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4例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肿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肿瘤进展的因素。结果84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3例(15.5%),近全切除40例(47.6%),次全切除31例(36.9%)。89.3%(75/84)的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83(46.8±19.0)个月。围手术期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3个月内2例(2.4%)死于手术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手术或放疗史、肿瘤的最大径、肿瘤的形状、肿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程度、肿瘤是否侵入后颅窝、MRI显示的病灶强化特点以及肿瘤的质地均可能影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切除程度(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程度(OR=0.089, 95%CI: 0.009~0.850, P=0.036)、肿瘤的质地(OR=0.246, 95%CI: 0.077~0.786,P=0.018)是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84例患者中,随访期内肿瘤进展14例。Log-rank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切除程度、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Ki-67指数均可能与肿瘤进展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切除程度(HR=0.316, 95%CI:0.107~0.932,P=0.037)为肿瘤进展的保护性因素,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HR=5.064, 95%CI:1.726~14.859,P=0.003)是影响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海绵窦侵袭程度高(Knosp分级为3~4级)、质地硬韧的肿瘤不易达到全切除。切除程度高的肿瘤不易发生进展,而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的肿瘤容易发生进展。
简介: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其中能力的培养是儿童教育的中心,包括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对于幼儿而言,生活力与创造力是不可或缺的,也是需要增强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潮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该院同期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0例为对照组,均行心电图、血液生化指标检查,比较两组RDW,分析RDW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RDW为(14.60±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06±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4,P=0.012)。观察组冠状动脉血栓检出率为70.00%(49/70),高于对照组的50.00%(3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3,P=0.002)。以RDW为变量,对观察组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649(95%CI 0.546~0.753,P=0.006);当RDW临界值为14%时,RDW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3%、59%。RDW与心肌肌钙蛋白I呈正相关(r=0.19,P=0.006)。结论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RDW升高与心肌损伤和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均有关,RDW可作为预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袋鼠式护理用于早产儿的价值。方法:2019年6月-2021年5月本科接诊早产儿54名,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袋鼠式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针对住院时间,研究组(14.05±1.79)d,比对照组(18.73±2.16)d短,P<0.05。针对呼吸频率与心率,研究组干预后分别是(43.17±3.28)次/min、(134.29±6.41)次/min,比对照组(53.29±4.17)次/min、(150.37±8.49)次/min低,P<0.05。针对家长满意度,研究组100.0%,比对照组81.48%高,P<0.05。结论:于早产儿中用袋鼠式护理,利于住院时间的缩短,生理指标的改善,及家长满意度的提升。
简介: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4例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肿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肿瘤进展的因素。结果84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3例(15.5%),近全切除40例(47.6%),次全切除31例(36.9%)。89.3%(75/84)的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83(46.8±19.0)个月。围手术期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3个月内2例(2.4%)死于手术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手术或放疗史、肿瘤的最大径、肿瘤的形状、肿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程度、肿瘤是否侵入后颅窝、MRI显示的病灶强化特点以及肿瘤的质地均可能影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切除程度(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程度(OR=0.089, 95%CI: 0.009~0.850, P=0.036)、肿瘤的质地(OR=0.246, 95%CI: 0.077~0.786,P=0.018)是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84例患者中,随访期内肿瘤进展14例。Log-rank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切除程度、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Ki-67指数均可能与肿瘤进展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切除程度(HR=0.316, 95%CI:0.107~0.932,P=0.037)为肿瘤进展的保护性因素,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HR=5.064, 95%CI:1.726~14.859,P=0.003)是影响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海绵窦侵袭程度高(Knosp分级为3~4级)、质地硬韧的肿瘤不易达到全切除。切除程度高的肿瘤不易发生进展,而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的肿瘤容易发生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个中国人结节性硬化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外周血DNA的TSC1和TSC2基因变异进行鉴定。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对发现的潜在致病变异采用Sanger测序法对父母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均携带TSC2基因新的c.4183C>T(p.Q1395X)杂合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该变异为潜在的致病变异。先证者母亲同样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但症状轻于患者。另外4名未患病的家系成员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TSC2基因新的c.4183C>T(p.Q1395X)杂合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上述发现扩大了TSC2基因的突变谱。先证者症状重于其母亲考虑与表型异质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