥有儿科医师;50家(76.9%)没有儿科医师,由全科医师负责接诊儿童。在所有年龄段中,可接诊新生儿的CHC总体占比最低(城区14家,占53.8%;郊区10家,占25.6%),其次为婴幼儿(城区20家,占76.9%;郊区18家,占46.2%),城区CHC接诊新生儿、婴幼儿的比例高于郊区(χ2=5.329,P<0.05;χ2=6.082,P<0.05)。可以接诊儿童的CHC所占比例、拥有儿科医师的比例、设置儿童内科门诊和儿童预防保健门诊的比例,以及儿童内科和儿童预防保健门诊量,城区和郊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家CHC均未设置儿科病房。希望相关管理部门给予的帮助主要集中在增加人力资源配置(24.7%,19/77)、加大继续教育力度(19.5%,15/77)、扩大社区用药品种(11.7%,9/77)、完善转诊及会诊机制(7.8%,6/77)、增派上级专家指导(6.5%,5/77)等方面。结论北京市CHC的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具有较强的提升需求和较大的拓展空间,相关部门需要从资源配置、诊疗体系、人才培养、设备设施、继续教育等方面继续发力,进一步推进儿童分级诊疗,建立合理的就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