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烟雾病(MMD)的脑电图(EEG)特征及临床表现,探讨EEG在儿童MMD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行EEG检查高度提示脑血管疾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为MMD的12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其EEG及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儿中男9例,女3例;起病年龄3.0~8.7岁。12例患儿中,10例为发作性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或乏力,1例为发作性摔倒,1例为发作性姿势异常。12例患儿EEG背景活动基本正常,发作间期EEG:8例正常,1例为界线性,3例异常(1例为双侧前头部较多量慢波,觉醒期显著;1例为双侧额极多量不规则δ活动,觉醒期明显;1例为稍多量多灶性δ慢波,右侧额极稍突出)。过度换气(HV)诱发试验均异常,4例出现慢波重建:HV停止0.5~1.0 min出现局灶性δ慢波(多为前头部)进展为弥散性慢波,症状缓解后为长时间存在的局灶性慢波(多为前头部),共持续5~9 min;8例在HV中出现不对称慢波且延迟消失:HV开始1.5~2.0 min出现局灶性慢波(多为前头部),进展为弥散性慢波,症状缓解后长时间存在局灶性慢波(多为前头部),共持续5~10 min。其中11例在HV中出现短暂脑缺血症状,与主诉症状基本一致,症状持续时间多短于EEG慢波消失时间,1例未出现明显伴随症状。3例患儿头颅MRI提示大脑局部软化灶或异常信号,主要为额、顶叶及基底核区。1例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双侧大脑半球脑沟内高信号影。12例头颅MRA均提示MMD。结论儿童MMD临床症状多为发作性肢体无力;慢波重建,或不对称慢波出现且延迟消失高度提示MMD;这2种异常脑电模式的持续时间较长,多为前头部局灶性δ慢波演进展为弥散性慢波,最后限局于前头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2月11日至3月28日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住院并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且有肺炎表现的6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入院时的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和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67例患者中,7例(10.4%)总胆红素升高,且均为轻度异常;36例(53.7%)白蛋白下降,15例(22.4%)降至30 g/L以下;19例(28.4%)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12例(17.9%)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ALT和(或)AST升高者占32.8%(22/67)。普通型、重型患者ALT和(或)AST升高发生率分别为33.3%(10/30)、26.9%(7/26),11例危重型患者中5例ALT和(或)AST升高,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P=0.546)。碱性磷酸酶和(或)γ-谷氨酰转肽酶异常者占16.4%(11/67)。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者分别占14.9%(10/67)和25.4%(17/67),但多为轻度异常,只有1例患者PT和APTT延长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升高者分别占61.2%(41/67)和65.7%(44/67),明显升高者分别占28.4%(19/67)和19.4%(13/67)。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白蛋白分别为(37.85±6.19)、(32.96±4.33)和(33.02±3.63)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6,P=0.001); 3组患者的PT、APTT、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2、3.31、4.06,H=17.63,均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肝损伤较轻,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白蛋白下降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升高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发作期的脑电、心率特征及临床特点对婴幼儿屏气发作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确诊屏气发作的14例婴幼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儿脑电图检查中共监测到16次屏气发作,3次为轻度(不伴意识丧失),发作期脑电为慢-慢模式,分别持续约(23.3±5.8) s和(16.7±5.8) s。13次为重度(伴意识丧失),意识恢复时间为(16.7±12.3) s,12次发作期脑电为慢-平-慢模式,分别持续约(26.4±8.5) s、(8.0±5.1) s和(84.6±46.6) s;第2个慢波期一般为前头部突出广泛性低频段δ慢波节律开始,持续(6.7±1.5) s后演变为弥漫性慢波活动。16次屏气发作中患儿口唇发绀出现在第1个慢波期,意识丧失多出现在平期。短暂心动过缓7次出现在第2个慢波期,4次出现在第1个慢波期,2次出现在平期。结论婴幼儿轻度屏气发作脑电模式为慢-慢模式,重度多为慢-平-慢模式;第1个慢波期慢波常快速演变,意识丧失多出现在平期,意识恢复时间与平期长短密切相关;重度第2个慢波期多为额极突出广泛性低频δ节律开始,屏气发作常伴短暂心动过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水平丙氨酸转氨酶(ALT)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发生明显组织学改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35例血清ALT水平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ULN)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肝脏病理结果进行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生明显肝脏炎症(G≥2)或纤维化(S≥2)的危险因素。结果52例(52/135,38.5%)患者的肝组织G≥2或S≥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BV家族史、ALT 1~<2×ULN、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ULN、血小板计数(PLT)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是低水平ALT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发生G≥2或S≥2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2,95%CI 1.007~1.100)、HBV家族史(OR=5.448,95%CI 2.191~13.548)和AST(OR=1.042,95%CI 1.005~1.081)是低水平ALT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发生G≥2或S≥2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对于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HBV家族史和AST水平可作为判断肝脏病理组织严重程度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