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诺肝素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ES-PMMA)骨水泥在动物体内释放特性和术后持续释放依诺肝素钠药物浓度。方法将20只家兔[望都县彤辉养殖,动物合格证编号为191106,体重(2.5±0.5) kg,兔龄3~6个月]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实验组,制作标准ES-PMMA骨水泥圆柱体试件,实验组每40 g骨水泥加入依诺肝素钠(ES)的量分别为4 000、8 000、12 000 AXaIU,对照组不添加依诺肝素钠。手术方式将试件分别置于新西兰雄兔右侧股骨髓腔内,以不可吸收缝线捆绑,内置负压引流管收取引流液,实验组连续10 d测定引流液中的依诺肝素钠药物浓度。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兔均存活饲养至实验结束,ES加入为4 000、8 000、12 000 AXaIU的实验组24 h后释放量分别为0.713、1.157、1.662 IU/ml,各实验组均在体内放置24 h后达到ES释放浓度的最高峰,此后浓度释放逐渐衰减,在第4~10天释放趋于稳定。结论ES-PMMA骨水泥试件植入新西兰兔体内后能够从局部释放出来,发挥局部抗凝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因素,并分析氨甲环酸对隐性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接受TKA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氨甲环酸组(68例)和未使用氨甲环酸组(32例),并分析年龄、有无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体质量指数(BMI)、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及氨甲环酸使用对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有无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BMI及PLT水平等因素对隐性失血有显著影响,不同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疾病类型、手术侧别、手术时间及输血类型等对隐性失血无显著影响(P>0.05);氨甲环酸组隐性出血量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662.47 ± 65.82)ml比(733.86 ± 59.86)ml](P<0.05);氨甲环酸组异体输血占比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45.49%(31/68)比68.75%(22/32)](P<0.05);氨甲环酸组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均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211.54 ± 85.63)ml比(427.61 ± 103.08)ml、(995.38 ± 187.11)ml比(1 276.42 ± 236.84)ml](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BMI是影响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氨甲环酸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龄、有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肥胖均会造成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增加,使用氨甲环酸则能有效减少其隐性失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因素,并分析氨甲环酸对隐性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接受TKA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氨甲环酸组(68例)和未使用氨甲环酸组(32例),并分析年龄、有无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体质量指数(BMI)、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及氨甲环酸使用对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有无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BMI及PLT水平等因素对隐性失血有显著影响,不同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疾病类型、手术侧别、手术时间及输血类型等对隐性失血无显著影响(P>0.05);氨甲环酸组隐性出血量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662.47 ± 65.82)ml比(733.86 ± 59.86)ml](P<0.05);氨甲环酸组异体输血占比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45.49%(31/68)比68.75%(22/32)](P<0.05);氨甲环酸组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均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211.54 ± 85.63)ml比(427.61 ± 103.08)ml、(995.38 ± 187.11)ml比(1 276.42 ± 236.84)ml](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BMI是影响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氨甲环酸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龄、有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肥胖均会造成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增加,使用氨甲环酸则能有效减少其隐性失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对脓毒症患者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患者收集于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单元住院,符合2016年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45例,根据是否存在休克将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无休克组(33例)与脓毒症休克组(12例),根据28 d转归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患者CRP、PCT、IL-6、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和序贯脏器衰竭评分(SOFA)及血清TMAO水平。分析TMAO与脓毒症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脓毒性休克组IL-6、CRP、PCT、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高于普通脓毒症组(P<0.01)。脓毒症患者死亡组IL-6、PCT、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脓毒症组第1天血清TMAO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脓毒性休克组第1、3、7天TMAO水平均高于普通脓毒症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内第1、3天TMA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第1、3、7天TMAO水平均高于存活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第1、3天TMA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毒症患者血清TMAO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48,P<0.01);TMAO水平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956,P<0.01)。结论TMAO与脓毒症患者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对脓毒症患者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患者收集于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单元住院,符合2016年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45例,根据是否存在休克将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无休克组(33例)与脓毒症休克组(12例),根据28 d转归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患者CRP、PCT、IL-6、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和序贯脏器衰竭评分(SOFA)及血清TMAO水平。分析TMAO与脓毒症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脓毒性休克组IL-6、CRP、PCT、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高于普通脓毒症组(P<0.01)。脓毒症患者死亡组IL-6、PCT、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脓毒症组第1天血清TMAO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脓毒性休克组第1、3、7天TMAO水平均高于普通脓毒症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内第1、3天TMA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第1、3、7天TMAO水平均高于存活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第1、3天TMA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毒症患者血清TMAO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48,P<0.01);TMAO水平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956,P<0.01)。结论TMAO与脓毒症患者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化传递成像(MTI)和脂肪抑制T2WI(FS-T2WI)在评估Graves眼病(GO)临床活动性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诊断为GO的患者64例,根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分为活动期组(CAS≥3分,39例,78眼)和非活动期组(CAS<3分,25例,50眼),行冠状面MTI和FS-T2WI检查。分别测量并计算每只眼的眼外肌磁化传递率(MTR)及眼外肌与同侧颞肌信号强度比(SI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MRI定量参数的组间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MRI定量参数与CAS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TR、SIR及两者联合预测GO临床活动性的效能,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眼外肌MTR分别为0.45±0.04和0.51±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2,P<0.001);SIR分别为3.4±0.6和2.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0,P<0.001)。MTR与CAS呈负相关(r=-0.46,P<0.001),SIR与CAS呈正相关(r=0.63,P<0.001)。MTR、SIR及联合MTR和SIR评估GO活动性的AUC分别为0.840、0.845、0.905,联合MTR和SIR的效能优于单独使用MTR和S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1,P=0.009;Z=2.15,P=0.032)。结论MTI和FS-T2WI的定量参数MTR和SIR均可用于评估GO临床活动性,两者联合可提高评估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放射性肠炎(RP)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收集接受盆腔外照射后出现RP的宫颈癌患者61例血液及尿液样本。ELISA法、鲎试剂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和内毒素的水平;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尿液乳果糖和甘露醇(L/M)水平。构建小鼠RP模型,HE、IHC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及荧光素示踪法评价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及紧密连接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ZO-1、MUC2、AMPK和mTOR磷酸化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TNF-α和IL-1β的水平。结果二甲双胍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内毒素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患者[TNF-α:(37.60 ± 11.93)μg/L比(89.40 ± 7.52)μg/L,IL-1β:(0.29 ± 0.03)pg/L比(0.84 ± 0.01)pg/L,P均<0.001],尿液L/M比值明显高于(0.07 ± 0.02比0.04 ± 0.03,P = 0.020)。RP组小鼠DAI指数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肠黏膜出现损伤。RP+Met组DAI指数明显减低,肠黏膜损伤修复。RP+Met组血浆FD4、TNF-α和IL-1β均低于RP组[FD4:(26.60 ± 3.84)mg/L比(54.26 ± 5.28)mg/L,TNF-α:(0.35 ± 0.26)pg/L比(0.71 ± 0.20)pg/L,IL-1β:(0.24 ± 0.16)pg/L比(0.45 ± 0.23)pg/L,P<0.001];ZO-1、MUC2、p-AMPK蛋白表达高于RP组,而p-mTOR表达低于RP组。结论二甲双胍能够改善肠道炎症反应,促进RP肠黏膜屏障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二甲双胍激活AMPK通路,抑制mTOR通路,维持肠紧密连接完整性,促进MUC2的合成有关。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观察组治疗后的BNP与LEVF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穴位神经电刺激结合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疗效。方法: 106例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女性患者入选我院。用托特罗定酒石酸盐片治疗,观察组中 53名患者,采用穴位神经电刺激结合酒石酸托特罗定片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临床资料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治疗前各项资料比较上,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各项临床资料上,显著低于观察组 (P< 0.05),观察组在临床疗效上,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对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采用穴位神经电刺激结合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33(ADAM3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河南汉族瘢痕疙瘩患者的相关性,从基因水平对瘢痕疙瘩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瘢痕疙瘩患者84例,男39例,女45例,年龄4~75(30.42+19.46)岁;增生性瘢痕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男43例,女35例,年龄3~81(27.74+18.43)岁。选取ADAM33基因上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用Sequenom MassARRAY系统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比较各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性。结果瘢痕疙瘩组与增生性瘢痕组ADAM33基因rs3918394(L1)、rs574174(ST+7)位点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rs597980(ST+5)位点基因型分布不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χ2=6.499,P<0.05);L1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7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位点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7、6.117,均P<0.05);ST+7位点各基因型及各等位基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7与L1位点间存在着弱连锁不平衡;瘢痕疙瘩组Hap2(CA)显著低于增生性瘢痕组(χ2=6.752,P<0.05)。结论ADAM33基因L1位点可能与河南汉族瘢痕疙瘩患者易感性相关,L1位点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是瘢痕疙瘩发生的危险因素。ADAM33基因可能存在特异性瘢痕疙瘩易感性单体型或保护性单体型。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一侧膈神经上根联合舌下神经甲舌肌支选择性喉返神经修复术(以下简称选择性喉返神经修复术)对双侧声带麻痹患者气道和嗓音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选择性喉返神经修复术的39例资料完整的双侧声带麻痹患者的病例资料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频闪喉镜、嗓音主观评估、声学参数、喉肌电图及肺功能检查,并进行至少2年随访,评价疗效及安全性。声音总嘶哑度评分及VHI-10评分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声学参数[包括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噪谐比(NHR)]、最长发声时间(MPT)值和肺功能参数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及出血各1例。术后4~8个月,所有患者发音时声带均可内收,35例患者吸气时声带达到中、重度的外展运动,2例始终仅轻度外展,2例无外展运动,中度以上运动幅度的恢复率达89.7%(35/39),并顺利拔管,随访2年无变化。术后12个月时嗓音总嘶哑度G及VHI-10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声学参数Jitter、Shimmer、NHR及MPT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患者肺功能大部分参数恢复到正常参考值水平,术后12个月最大吸气压力(PImax)值仍略低于正常水平,但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值均<0.05)。术后12个月时患者肌电图资料显示,37例患者吸气时双侧环杓后肌均呈干扰相电位,发音时双侧甲杓肌亦为干扰相电位,其中2例还存在明显错向电位。2例外展功能恢复不佳者环杓后肌电位明显较弱。长期随访仅1例外展运动幅度减弱,但不影响呼吸功能。结论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喉返神经修复术治疗双侧声带麻痹,恢复生理性声带外展内收运动的成功率高、疗效稳定、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