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胰瘘发生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1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评分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检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区分度。结果312例胃癌患者中行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胰瘘27例(8.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5.312,95% CI 1.532~18.420,P=0.008)、年龄≥60岁(OR=4.928,95% CI 1.493~16.250,P=0.009)、术前合并糖尿病(OR=3.062,95%CI 1.091~8.589,P=0.034)、病灶位于胃体-胃窦(OR=3.121,95% CI 1.052~9.251,P=0.040)、术中网膜囊切除(OR=6.209,95% CI 2.084~18.478,P=0.001)、术中高于D2站淋巴结清扫(OR=3.114,95% CI 1.044~9.281,P=0.042)、术中联合脏器切除(OR=5.063,95% CI 1.473~17.400,P=0.010)、术前TNM分期为Ⅲ期(OR=4.973,95% CI 1.189~20.792,P=0.028)是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预测方程为P=-8.619+1.670X1+1.595X2+1.119X3+1.138X4+1.826X5+1.136X6+1.622X7+1.604X8,各因素X为二项赋值(0或1),其中X1~X8分别为性别(男性为1)、年龄(≥60岁为1)、术前糖尿病史(有为1)、病灶部位(胃体-胃窦为1)、术中是否网膜囊切除(是为1)、术中是否高于D2站淋巴结清扫(是为1)、术中是否联合脏器切除(是为1)、术前TNM分期(Ⅲ期为1)。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P=0.395)。应用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判断胰瘘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95% CI 0.872~0.960)(P<0.01);评分≥5分患者发生胰瘘的概率为40.90%,评分<5分患者发生胰瘘的概率为3.3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建立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围术期能够有效识别根治术后胰瘘发生高风险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P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569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cT3/4N0/+M0)接受新辅助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PD的临床相关因素及预后。结果本组569例患者全部完成新辅助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其中59例(10.4%)患者发生P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10.091,P=0.001)、病理类型(χ2=4.110,P=0.043)、Borrmann分型(χ2=91.941,P=0.001)及治疗前cT分期(χ2=7.980,P=0.005)均与新辅助治疗后发生PD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Borrmann分型、治疗前cT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发生PD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PD后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较未发生PD患者的缩短,发生局部PD的患者选择二线治疗或手术切除对生存影响并无差异。结论病理类型、Borrmann分型、治疗前cT分期是进展期胃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发生PD的影响因素;PD患者的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