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评价仿真头颅模型环境下口内扫描仪3种全牙弓扫描策略扫描精度和扫描时间,探讨临床适应性更强且可获得高扫描精度的全牙弓扫描策略。方法采用相互对照实验设计,使用光学扫描仪ATOS Core扫描上颌模型,获取“.stl”格式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将上颌模型固定于仿真头颅模型上,由1名具有3年口内扫描经验的主治医师使用4种口内扫描仪[A(TRIOS 3)、B(CS 3600)、C(CEREC Omnicam)、D(iTero)],分别使用3种扫描策略扫描策略1、2、3分别由10、5、7段路径组成)各扫描9次,获取“.stl”格式数据作为口扫数据,并记录扫描时间:完成所有扫描路径、获得1个完整的全牙弓数字化模型的时间为全牙弓扫描时间;补扫模型表面图像空缺处的时间为补扫时间;全牙弓扫描时间与补扫时间之和为总扫描时间。使用Geomagic Wrap软件的最佳拟合功能,获得口扫数据与参考数据三维偏差的均方根值,以评价扫描正确度;对同一口内扫描仪同一扫描策略9次扫描获得的口扫数据进行两两比较,获得均方根值以评价扫描精密度。结果使用同一扫描仪的条件下,3种扫描策略扫描正确度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扫描策略扫描精密度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扫描策略3在各扫描仪中的扫描精密度均为最高。扫描策略1、2、3的全牙弓扫描的时间分别为(130±24)、(72±17)和(90±19)s,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策略1和3的补扫时间分别为(26±18)和(25±21)s(P>0.05),均显著少于扫描策略2[(50±24)s](P<0.05)。扫描策略2和3的总扫描时间[(122±30)和(115±29)s(P>0.05)]显著少于扫描策略1[(156±31)s](P<0.05)。结论仿真头颅模型环境下使用扫描策略3进行全牙弓扫描,可获得高精度扫描数据,操作更便捷,扫描时间更短,且普适于目前临床常用的口内扫描仪。

  • 标签: 牙科印模技术 牙模型 成像,三维 扫描策略 精度 全牙弓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仿真头颅模型口内和手持牙颌模型条件下4种口内扫描仪全牙弓扫描扫描时间及扫描精度,评估不同扫描条件对数字化扫描的影响。方法选择1个可固定于仿真头颅模型口内的上颌牙颌模型,使用光学扫描仪(ATOS Core)扫描全牙弓,获取“.stl”格式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将上颌模型固定于仿真头颅模型口内,3名研究者均使用4种口内扫描仪[A(TRIOS 3)、 B(CS 3600)、C(CEREC Omnicam)、D(iTero)]分别扫描6次,获得“.stl”格式数据(头模组);采用手持牙颌模型的方式,3名研究者再使用上述4种口内扫描仪分别扫描6次,获得“.stl”格式数据(手持组);记录扫描时间。通过Geomagic Wrap软件修剪数字化模型,仅保留牙列数据,通过最佳拟合功能配准和三维偏差分析比较各组扫描数据与参考数据,获得扫描正确度;通过最佳拟合功能配准和三维偏差分析对每名研究者使用同一扫描仪获得的6次扫描数据进行两两比较,获得扫描精密度。结果数据均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的形式表达。使用Mann Whitney U检验比较同一扫描扫描时间、正确度和精密度的组间差异。结果对于带有手柄的口内扫描仪A和D,头模组扫描时间[分别为142(82)和119(52) s]均显著大于手持组[分别为98(28)和85(22) s](P<0.01);口内扫描仪B和C的两组扫描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口内扫描仪A和B,两组扫描正确度和精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口内扫描仪C,头模组正确度[112(38) μm]显著优于手持组[135(47) μm](P<0.05),两组精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口内扫描仪D,头模组精密度[43(13) μm]显著优于手持组[53(18) μm](P<0.01),两组正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口内扫描仪全牙弓数字化扫描扫描时间和扫描精度可受扫描条件影响。口内扫描仪体外研究时仿真头颅模型口内环境可模拟临床扫描中医师和患者的体位及患者有限的口内空间。

  • 标签: 牙模型 成像,三维 时间 口内扫描仪 精度 全牙弓扫描