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普朗特治疗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22例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是否结合普朗特治疗分为两组:普朗特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为(44.6±13.1)岁;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或常规换药治疗,同时应用普朗特冲洗创面或普朗特凝胶换药。对照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为(45.1±11.7)岁;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VSD或常规换药治疗。两组患者待创面感染控制后立即行皮瓣或植皮修复创面。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转阴时间、清创次数、皮瓣或植皮存活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0~24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普朗特组患者的清创次数为2.0(2.0,3.0)次,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0(3.0,4.0)次];创面细菌培养转阴时间为(8.3±2.2)d,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14.2±3.1)d];骨折愈合时间为(5.5±1.1)个月,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6.5±1.1)个月];术后6个月Samantha X线评分为6.0(5.0,6.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5.2(4.5,5.5)分],以上项目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皮瓣或植皮均存活,无骨不连及慢性骨髓炎发生。结论与未结合普朗特治疗比较,外固定支架结合普朗特治疗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开放性骨折,可有效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进而促进创面早日修复及骨折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常规骨水泥治疗比较,评估开放性骨水泥治疗感染性骨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7例感染性骨及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一期应用骨水泥外置充填骨缺损、二期行皮瓣覆盖并植骨12例,为开放性骨水泥组;一期行骨水泥充填骨缺损结合皮瓣覆盖、二期行植骨15例,为常规骨水泥组。术后定期换药。门诊复查随访创面情况,行X线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软组织及骨感染控制率、骨缺损愈合时间、皮瓣成活情况及并发症。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9~24(16.5±3.9)个月随访。所有病例骨缺损均愈合,其中开放性骨水泥组骨缺损治疗时间25~34(28.5±2.8)周;骨水泥组骨缺损治疗时间25~36(29.4±3.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出现2例植入骨水泥后感染未能控制,经过再次清创、冲洗等治疗后感染控制。两组患者所有皮瓣均成活;开放性骨水泥组出现皮瓣裂开3例,积血(液)2例,部分坏死1例;骨水泥组出现伤口裂开4例,积血(液)8例,部分坏死3例;两组皮瓣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缺损愈合情况采用Samantha X线评价标准进行评分,两组评分分别为(5.41±0.67)分和(5.40±0.6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ley骨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关节功能评价,开放性骨水泥组:优6例,良3例,可2例,差1例;常规骨水泥组:优6例,良5例,可3例,差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骨水泥治疗相比,开放性骨水泥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不增加骨及软组织感染机率,且不增加皮瓣并发症发生率,适用于感染的骨及软组织复合缺损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940(miR-940)对迁移和侵袭增强因子1(MIEN1)的作用,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的迁移和侵袭等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对MG63(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科学研究中心)的转染处理,将其分为miR-940模拟物(mimics)组、控制(control)对照组、miR-940抑制剂(inhibitor)组和空白(Blank)对照组。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科通过手术切除的12例骨肉瘤病理组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级标准进行良恶性分级,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MIEN1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体外培养人骨肉瘤细胞MG63及正常成骨细胞hFOB1.19,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940及MIEN1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验MIEN1蛋白表达。对MG63细胞分组转染miR-940模拟物(mimics)、控制(control)对照、抑制剂(inhibitor)和空白对照,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miR-940,Western blot检验MIEN1蛋白表达。划痕实验评估转染后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评价转染后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两样本t检验,多样本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MIEN1在不同恶性程度的骨肉瘤中的表达水平,与恶性程度呈正相关(r=0.832,P<0.05)。骨肉瘤细胞MG63比正常成骨细胞的miR-940表达水平更低(4.37±0.61比12.41±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64,P<0.01),而MIEN1表达水平更高(21.01±1.01比5.4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54,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940与MIEN1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914,P<0.01)。转染后,模拟物组miR-940水平高于控制对照及空白对照组,而抑制剂组则低于对照组(51.16±4.27比4.19±0.47比4.36±0.29比1.1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2.327,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IEN1的蛋白表达水平为模拟物组比对照组表达降低77.89%(t=3.174,P<0.05),而抑制剂组比对照组表达增高141.78%(t=-4.318,P<0.05)。划痕实验证实迁移能力miR-940模拟物组低于控制对照和空白对照组,而抑制剂组则高于对照组(27.48±0.28比51.05±2.65比50.86±0.88比74.5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2.615,P<0.01)。在MG63细胞侵袭能力方面,miR-940模拟物组能力相较于控制对照和空白对照组降低,而抑制剂组高于对照组(58.20±5.26比79.40±6.19比79.80±5.36比101.40±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313,P<0.05)。结论MIEN1与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呈现正相关,miR-940在转录后,调控MIEN1表达水平,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的迁移和侵袭。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体脂肪颗粒移植修复肢体腔隙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选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收治的14例腔隙性软组织缺损病例,缺损面积:1.5 cm×2.0 cm ~ 4.0 cm×6.0 cm,缺损深度:3.0~7.0 cm。彻底清创后制备自体脂肪颗粒,采用Coleman法制备脂肪颗粒,将脂肪颗粒注射到缺损周围软组织内并填充于腔隙内,表面覆盖凡士林纱布,每周打开凡士林纱布观察组织缺损部位变化,连续随访了解创面修复情况至创面愈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周随访,组织缺损部位在治疗后2周观察到大量肉芽组织生长,缺损面积缩小约(47.5±5.5)%。12例在治疗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缩小直接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4.2±4.5) d;1例皮肤软组缺损伴骨质缺损在治疗后1周,部分移植脂肪坏死,行局部皮瓣移植术后愈合;1例术后5 d感染脂肪液化坏死,实施清创术控制感染后换药愈合。结论脂肪颗粒移植对肢体腔隙性软组织具有修复作用,能够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软组织缺损重建。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负压创面治疗(NPWT)技术联合自体脂肪微粒移植治疗糖尿病足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15例Wagner分级2~3期糖尿病足慢性溃疡患者,创面大小为2.0 cm×4.0 cm~6.0 cm×10.0 cm,清创后采用NPWT联合自体脂肪微粒移植治疗;3周后检测创面面积,观察创面缩小程度,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行游离植皮或继续换药处理。随访3~6个月,观察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修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创面在治疗3周后观察到大量肉芽组织生长,创面面积较治疗前缩小(42.5±4.5)%,10例行植皮手术后创面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1.5±1.8)d;5例创面在负压治疗后面积缩小直接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0.4±3.5)d。结论NPWT联合自体脂肪微粒移植修复糖尿病足慢性创面,能有效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的愈合,适用于Wagner 2~3期糖尿病创面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显微骨科病房管理、医护防护及规范化诊治流程的初步经验。方法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为例,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3月1日收治的合并COVID-19的患者及医、技、护人员,包括临床诊断病例与确诊病例,收集其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接触史、症状、肺部CT及预后,并通过防护意识及措施的变化来分析。自2020年1月20日明确"肯定人传人",根据本科前、后病房患者及医护人员感染情况,制定创伤显微外科的科室管理、医护防护及规范化手术流程。结果共纳入COVID-19临床诊断及确诊病例5例,其中,住院患者1例,医技护人员4例,年龄25~ 81岁,3例确诊,2例疑似病例;经感染科和呼吸内科专科治疗,已治愈4例,死亡1例。自2020年1月20日后,根据多学科协作对病房管理及手术流程进行规范化后,未出现新的医护人员及住院患者感染的病例。结论遵循创伤显微外科手术管理及病房管理遵循标准化、规范化诊治流程,可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医护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原因及防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5日至3月2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诊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医护人员的资料,比较不同条件下急诊医护人员感染情况。结果共计13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急诊医护人员(其中确诊病例12例,疑似病例1例),感染率为17.8%(13/73),其中急诊诊间/抢救室感染率为11.8%(4/34),隔离观察室感染率为20.0%(3/15),隔离病房感染率为25%(6/24);医生感染率为13.0%(3/23),护士感染率为20.0%(10/50)。13例感染医护人员均有明确的COVID-19确诊或疑似患者接触史,1例无症状感染者通过病原学筛查发现,2020年2月5日之后无新增感染医护人员,所有感染医护人员均治愈。结论在COVID-19疫情下,急诊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暴露与感染风险,尤其是隔离区工作人员。科学的防护管理可有效降低急诊科医护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保障执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