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分子化合物UM171和SR1对脐带血、供者动员外周血和淋巴瘤患者自体动员外周血3种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s)体外扩增的作用。方法将3种来源的CD34+细胞分别予以UM171、SR1干预后进行体外扩增培养,记为对照组、UM171组、SR1组和UM171+SR1组。通过细胞计数检测各组总有核细胞的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HSPCs的比例、各谱系分化细胞的比例和HSPCs上归巢相关因子CXCR4的表达水平。多组数据若满足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若方差不齐,多组间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M171和SR1均能促进3种来源HSPCs的比例升高,同时UM171能够增加3种来源HSPCs的扩增倍数。与对照组比较,UM171处理后脐带血来源的CD33+ (髓系)细胞的比例升高,CD41+ (巨核)细胞的比例降低;SR1处理后3种来源的CD3-CD56+ (自然杀伤)细胞的比例均升高。体外扩增48 h后各组HSPCs上CXCR4的表达较培养前增加。结论UM171能够有效扩增3种来源HSPCs的数量,促进脐带血来源HSPCs分化为髓系细胞并抑制其分化为巨核细胞。SR1能够促进3种来源HSPCs分化为自然杀伤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可以提高3种来源HSPCs上CXCR4的表达水平。
简介:摘要: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水利工程大体积温控的快速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取混凝土主要配料,S2、进行配料搅拌,制成混凝土;S3、在浇筑基面施工钢筋笼;S4、在每每相邻的钢筋笼之间纵向捆绑PVC管道,且PVC管道与两两相邻的钢筋笼之间用钢筋组件进行固定;S5、在钢筋笼外侧进行支护建立,在支护之间根据施工能力区分一次浇筑区域和二次浇筑区域,并在两个区域之间架设由分隔组件;S6、对一次浇筑区域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完成后静置1‑3天;S7、对二次浇筑区域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完成后拆除所有支护;S8、对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进行保养养护。本方法施工效率高,同时可以避免产生裂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常规、外周血涂片以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病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1月到本院接受诊治的47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进行血常规、外周血涂片以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总结所有患者的增生程度与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结果:所有患者中骨髓细胞增生活跃的患者数量最多,骨髓细胞增生极度减低的患者数量最少。检验结果显示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按照从高到低排序为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贫血、淋巴瘤、骨髓瘤、脾功能亢进与造血功能异常。结论:采用血常规、外周血涂片以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病因的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血脂异常分布差异和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2019年9~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体检中心体检的,就读于新疆医科大学的大学生,按照民族分为汉族和维吾尔族,选取资料完整的、年龄20~26岁的大学生共4 780人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并记录每名入组对象的身高、体质指数(BMI)、血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和空腹血糖(FBG)。分析并比较两组学生血脂异常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评估影响BMI的因素。结果纳入的4 780人中,汉族2 626人,维吾尔族2 154人,平均年龄(21.0±1.6)岁,男性1 551人(32.4%)。对比维吾尔族学生,汉族学生的平均年龄较小(20.7岁比21.4岁),男性比例较高(36.1%比28.0%),TG(0.92 mmol/L比0.82 mmol/L)、HDL-C(1.45 mmol/L比1.41 mmol/L)和FBG(4.89 mmol/L比4.77 mmol/L)水平较高(均为P<0.001)。对比维吾尔族男生,汉族男生的体重、身高和BMI也较高(均为P<0.05);对比维吾尔族女生,汉族女生的体重和身高也较高(均为P<0.05)。汉族学生高TG率较维吾尔族学生高(7.0%比3.6%,P<0.001),而维吾尔族学生低HDL-C率较汉族学生高(23.0%比17.5%,P<0.001)。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汉族和维吾尔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均是BMI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汉族和维吾尔族学生的血脂异常分布存在差异,而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和体重均是BMI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微流控芯片是以在微米尺度空间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技术,荧光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可视化,易于集成到微流控芯片系统中,细胞分析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本文统计了基于微流控芯片和荧光的细胞分析的中文专利,分析了相关专利申请的时间、申请人、地域、技术分支等信息,概述了细胞分选、捕获,细胞内涵物,细胞形态、结构、功能,细胞培养,这四个分支的重要专利情况。为相关创新主体进行专利布局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左旋紫草素(L-SHK)对顺铂(DDP)耐药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作用机制。方法:采集我院2021年5月-2022年11月收治的60例卵巢癌患者临床标本及细胞系人卵巢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分析左旋紫草素与卵巢癌进展预后关系,MTT试验、Matrigel侵袭实验与左旋紫草素小干扰RNA (siRNA)序列研究左旋紫草素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情况。结果:所得卵巢癌细胞/DDP细胞的耐药指数为11.5。与单用DDP比较,DDP+L-SHK表达组的IC50值显著降低。结论 左旋紫草素能够显著抑制顺铂耐药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合并坏疽性脓皮病(PG)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经过及预后。方法选择2020年3月14日因"确诊AML2+个月,发热伴全身多处皮肤红肿水疱20+ d"于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例31岁男性AML合并PG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本例患者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及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皮损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并且依据既往病史、检查结果及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过程及预后。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坏疽性脓皮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和"pyoderma gangrenosum"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数据库中,检索AML合并PG研究的相关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5月25日。分析并总结纳入文献报道的AML合并PG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根据患者既往病史、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融合基因检测、皮损活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AML合并PG。②该患者予索拉非尼+地西他滨+HAG(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行再诱导化疗,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显示,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4%。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后期予索拉非尼+地西他滨+HAG巩固1个疗程及索拉菲尼+地西他滨+中剂量阿糖胞苷巩固2个疗程,患者病情均呈持续CR状态。③患者明确诊断后针对PG系统性治疗采用甲泼尼龙联合沙利度胺,局部采用创面换药及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1周后,患者皮疹明显好转,表面结痂且无新发皮疹。④患者于2020年12月16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移植过程顺利,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随访至2022年5月25日,患者AML病情持续缓解且未再出现PG症状。⑤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进行文献检索,共计纳入筛选出13篇AML合并PG相关文献,纳入13例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计14例。其中,PG发生于AML诊断前、后及同时发生患者分别为4、8、2例;接受糖皮质激素、化疗、抗感染治疗者分别为7、2和1例。9例获得长期随访结果的患者中,6例患者死亡。3例接受allo-HSCT患者中,2例获得长期生存。结论AML合并PG患者临床较为少见,其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治疗效果不佳,远期预后较差。allo-HSCT可能对控制AML和PG均有一定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GF-β诱导肺脏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表达IL-17D,并促进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募集的关键机制。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B16黑色素瘤细胞肺癌转移模型(肿瘤模型组),另设对照组,每组6只。应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肿瘤小鼠肺脏CAF及其分泌IL-17D能力和MDSC比例的变化;采用ELISA和RT-qPCR检测肺肿瘤TGF-β水平的改变;FACS分选肺脏成纤维细胞,采用RT-PCR技术检测TGF-β对成纤维细胞分泌IL-17D、CCL2和CCL7的影响;Transwell检测TGF-β处理的肺脏成纤维细胞对MDSC的趋化作用。结果肿瘤模型组肺脏CAF(CD45-CD326-CD31-)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8.02±2.23)% vs. (7.35±2.14)%,t=9.956,P<0.001]。肿瘤模型组中CAF分泌IL-17D的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升高[(38.27±2.93)% vs. (19.04±3.16)%,t=5.995,P=0.001];肿瘤模型组肺脏MDSC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2.93±1.27)% vs. (8.21±1.40)%,t=4.804,P=0.009]。与对照组相比,肿瘤模型组肺脏TGF-β蛋白水平和转录水平均明显升高[(1 685.07±135.61)ng/L vs. (1 047.98±68.50)ng/L,t=5.051,P=0.002;2.17±0.03 vs. 1.00±0.05,t=51.237,P<0.001]。肺脏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TGF-β(0、5、10 μg/L)分别处理24 h后,其IL-17D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2±0.01、0.67±0.01、0.84±0.04,CCL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9±0.08、1.08±0.04、1.19±0.01,CCL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3±0.05、0.65±0.04、0.74±0.03,随着TGF-β浓度升高,成纤维细胞IL-17D、CCL2、CCL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57.384,P<0.001;F=15.802,P=0.004;F=14.544,P=0.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TGF-β为0 μg/L),肺脏成纤维细胞经10 μg/L TGF-β处理24 h后,可促进肿瘤小鼠脾脏MDSC的迁移[(9.59±0.21)% vs. (2.14±0.24)%,t=6.585,P<0.001]。结论肿瘤微环境中TGF-β诱导肺脏CAF高表达IL-17D,是促进CCL2、CCL7表达和MDSC迁移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体外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探讨EV71感染对DC的生物过程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使用人横纹肌肉瘤细胞扩增培养EV71病毒株,建立EV71感染DC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抗原表型变化,应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表达谱基因芯片结果进行验证,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 logy, Go)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以判定差异基因主要影响的生物学功能或者通路。加用内吞途径抑制剂QS11,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V71表面主要蛋白病毒蛋白l的表达水平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EV71感染DC 24 h后,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示,EV71感染后的DC表面特征性标志CD80和CD86阳性率(10.61±0.76)%明显升高,与未感染EV71的DC(1.64±0.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9,P<0.01)。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在EV71感染的DC中共筛选出8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包括66个上调的基因和21个下调的基因。基因本体分析表明,失调的基因涉及175个生物过程。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分析显示,内吞途径、核黄素代谢途径、ErbB信号途径、转换生长因子β信号途径和T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途径等与差异表达的基因相关。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EV71感染DC同时加入抑制剂QS11后,病毒蛋白1表达水平(0.49±0.05)比EV71感染组(1.17±0.05)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 P<0.01)。结论EV71感染DC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病毒转录、凋亡过程、免疫细胞分化等多个过程。基因分析显示,内吞途径中差异基因的富集最显著。内吞途径可能参与了EV71感染DC的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伴发抑郁患者机体细胞免疫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伴发抑郁患者1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3例,治疗组患者术后进行抗抑郁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给予任何抗抑郁性药物治疗,常规性给予心理疏导。应用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状态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以及CD8+亚群水平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抗抑郁治疗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指标CD4+以及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D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以及CD4+/CD8+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机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总分方面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抑郁状况,可明显提高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及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伴JAK2 V617F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2019年8月收治的1例伴有JAK2 V617F突变MDS合并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三系重度减少,白细胞计数1.14×109/L,血红蛋白38 g/L,血小板计数13×109/L。骨髓、外周血原始细胞分别占0.02、0.02,可见噬血细胞。早期骨髓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可见的髓系原始细胞约占3.1%。JAK2 V617F突变检测阳性,伴有ASXL1、JAK2、SH2B3、TET2、U2AF1基因突变。铁蛋白1 884 ng/ml,可溶性CD25 17 454 pg/ml,NK细胞活性12.49%。治疗上兼顾MDS和HPS两种疾病,病情稳定近2年,后期出现骨髓纤维化、骨髓衰竭表现。结论伴有JAK2 V617F突变MDS合并HPS患者易出现骨髓纤维化,早期联合使用芦可替尼治疗有效,总体预后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β淀粉样蛋白31~35(Aβ31~35)引起小鼠海马HT22神经细胞Bmal1基因/蛋白表达降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海马神经细胞HT22作为实验对象,将HT22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β31~35处理组、LiCl+Aβ31~35处理组。以1%血清饥饿1 h来诱导细胞同步化(昼夜时间0,即CT0)。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上述各组细胞CT4、CT8、CT12、CT16、CT20、CT24时间点Bmal1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各组GSK3β表达情况及BMAL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β31~35诱导HT22细胞Bmal1 mRNA及BMAL1蛋白水平在CT20时间点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mal1 mRNA:分别为0.38±0.06与0.83±0.08,t=4.549,P=0.001;BMAL1蛋白:分别为0.67±0.04与1.00±0.04,t=5.943,P<0.001)。与对照组相比,Aβ31~35引起HT22细胞GSK3β活性增加,表现为GSK3βSer9位点(GSK3βS9)磷酸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磷酸化GSK3βS9与GSK3β比值下降(分别为0.66±0.08与1.02±0.14,t=2.217,P=0.025);Aβ31~35引起HT22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分别为71.85%±6.20%与98.14%±2.68%,t=3.891,P=0.006),GSK3β抑制剂LiCl预处理后有效逆转Aβ31~35诱导的HT22细胞存活率下降(LiCl+Aβ31~35处理组与Aβ31~35处理组分别为90.74%±5.74%与71.85%±6.20%,t=3.412,P=0.010);LiCl预处理可以明显逆转Aβ31~35所致CT20时间点Bmal1 mRNA及BMAL1蛋白水平降低(LiCl+Aβ31~35处理组与Aβ31~35处理组Bmal1 mRNA分别为:0.72±0.05与0.38±0.06,t=4.378,P=0.001;BMAL1蛋白分别为:0.90±0.04与0.67±0.04,t=4.052,P=0.002)。结论GSK3β活性增加参与Aβ31~35引起的HT22细胞Bmal1基因/蛋白表达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78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病毒性脑膜炎(病脑)41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23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14例。另选取同期入院行脑脊液等相关检查且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10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脑脊液IL-6、NSE和S100B蛋白水平。结果感染组脑脊液IL-6、NSE和S100B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6.70(8.54,228.18)ng/L比6.64(4.96,8.21)ng/L、13.62(11.50,19.01)μg/L比9.95(7.54,12.39)μg/L和3.07(0.24,11.57)μg/L比0.16(0.12,0.2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脑患者IL-6、NSE和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病脑患者和化脑患者[173.30(13.74,503.80)ng/L比9.37(4.80,113.55)和89.96(14.02,239.60)ng/L、(30.82 ± 14.09)μg/L比(12.00 ± 2.33)和(17.62 ± 5.63)μg/L、(18.29 ± 16.05)μg/L比(2.12 ± 1.24)和(5.79 ± 4.82)μg/L],化脑患者明显高于病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IL-6、NSE和S100B蛋白在不同类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中表达存在差异,且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