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7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386例胃癌患者,筛选出年龄≥70岁的患者,分析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386例胃癌患者中年龄≥70岁者342例(14.3%)。两组之间在性别、伴发疾病个数、NRS2002评分、PG-SGA评分、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淋巴结转移pN分期、肿瘤pTNM分期、Lauren分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者共981例(41.4%),其中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者413例(17.3%),出现非手术相关并发症者568例(24.0%)。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伴发疾病数目≥2个为≥70岁胃癌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HR=4.478,95%CI:1.121~7.918,P=0.006)。≥70岁胃癌组5年OS为21.1%,5年DSS为62.7%;而<70岁胃癌组5年OS、DSS分别为54.1%、70.0%,两组患者的5年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年DSS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组织学类型为低-未分化类型(P=0.004)、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为pT4a~pT4b期(P=0.007)、存在淋巴结转移(P=0.004)、肿瘤pTNM分期为ⅢA~ⅢC期(P=0.002)和同时存在脉管瘤栓(P=0.034)是影响≥70岁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70岁胃癌患者术前伴发疾病多,增加了术后非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应重点关注其共患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以提高手术安全和疗效,同时年龄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T1N3M0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收治的110例术后病理分期为pT1N3M0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10例pT1N3M0期胃癌患者中pT1aN3aM0期27例(24.5%),pT1aN3bM0期10例(9.1%),pT1bN3aM0期45例(40.9%),pT1bN3bM0期28例(25.5%);病灶位于贲门-胃底51例(46.4%),胃体-胃窦59例(53.6%);病灶直径≥2 cm者40例(36.4%),<2cm者70例(63.6%);高~中分化腺癌59例(53.6%),低~未分化腺癌51例(46.4%)。全组患者中有104例(94.5%)获得随访,2年总生存率(OS)为63.5%,2年无病生存率(DFS)为57.7%,其中各组2年OS分别为92.0%、50.0%、70.7%、30.8%,2年DFS分别为88.0%、41.7%、65.9%、23.1%,各组2年OS和DF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T分期、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N分期、肿瘤标记物CA19-9、CA72-4表达水平、脉管瘤栓、神经受侵、Ki67阳性比例及Lauren分型均与pT1N3M0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灶直径≥2 cm(P=0.003)、肿瘤组织类型差(P=0.004)、淋巴结分期为N3b期(P=0.000)、同时合并脉管瘤栓(P=0.001)及神经受侵(P=0.002)均是影响pT1N3M0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1N3M0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差,淋巴结转移N分期为N3b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艰难梭菌感染(CDI)情况,以及UC患者合并CD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UC且完成CDI筛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CDI将患者分为两组,分析UC合并CDI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等;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CD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UC患者162例中,男性84例,女性78例,其中37例合并CDI,阳性率22.8%。与非CDI组相比,CDI组患者有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史(62.2%比25.6%,P<0.05)和应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史(13.5%比1.6%,P<0.05)比例更高。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糖皮质激素是CDI感染的危险因素(OR = 4.111,95%CI:1.581 ~ 9.131,P = 0.001)。结论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使UC患者CDI的风险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P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569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cT3/4N0/+M0)接受新辅助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PD的临床相关因素及预后。结果本组569例患者全部完成新辅助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其中59例(10.4%)患者发生P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10.091,P=0.001)、病理类型(χ2=4.110,P=0.043)、Borrmann分型(χ2=91.941,P=0.001)及治疗前cT分期(χ2=7.980,P=0.005)均与新辅助治疗后发生PD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Borrmann分型、治疗前cT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发生PD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PD后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较未发生PD患者的缩短,发生局部PD的患者选择二线治疗或手术切除对生存影响并无差异。结论病理类型、Borrmann分型、治疗前cT分期是进展期胃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发生PD的影响因素;PD患者的预后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的危险因素,建立发生淋巴漏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48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术后发生淋巴漏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本组487例胃癌患者中术后发生淋巴漏32例(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前存在低蛋白血症(95%CI:1.222~7.357,P=0.016)、病灶位于贲门-胃底(95%CI:1.117~6.788,P=0.028)、肿瘤浸润深度cT分期为T3~T4期(95%CI:1.149~25.676,P=0.033)、手术时间≥4 h(95%CI:1.469~11.480,P=0.007)、术中联合脏器切除(95%CI:1.106~12.886,P=0.034)、术中D2+淋巴结清扫(95%CI:1.969~11.510,P=0.001)及术后贫血(95%CI:1.271~9.392,P=0.015)均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淋巴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建立风险预测方程:logit(P)=-9.624+1.098×X1+1.013×X2+1.692×X3+1.413×X4+1.328×X5+1.560×X6+1.240×X7,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检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P=0.348)。采用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87~0.926,P<0.001):评分≥4分患者发生淋巴漏的概率为14.1%,评分<4分患者为2.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淋巴漏与多种临床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建立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在围手术期能够有效识别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淋巴漏的高风险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UC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血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和抗病毒治疗转归。方法纳入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UC患者320例,根据感染病原体不同分为4组: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35例)、单一合并CMV血症组(33例)、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52例)、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2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抗病毒治疗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C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UC患者年龄>60岁比例、发病前3个月内糖皮质激素使用率、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率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42.86%(15/35)比14.00%(28/200)、51.43%(18/35)比24.50%(49/200)、22.86%(8/35)比1.00%(2/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062、10.598、29.769,P均<0.01),而性别构成和发病前3个月内5-氨基水杨酸、硫唑嘌呤、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使用率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发热、腹痛、便血、体质量下降、疾病活动为重度、病变累及全结肠、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和血红蛋白水平<100 g/L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54.29%(19/35)比13.50%(27/200)、91.43%(32/35)比43.00%(86/200)、94.29%(33/35)比44.00%(88/200)、28.57%(10/35)比13.50%(27/200)、94.29%(33/35)比38.00%(76/200)、91.43%(32/35)比65.00%(130/200)、71.43%(25/35)比18.00%(36/200)、48.57%(17/35)比18.50%(37/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475、27.945、32.930、5.100、40.194,Fisher确切概率法,χ2=44.242、15.220,P均<0.01),而临床分型、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UC患者内镜下深大溃疡、不规则溃疡、纵行溃疡发生率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45.71%(16/35)比1.50%(3/200)、42.86%(15/35)比3.50%(7/200)、8.57%(3/35)比1.00%(2/200)],深大溃疡、不规则溃疡发生率均高于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45.71%(16/35)比15.38%(8/52)、42.86%(15/35)比11.54%(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521、49.837,Fisher确切概率法,χ2=9.663、11.206,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活动为重度、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内镜下深大溃疡和不规则溃疡是UC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OR=48.519、44.352、53.432、39.989,95%CI 9.057~587.669、4.499~437.245、3.302~864.670、3.418~467.910,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抗病毒治疗3周后好转率低于单一合并CMV血症组和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73.53%(25/34)比96.88%(31/32)和95.65%(4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89、6.310,P=0.008、0.012)。结论疾病活动为重度、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内镜下存在深大溃疡和不规则溃疡的UC患者易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且治疗反应差,应加强UC患者CMV、EB病毒感染的筛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胰瘘发生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1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评分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检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区分度。结果312例胃癌患者中行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胰瘘27例(8.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5.312,95% CI 1.532~18.420,P=0.008)、年龄≥60岁(OR=4.928,95% CI 1.493~16.250,P=0.009)、术前合并糖尿病(OR=3.062,95%CI 1.091~8.589,P=0.034)、病灶位于胃体-胃窦(OR=3.121,95% CI 1.052~9.251,P=0.040)、术中网膜囊切除(OR=6.209,95% CI 2.084~18.478,P=0.001)、术中高于D2站淋巴结清扫(OR=3.114,95% CI 1.044~9.281,P=0.042)、术中联合脏器切除(OR=5.063,95% CI 1.473~17.400,P=0.010)、术前TNM分期为Ⅲ期(OR=4.973,95% CI 1.189~20.792,P=0.028)是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预测方程为P=-8.619+1.670X1+1.595X2+1.119X3+1.138X4+1.826X5+1.136X6+1.622X7+1.604X8,各因素X为二项赋值(0或1),其中X1~X8分别为性别(男性为1)、年龄(≥60岁为1)、术前糖尿病史(有为1)、病灶部位(胃体-胃窦为1)、术中是否网膜囊切除(是为1)、术中是否高于D2站淋巴结清扫(是为1)、术中是否联合脏器切除(是为1)、术前TNM分期(Ⅲ期为1)。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P=0.395)。应用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判断胰瘘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95% CI 0.872~0.960)(P<0.01);评分≥5分患者发生胰瘘的概率为40.90%,评分<5分患者发生胰瘘的概率为3.3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建立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围术期能够有效识别根治术后胰瘘发生高风险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在一个大型的前瞻性队列中探讨经常服用鱼油补充剂与心血管疾病(CVD)及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设计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背景英国生物银行。研究对象在2006—2010年期间,共招募427 678名在基线时没有CVD或癌症病史且年龄在40~69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并一直随访至2018年底。主要暴露所有研究对象均回答了经常服用补充剂(包括鱼油)的情况。主要结局指标全因死亡风险、CVD死亡风险和CVD事件。结果在基线时,427 678名研究对象中有133 438名(31.2%)报告了有经常服用鱼油补充剂的情况。经常服用鱼油补充剂与不服用鱼油补充剂的研究对象经多变量校正后的风险比(H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全因死亡风险0.87(0.83~0.90),CVD死亡风险0.84(0.78~0.91),CVD事件0.93(0.90~0.96)。经常服用鱼油补充剂与CVD事件之间的关联在高血压人群中似乎更强(交互P值=0.005)。结论经常服用鱼油补充剂可降低全因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并对心血管疾病事件具有边际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