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放疗(PORT)流程中含靶区纵隔移位规律和实施中期评估的价值。方法100例NSCLC术后N2期和R1-2切除并任何N期患者,以骨性解剖建立坐标轴,测量纵隔三维方向在PORT流程中的移位规律。采用WilCoxon、Kruskal-Wallis、χ2检验统计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临界值。结果纳入患者PORT流程中X(前后)、Y (左右)、Z(上下)方向纵隔移位分别为0.04~0.53、0.00~0.84、0.00~1.27 cm,纵隔移位距离的大小顺序分别为Z>Y>X;ROC曲线计算临界值分别为0.263、0.352、0.405,>临界值者分别为25(25%)、30(30%)、30例(30%),纵隔三维方向移位不同(P=0.007、<0.001、<0.001);X、Y、Z方向的纵隔移位与切除部位(P=0.355、0.239、0.256)、手术方式(P=0.241、0.110、0.064)均相近。全组纵隔移位>和≤临界值、放疗中程模拟(m-S)后修改和原计划放疗的比较分析显示PORT患者放射性食管炎(RE)、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均相近(均P>0.05);但m-S后修改计划病例≥3级RE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原计划PORT患者,分别为0、7%(P<0.001)。结论NSCLC根治术后N2期和/或R1-2切除病例的PORT流程中存在纵隔移位,20%~30%患者发生明显的移动,PORT流程中期重新定位并修改靶区和放疗计划对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有利。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膀胱不同充盈体积对三维后装靶区及危及器官体积、剂量的影响,探讨宫颈癌术后三维后装近距离治疗时最佳膀胱充盈体积。方法纳入术后病理明确的早期宫颈癌切缘阳性及安全边界不够的患者共111例,采用随机数表法给予膀胱灌注50、60、70、80、90、100 ml生理盐水共6组,每组依次为66、69、66、69、72、56人次分别行CT模拟定位,按照国际辐射单位和测量委员会(ICRU)89号报告勾画高危临床靶区及膀胱、直肠、小肠、乙状结肠等危及器官,采用Oncentra计划系统制定治疗计划,分别记录不同体积下的高危临床靶区(the 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HR-CTV)体积、D90及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的1 cm3受照剂量(D1 cm3)、2 cm3受照剂量(D2 cm3)。结果60 ml组与50 ml组、70 ml组、80 ml组、90 ml组及100 ml组比较,HR-CTV体积、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D2 cm3、D1 cm3及直肠D2 cm3、D1 cm3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膀胱 =3.21、5.83、2.89、12.95、7.96,P膀胱=0.031、0.010、0.041、0.000、0.001;t直肠 =2.94、4.66、2.53、5.89、4.13,P直肠= 0.037、0.024、0.049、0.005、0.028)。其他组两两比较,HR-CTV体积、剂量、膀胱D2 cm3、D1 cm3及直肠D2 cm3、D1 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状结肠及小肠D2 cm3、D1 cm3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宫颈癌术后三维后装近距离治疗时,膀胱灌注60 ml时较其他体积能够保证HR-CTV体积、剂量,又能够更好保护膀胱和直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