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王丽萍
-
学科:
自然科学总论
> 系统科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9年第2期
-
机构: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有着普遍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优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强调落实的“双基”和培养的三个基本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使得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这也是国际数学界所公认的优势。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极大的重视了书本知识和双基训练,却缺少了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变成“死读书”和“读死书”的人。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意识的培养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国外学生关注的“为什么?”,到我们的学生这里却变成了“是什么?”,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变成了对知识的简单识记、机械重复。学生缺少了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缺少了在解决问题当中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划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现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学生。另外,就教学内容而言,过多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与严密性,无形当中缺少了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数学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规律和学习兴趣。重视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忽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当人们面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必须作出选择与推断,必须具有一定收集、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作出准确决策的能力。而这些数学基本能力的获得,却很少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体现,一些学生中学毕业了,却对向量、矩阵、统计、线性规划等数学实用内容一无所知,更不用说灵活应用了。还有就教学方式而言,目前的课堂大多数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45分钟还给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教学研究与教师的口头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独立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特别是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机会。这与新时代人才培养方面所强调的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是相违背的。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需进行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